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少年犯罪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而社区(闲散)未成年人群体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发源地。诱发社区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应当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预防社区未成年人犯罪,为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资料,通过与城市普通未成年人的对比,对城市闲散未成年犯家庭教育方式与教育效果进行了分析。指出父母在教育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催化了孩子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父母并不具有帮助孩子和改变孩子不良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提出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尤其是学校、社区、司法部门要对问题家庭进行有效干预,制定相关法律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10年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第一手资料分析发现,未成年犯犯罪前的不良行为明显高于普通中学生,初中是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高发阶段,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存在相关性。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法制教育欠缺、学校和家庭教育实效性欠佳、不良交友和网络负面因素。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治需改善未成年人的生存环境、注重养成教育、强化专门学校的辐射功能。  相似文献   

4.
城市未成年人犯罪对学校教育的警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第一手调查资料,通过对城市闲散未成年犯和普通中学生的对比,分析了学校教育的失误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笔者认为:学习压力过大是学业失败的罪魁,教师的失误加大了学生对学校的“离心力”,管理缺陷使学校对学生的社会控制减弱,家校沟通不当造成教育责任相互推诿。预防青少年犯罪,学校承担着重要责任。应当努力为未成年人创设宽松的成长环境、教师善尽其责、发挥学生对不良行为的帮教的作用、实现学校与家庭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5.
农村未成年人犯罪在社会转型期急剧上升居高不下。本研究通过对中部H省未成年犯管教所500名未成年犯的调查分析了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特点以及犯罪的微观原因,以期对预防和控制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21世纪初中国未成年犯罪人员的犯罪目的及其相关性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认为中国未成年犯的犯罪目的的产生以及犯罪目的的倾向性特征,与未成年犯的性格、家庭经济生活水平、不良交友、不良行为习惯等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这些分析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剖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在押少年犯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基本情况开展调查,并从影响犯罪的主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分析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四方面建议,主要是:实现刑事审判与社会帮教体系的“无缝衔接”、探索建立对未成年犯有条件的前科消灭制度、给予未成年犯心理健康矫治、健全和完善对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8.
由关颖、鞠青主编的《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已经由群众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与预防犯罪课题组”继《预防闲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研究报告》、《家庭抚养和监护责任履行的社会干预研究报告》之后又一个研究成果,是对全国未成年犯进行抽样调查的第一本数据分析报告,也是我国全面系统分析在押未成年犯的最新报告。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到90年代初,青少年犯罪的数量恶性增长,一度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80%;此后,青少年犯罪的数量有所下降,但是,又出现了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等令人堪忧的质的变化。青少年犯罪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社会难题,也是公众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数量的增长势头已经得到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率持续下降;除抢劫罪、强奸罪、故意伤害罪、盗窃罪等传统罪名外,未成年人犯罪中还出现了危险驾驶罪、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等一些新罪名;未成年犯的年龄以14岁至16岁的居多,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未成年犯居住地区在农村的占一半以上;在社会转型和价值多元化的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态势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结构、规模种类、危害后果、组织程度、外在环境、主观心理等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广东省未管所服刑未成年犯的一般状况及网络使用状况的调查,揭示了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及自身因素;显示了未成年犯的上网特点。本次调查为认识未成年犯的心理特点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从家庭因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进一步认识网络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所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新的探索,同时就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成瘾和犯罪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1.
朋友对处于青春期未成年人的社会化有着重要影响。社会交往偏差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本文根据2001年末-2002年初,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中央综治委青少年预防办合作进行的对全国10个省市、(黑龙江、甘肃、北京、江西、上海、河南、湖南、广东、四川、云南)1000多名城市未成年犯问卷调查,及同时对1000余名城市普通未成年人(作为分析未成年犯的对照组)的调查,对社会交往偏差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做了分析,指出交往倾向偏差、交往对象偏差和交往关系的偏差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日趋升高,有些甚至是惯犯、累犯。尽管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认真审视我国未成年犯矫正制度会发现,我国未成年犯制度理论基点的模糊性和制度的不完善性导致了具体操作的欠规范性、科学性。本文的主旨在于,立足于行刑理性统一论,从理论基础和制度建设两方面对我国未成年犯矫正制度进行评析,为完善我国未成年犯矫正制度提供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为探讨不同类型未成年犯的人格特征,研究采用问卷法对225名不同犯罪类型的未成年犯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抢劫罪和故意伤害或杀人罪的未成年犯其暴力倾向显著高于强奸罪的未成年犯,故意伤害或杀人罪的未成年犯在情绪波动和犯罪思维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强奸罪的未成年犯;抢劫罪、故意伤害或杀人罪的未成年犯在人格各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混合罪未成年犯的焦虑程度显著低于抢劫罪的未成年犯,其情绪波动程度显著低于故意伤害或杀人罪的未成年犯,与强奸罪未成年犯在人格各维度上无显著差异。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建议改革我国现行的性犯罪立法,可从根源上降低未成年人强奸罪的发生率;制定未成年犯教育矫治策略,应基于其不同人格特征;健全个体的人格,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犯罪预防和矫治的良好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第一手调查资料分析了闲散未成年犯的家庭背景,在与城市普通学生家庭状况的对比中显示其突出特征是在父母感情不好不生活在一起、父母文化程度偏低、职业为进城农民和个体户、经济困难、家庭成员有不良记录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犯罪比例明显偏高。  相似文献   

15.
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基本环境。扎实推进社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对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下沃社区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已经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通过调研和总结,有助于明确社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基本思路,进而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充分家庭、学校、社会的作用,通过建立领导机制、联动机制、引导机制、实践机制和渗透机制,推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对山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女子监狱1994-2003年度收押暴力型未成年犯的情况以及目前在押近千名暴力型未成年犯的犯罪情况全面调查入手.力求如实地将十年来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状况、特点及发展趋势反映出来,旨在透析新时期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发生的原因和变化规律,预测和展望今后一个时期山东省少年暴力犯罪的发展趋势,以期为综全治理青少年暴力犯罪,以及为犯罪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上海市审查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数据统计显示,闲散未成年人的犯罪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犯罪危害性也趋于严重。就此,我们对本市浦东、虹口、杨浦和南汇等五个区、检察院未检部门自1997年以来审查起诉案件中涉嫌犯罪的395名未成年人进行了调查,统计反映,在这涉嫌犯罪的395名未成年人中,属于本市闲散未成年人有241名,占61%。1998年上半年五个区、县检察院受理闲散未成年人犯罪数为85名,比1997年同期的54名上升了57.4%,本市其他区、县基本上都呈上升趋势,有的上升高达60%以上。其犯罪作案的主…  相似文献   

18.
未成年人犯处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其生理、心理都处于成长期。未成年人犯罪,这是处于成长期孩子的犯罪,与成年人犯罪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为了充分体现对未成年犯在司法上的特殊对待,各国普遍建立了区别于成年犯的独立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建立独立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关于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法律规定主要散见于《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其中最为重要的《刑法》、  相似文献   

19.
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四川、重庆等地未成年犯管教所调查,93%以上的未成年犯阅读、浏览过宣扬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等方面内容的书报刊、录像带、碟片、网页等不良出版物。攻击型、暴力型犯罪分子占全部在押犯的85%。这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大多有预谋,一些在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也被不断使用,使得未成年犯罪具有明显的成人化、智能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对未成年人痴迷网络引发违法犯罪问题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未成年人因痴迷网络而引发的违法犯罪问题呈上升趋势,本文通过对因痴迷网络而导致犯罪的未成年犯的调查,分析了未成年人因痴迷网络引发犯罪问题的特点、原因,初步预测了这一问题的发展趋势,并根据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结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实践,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痴迷网络引发违法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