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党课》2010,(16):60-60
孙悟空的能耐很大,曾从地府闹到天庭。保唐僧西天取经,观世音菩萨恐其野性未驯,设法给他戴上了金箍。靠念“紧箍咒”,使孙悟空完成了西天之旅,最终修成正果。“紧箍咒”是一种管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人需要“紧箍咒”。党纪国法、纪律条例、制度规定,堪为“紧箍咒”,这个“紧箍咒”有强制性,但也依靠人们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2.
小时候看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每当孙悟空火眼金睛识破妖怪,抡起金箍棒便打,而唐僧却念起“紧箍咒”时,心里很是不平,真想去拿掉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多,我觉得,象孙悟空这样的人(应该说是所有的入),头上有个“紧箍儿”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如果没有“紧箍儿”,孙悟空不但取不了真经,成不了正果(顶多是个妖仙),甚至会把“天宫”闹个底朝天。唐僧的“紧箍咒”,对孙悟空来说,其实是一种监督,一种制约。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唐僧虽然误解过孙悟空,错念过“紧箍咒”,但唐僧没有坏心眼儿,不…  相似文献   

3.
正孙悟空身上的四种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特别值得党员干部学习。每次看《西游记》,我都在想:"党员干部应向取经路上的孙悟空学习,学习他的四种精神,取得党员修养的‘真经’。"我们要向孙悟空学习什么精神呢?一是保持定力守信念的精神。取经路上经历千难万险,但孙悟空一直坚守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承诺。当前,我们面临的诱惑特别多,缺少定力就可能迷失方向,甚至滑向党和人民的对立面。坚定理想信念就  相似文献   

4.
张仁锋 《学习月刊》2010,(19):49-49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一部宏大的神话小说.师傅唐僧和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是曝光率较高的主要艺术形象。长期以来,在解析、评点《西游记》中,存在着一种抑师扬徒的现象。赞美孙悟空的文章汗牛充栋.而担负西天取经神圣使命主角的唐僧却成了迂腐、懦弱、是非不清、人妖不辨形象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正>《西游记》有载,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途中,孙悟空曾向观音菩萨发誓,自此一门心思甘作唐僧门徒,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确保师父毫发无损、一路平安为己任。另一方面,唐僧也认为,能收孙悟空这样本领高强、武艺高超的徒弟于麾下,也是“幸事一桩”。然而一旦遇到降妖除魔之事,师徒二人总是各吹各的调,彼此龃龉不断,不是唐僧埋怨悟空草菅人命、乱杀无辜,就是悟空恼怒唐僧“老眼昏花”,连妖怪也不识得。  相似文献   

6.
紧箍咒之妙     
正看过《西游记》的人往往为孙悟空鸣不平。特别是第二十七回,孙悟空对妖怪看得准、打得狠,唐僧不念其好也就罢了,反倒念什么紧箍咒,念得孙悟空死去活来。何以如此?我们且先看看孙悟空打的过程。书中写道:孙悟空"睁火眼金睛观看,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放下钵盂,擎铁棒,当头就打。唬得个长老用手扯住道:‘悟空!你走将来打谁?’……行者又发起性来,擎铁棒,望妖精劈脸一下。"可见,在孙悟空看来,只要他认定是妖怪就是妖怪,他认定了妖怪就可以由他来打死。不仅猪八戒反对没有用,就是取经团团长唐僧说了也当耳边风。这  相似文献   

7.
退休在家闲着无事,又一次阅读《西游记》。读着读着,脑子里竟冒出这个“怪”问题:唐僧师徒为何不腐败?因为在吴承恩笔下,唐僧师徒取经之路,可谓处处布满险恶,时时充斥诱惑。有美味佳肴的诱惑,有舒适生活的诱惑,有金钱美女的诱惑,有做官发财的诱惑,更有生与死的考验。可是他们师徒四人却一个也没有被击倒,而是勇往直前,直赴西天取经,最后满载而归。唐僧尽管心善轻信,也常常上当受骗,甚至身陷险境,但他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心中有佛,一心想着去西天取经,所以任凭各路妖魔软硬兼施,花言巧语,也难改变其初衷。孙悟空虽然生性顽劣,但正因为他出身石…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上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故事:孙大圣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路过火焰山,想借铁扇公主的扇子扇火火焰山的烈火,不料人家死也不借。孙悟空火了,变成一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朝着五脏六腑拳打脚踢,终于搞到了那柄宝扇。不过,那终是神话故事。而如今,随  相似文献   

9.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走了一二十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其间也有许多发财获美、腐败堕落的机会,可以说是困难重重,诱惑处处。但是,这四位最终还是战胜困难,顶住诱惑,不辱使命,取经到了西天,个个获得正果。唐僧师徒为何不腐败?各有各的原因,各有各的办法。唐僧是因为信仰坚定,理想远大,心中有佛,注重学习修行,所以能“拒腐蚀,永不沾”,立场坚定,“八风吹不动”。虽是肉体凡胎,但不论金钱美色,都不能使他动心。孙悟空是石猴出身,久经考验,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打过滚,王母娘娘的蟠桃宴上撒过泼,五行山下又压了五百年,让他反思醒悟,观音菩萨亲自…  相似文献   

10.
真实与虚假     
当生活中充斥着虚假的时候,我们渴望真实,幻想真实。但是,我们却往往很难去追求真实,赞美真实,捍卫真实。因为,真实是自然的、客观的,它不免带有丑陋、粗糙、残酷;而虚假则是那样的悦目、圆滑、多情。比如,白骨精的真实面目是丑陋可怕的骷髅,而她的虚假面目却是善良的老妪和妩媚的少女。明乎此,你才能理解那个慈善可爱的唐僧,为什么要对追求真实的孙悟空念紧箍咒,并开除他去西天取经的“队籍”,把他赶回花果山。真实没有诱惑力,而虚假却有强烈的诱惑力。唐僧能够抵挡住美女的诱惑,却经不住虚假的诱惑蒙蔽。你买了假货,大呼…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在条件艰苦、环境复杂、财色引诱的情况下,取经队伍中没有一人腐败,最终取回真经。用今天的话来说理应授予“西天取经局”“反腐倡廉”先进单位称号。  相似文献   

12.
从“唐僧取经”说开去郭连山重读《西游记》,对唐僧取经的神话故事有了一点新感受。唐僧西天取经.一路关山叠叠.艰险重重.但师徒四人却踏平坎坷.取回真经.成就了一项前无古人的大业。唐僧之所以不虚西行.终有所成.固然原因很多,但我认为根本的一点还在于观音菩萨...  相似文献   

13.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走了一二十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其间也有许多发财获美腐败堕落的机会,可以说是困难重重,诱惑处处。但是这四位最终还是战胜困难,顶住诱惑,不辱使命,取经到了西天,个个修成正果。  相似文献   

14.
贾先存 《学习月刊》2012,(13):36-36
神话里的孙悟空神通广大.七十二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打遍天界无敌手。但同时也是个品行上有严重不良记录的“麻烦制造者”.无视天庭规则.自称齐天大圣.偷蟠桃.盗仙丹.大闹天宫。对这个有前科、服过500年徒刑的人才.佛界并没有把他打入另册.永不录用,而是发挥其长.保护唐僧西天取经。  相似文献   

15.
天宫轶事     
天宫轶事鲁晋,启东话说孙悟空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功高盖世,“得道成正果”之后,被安排在天宫里作官。这日,他来到金銮殿出朝。玉皇大帝高坐于正殿中间的宝座上,文武百官并列两旁,只听点卯值日星官直着嗓子高喊道:“有本奏本,无本退朝!”这时从武官行列中站出一位来...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07,(11):102-103
唐僧师徒四人一行前往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皆因唐僧而起。除了极少数好色且热爱生活的女妖想和他做一世的恩爱夫妻之外,绝大多数妖怪都是为了尝一尝唐僧肉,以达到自己长生不老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昔日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尝尽艰辛,受尽磨难,终将“真经”迎回中土。而今许多单位的同志,一说到学典型、获经验,便不忘像唐僧那样,行囊一打,远赴他乡,求取“真经”。在他们眼里,“自古华山一条道”,取经的路也似乎只有亲临现场参观这一条。更何况,如今出门,再不  相似文献   

18.
正一、佛教文化与旅游景观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没有一座山是弥勒佛祖的道场,而中国的佛教第一世弥勒祖即是唐玄奘。梵净山金顶是一个唐僧之头像,传说唐僧西天取经回来后白龙马失蹄将经书存放在梵净山即为现在的万卷书。传说释迦和弥勒两位佛祖仙游到梵净山时,见祥云雾绕,争为道场,一直闹到玉皇大帝那里,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前往西天取经,路途何其遥远,艰难险阻何其多矣,但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而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却仅有唐僧师徒四人,可见能否取得真经,并不在于人数的多寡,而在于人是否精当。 前不久,看到某报刊登了一篇经验通讯,文中称:某地为了让干部职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近几年来先后组织5000多人(次)到外地参  相似文献   

20.
哲理小故事     
正取经一匹马、一头驴听说唐僧要去西天取经,驴觉得此行困难重重,便放弃了;而马却立刻追随而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驴问:兄弟,是不是很辛苦啊?马说:在我去西天这段时间,您走的路一点不比我少,而且还被蒙住眼睛,被人抽打。其实,我是怕混日子更累。——真正的累,来自于内心的无知与迷茫。停车瑞典沃尔沃总部有两千多个停车位,早到的人总是把车停在远离办公楼的地方,天天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