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声》2007,(1):70-70
距离2008年“大选”还有一年多时间,但浓浓的火药味已在台湾在野国民党内弥漫开来。1月15日,国民党中央通过了2008年“大选”党内初选方案。根据规划.定于4月15日举行“总统”选举候选人提名初选。方案公布后,便招来党内外抨击声一片。在国民党17日的中常会上,刚定的“总统初选”日程又被惨遭驳回。最后定下5月30日为2008年台湾“总统大选”党内初选时程。  相似文献   

2.
朱磊 《两岸关系》2008,(4):31-33
刚刚过去的“322大选”,最令人瞩目的特点就是蓝营主打“经济牌”,而绿营继续打“统独牌”,而“经济牌”成为马英九此次“大选”获胜的关键因素:与过去两次“大选”相比,经济议题的重要性在此次选举的过程中得到明显提升。选前民调显示,超过86%的台湾选民希望候选人多谈民生经济政策。对台湾前5000大企业的经理人调查中,高达72%的受访者希望候选人提出有效的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3.
王莹  邹德浩 《台声》2004,(9):22-23
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的选战日益白热化,美国选民对此见惯不怪,而远在西太平洋的台湾,却对此异常关注。最近一段时间,台湾媒体对美国大选的报道,可用“铺天盖地”来形容。《中国时报》、《联合报》等岛内媒体,均以较大篇幅跟踪美国大选的进程,有的甚至开设专栏,  相似文献   

4.
《台声》2007,(Z1)
距离2008年“大选”还有一年多时间,但浓浓的火药味已在台湾在野国民党内弥漫开来。1月15日,国民党中央通过了2008年“大选”党内初选方案。根据规划,定于4月15日举行“总统”选举候选人提名初选。方案公布后,便招来党内外抨击声一片。在国民党17日的中常会上,刚定的“总统初选”日程又被惨遭驳回。最后定下5月30日为2008年台湾“总统大选”党内初选时程。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针对国民党要在4月提早产生“总统”候选人,16日,王金平罕见地直接发布新闻稿表明反对立场,他强调,国民党“应延长总统初选时间”,初选时间太早而且办法不够完善,…  相似文献   

5.
沸沸扬扬的台湾“大选”尘埃落定,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于3月18日当选台湾地区新领导人。这给人们带来深切的担忧──但愿不要成为灾难。人们的担忧来自陈水扁一贯的“台独”主张。陈水扁在竞选中仍然宣称。“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台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互不隶属、互不统治、互不管辖的国家”,仍然高喊“台独万岁万万岁”。陈水扁的这种“台独”主张,将给未来的两岸关系和今后台湾的发展投下阴影,给人们带来危害。只要陈水扁一天不改变“台独”主张,台湾就一天得不到安宁。陈水扁为了安抚台湾民众,争取支持,在选战后期作了…  相似文献   

6.
《台声》2008,(2):19-19
台湾“立委”选举被认为是3月22日“大选”的前哨战。结果是国民党大胜,民进党大崩败。有国民党人认为,这是台湾民众对陈水扁投下不信任票。这个结果,对两个多月后的“大选”,虽然有一定指标作用,给国民党打强心针,但是选“总统”和选“立委”有很大不同,两党胜负的悬殊比例,未必会在“大选”中重现,因此现在就说马英九可以当选,言之尚早。  相似文献   

7.
从美国传来“不祥之兆” 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的选战日益白热化,美国选民对此见惯不怪,而远在西太平洋的台湾,却对此异常关注。最近一段时间,台湾媒体对美国大选的报道,可用“铺天盖地”来形容。《中国时报》、《联合报》等岛内媒体,均以较大篇幅跟踪美国大选的进程,有的甚至开设专栏,请知名学者和专家进行分析评论。一些媒体还在网上进行民意调查,了解台湾民众对美国大选的看法……这阵势与美国媒体相比也  相似文献   

8.
李立 《黄埔》2010,(4):8-11
台湾年底“五都”选举候选人尘埃落定,蓝绿双方卯足了劲,全力争夺,因为双方都输不起,硝烟弥漫处已见2012年大选的影子;蔡英文以绝对优势高票连任民进党主席,并随即宣布参选新北市长,苏蔡争夺2012年的党内出线权之战提前开打;扁案二审出入意料地重责轻判,令台湾民众很是不解。  相似文献   

9.
魏秀堂 《台声》2008,(4):45-45
3月22日,台湾大选有了结果:国民党推出的候选人马英九和萧万长以领先对手220多万张或17%的选票当选。同时,陈水扁当局鼓动的“入联公投”,也以失败而告终。国民党推出的“返联公投”同样未获通过。  相似文献   

10.
攸关台湾政权更迭及两岸和平统一前景的台湾“大选”于3月18日落下帷幕,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吕秀莲当选。国民党丧失了在台湾长达50多年的执政权,沦为在野党。选举结果已经并将持续对台湾政局,特别是两岸关系与中国的和平统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台湾举行了"史上最为激烈"的大选,选民不看好的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最终竟以57.1%得票率、攫取817万张选票轻松获胜。台湾社会究竟怎么了,这是选后两岸民众面对现实、无法理解的最大疑窦。蔡英文连任意味着什么运用最肮脏的手法,赢得最肮脏的胜果,这是泛蓝阵营对台湾大选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金奕 《两岸关系》2007,(9):22-24
8月14日,国民党2008年候选人马英九的"特别费案",历经台北地方法院4个多月的审理,一审宣判无罪。这一判决结果对台湾2008年"大选"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如果马失去候选人资  相似文献   

13.
能武 《统一论坛》2020,(1):30-32
台湾2020年大选尘埃落定,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获历史性高票支持而连任成功,而选前看似风头强劲的国民党候选人韩国瑜则惨败收场。这场本该就更多公共政策辩论的重要选举,更像是一次不同种类民粹主义之间的较量,最终"蔡式民粹"击溃了"韩式民粹"。就所谓"民主"理论而言,选民投票是表达其对某候选人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台湾“大选”已于3月18日结束。民进党籍候选人陈水扁当选,国民党遭到惨败,丧失执政地位,以宋楚瑜为代表的在野势力通过选举得以壮大,成为台湾政坛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台湾政局将进入一个更不确定的复杂局面,两岸关系则出现不利于和平统一的严峻形势。但是,不管什么人当选都改变不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地位,谁要搞“台独”,将是自寻绝路。  相似文献   

15.
杨毅周 《台声》2000,(5):8-9
2000年3月18日 ,台湾“大选”落幕 ,国民党候选人惨败 ,民进党上了台 ,从而宣告国民党在台湾统治55年的结束。3月24日 ,李登辉在民众的一片叫骂中被迫辞去国民党主席的职务 ,从而结束了为期12年的所谓“李登辉时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 ,台湾社会的民主化趋势和两岸关系发展的浪潮势不可挡。在内外压力下 ,蒋经国于1987年被迫解除戒严 ,开放党禁 ,同时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于是 ,两岸交流迅速增加 ,台湾社会与两岸关系都进入转型期。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 ,李登辉作为接班人接任台湾“总统” ;同年7月 ,李登辉接…  相似文献   

16.
王建民 《台声》2011,(10):27-29
8月22日,2012年台湾地区“大选”候选人蔡英文公布其“十年政纲”,其中有关两岸经贸政策主张论述,是建立在两岸“一边一国”基础之上的,是以“台湾利益”优先与“台湾利益至上”的,是政治凌驾于经济之上的,是管制重于开放的,是十分消极的,很少有正面的、积极与鼓励性的政策主张与论述。一旦民进党上台执政,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将面临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7.
“七合一”选举将是首次全台地方性选举,被视为2016年大选的前哨战。当前,国、民两党重点围绕22个县市长展开激烈争夺,双方已各自完成主要县市候选人布局。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08,(3):15-15
台湾民进党候选人谢长廷近日向台湾民众发出呼吁,要求他们既要支持民进党的“入联公投”,也要支持国民党的“返联公投”。他还声称,“爱台湾就不要让台湾受到伤害.公投案若无法过半,将是对台湾的最大伤害”。  相似文献   

19.
台湾2012年“大选”的结果,民进党候选人“蔡苏配”以近80万张选票、6%的差距,输给了国民党候选人“马吴配”。选后,民进党内检讨之声四起,蔡英文提出,应朝着民进党长期结构性问题、竞选团队和大环境问题三个方向思考,其中“大环境”包括“国民党因素、大陆因素及台湾整体社会结构”。党内对败选原因的看法则明显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否定“九二共识”、  相似文献   

20.
此次台湾大选呈现新特点,经济因素的重要性明显提升,经济选民已成为影响选举结果的关键力量。 台湾大选中经济议题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传统上影响选民投票意愿的主要因素包括政党认同、候选人形象及以经济为主的公共政策议题等,在“民主”相对成熟的欧美选举中,经济议题是选举的决定性因素,选举成为执不同经济政见阵营间的对决。但台湾大选呈现不同特点,研究发现,2000年以前台湾选民基本不关注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