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3月16日的《纽约时报》发表了美国企业研究所俄罗斯研究室主任、社会学家利昂·阿伦题为《赫鲁晓夫:第一个搞非斯大林化的人》的书评,对美国阿默斯特学院政治学教授威廉·陶布曼最近出版的《赫鲁晓夫:其人及其时代》一书(Khrushchev:The Man andHis Era,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2003)作了评述。阿伦(曾撰写叶利钦传记)从肯定的角度认为,赫鲁晓夫实际上是使苏联党和国家瓦解的第一人。书评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2.
赫鲁晓夫是苏联领导人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直到目前为止俄罗斯国内对他仍然众说纷纭 ,评价不一。有的认为他是修正主义者 ;有的认为他的改革没有触及斯大林模式的灵魂 ;有的认为他既有巨大功绩 ,又有严重错误 ;有的否定他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 ;有的认为这是他一生的主要功劳 ;有的认为他对个人崇拜的批判是不彻底的。赫鲁晓夫具有两面性。他进行了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 ,但是没有取得成功。他在理论上既有右的东西 ,也有左的东西。通常是左和右混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哈默博士是本世纪一位传奇式的商界风云人物,从列宁、罗斯福、肯尼迪、赫鲁晓夫到邓小平、撒切尔夫人、里根……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许多世界政治领袖和他有过交往。在这里,我们根据《哈默自传》改编他初涉商场的一部分,希望对读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赫鲁晓夫执政史》一书 2 0 0 2年 7月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 4 0万字 ,共1 2章 ,计有“赫鲁晓夫出任苏共第一书记”、“整顿和清理”、“发展农业的三板斧”、“苏共二十大”、“对波、匈、苏伊士事件的干预”、“绝对权威的确立”、“工业改组”、“农业改组”、“苏美之间的较量”、“苏共二十二大”、“苏、中关系的恶化”、“赫鲁晓夫下台”等。作品通过对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梳理、对事件的总体把握和个案的研究将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历史鲜活地展现给读者。研究历史贵在求实 ,尤其是研究赫鲁晓夫这样一个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俄罗斯解密档案为根据,对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所作"秘密报告"的若干问题进行考证。赫鲁晓夫并不是"揭开内幕"的唯一倡导者,米高扬等人也曾积极参与;作"秘密报告"是苏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在苏共20大召开之前就作出的决定并得到了苏共中央全会的同意;"秘密报告"并非出自赫鲁晓夫一人之手,而是事先经过了苏共中央其他领导人的修改;作"秘密报告"并非赫鲁晓夫搞突然袭击",而是苏共中央领导集体有计划的组织行为;赫鲁晓夫作"秘密报告"的具体时间是在1956年2月24日深夜至25日凌晨;"秘密报告"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当今俄罗斯公众对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所作"秘密报告"仍基本肯定。  相似文献   

6.
最近读了王冬云的《敢对权力说“扯淡”》,文中说到赫鲁晓夫先生有次突然心血来潮,对一位画家的作品发表评论,可偏偏碰上位杠头,愣是不买账,惹得赫鲁晓夫先生大怒,说:“我当基层团委书记时不懂画,我当地区党委书记时不懂画,  相似文献   

7.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一书分上、中、下三册,共155万字。全书分六编:十月革命与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戈尔巴乔夫时期与苏联剧变的原因与教训。  相似文献   

8.
赵义 《南风窗》2010,(8):14-14
<正>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简称《责任追究办法》)。经中央领导同志同意,中央组织部还制定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  相似文献   

9.
“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有多少?法律观念究竟有多深?依法办事的能力到底有多强?”围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河北省委党校课题组对华北地区某省的34名地厅级干部、59名县处级干部和158名科局级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查中,令人惊异的是竟有27%的领导干部没有系统学过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系统学过《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的不足一半;学过《国家赔偿法》的仅为26%;系统学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的也只有37%。看了这一组令人堪忧的数字,我们不难对长期以来的“人治”症结有一更深认识。  相似文献   

10.
前言这是一份关于苏联党、政、军主要领导人1953年以来更迭情况的资料。本文力图粗略而又肤浅地分析一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在干部问题上各自采取的策略以及干部队伍的某些特点。本文未能涉及苏联的整个干部政策和干部队伍的特征,诸如干部的终身制、特权制度权势集团的形成、发展以及他们内部纷争的深刻的背景等等。而这些都是我们研究苏联社会的至关重要的问题。由于水平有限,掌握的材料不多,不敢贸然下笔。本文所引用的资料,除注明出处者外,均系笔者数年来点滴积累起来的。在整理下面资料的过程中,我使用了有关部门的材料和某些研究成果,在此特表谢意。由于材料来源的限制,不够完整的地方请同志们在参考过程中补充,以不断完善之。  相似文献   

11.
拥抱春天     
收到友人常甘生同志的国画——《春天的故事》,我心潮涌动,深深地为他的佳作而欢颜。甘生同志是青海省总工会的一名干部,业余时间他在绘画领域内苦苦耕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的作品多次在省内外获奖,被称为自学成才的“职工画家”。  相似文献   

12.
从1957到60年代前半期,中苏两党进行了大论战。在这场斗争中,邓小平与赫鲁晓夫争锋相对、寸步不让,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展示了他卓越的外交才华。  相似文献   

13.
在河南省汝南县,纪委书记杨正超是个极具知名度、个性张扬的人物,这在纪委系统的干部队伍中还不多见。从1999年5月出任该县纪委书记,5年多来,杨正超一共查处了923名党员干部,平均每两天就要查处一人。驻马店市豫剧团以他为原型制作了豫剧《忠诚卫士》,河南省纪委将他的工作日记编成书--《一个纪委书记的民情日记》,作为全省纪检干部的学习教材。杨正超就这样成为了新闻人物。  相似文献   

14.
2006年2月28日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史研究所举办了题为《苏共二十大:在苏联和苏维埃制度历史命运中的作用》的圆桌会议。会议组织者认为,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对苏共、苏维埃制度、共产主义思想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最终对整个世界历史都产生了严重后果。为此,与会专家对苏共二十大及其影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会后历史学博士谢尼亚夫斯基根据提交的报告撰写了会议综述。该综述刊登在俄罗斯《祖国史》杂志2007年第1期。现将其主要内容摘译如下。谢尼亚夫斯基在题为《苏共二十大在…  相似文献   

15.
从1957到60年代前半期,中苏两党进行了大论战.在这场斗争中,邓小平与赫鲁晓夫争锋相对、寸步不让,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展示了他卓越的外交才华.  相似文献   

16.
对于《南风窗》的老读者来说,原新华社记者王志纲的文字已经久违了;对于《南风窗》的新读者来说,作为当代著名策划家的王志纲却声名远播。王志纲是本刊的老作者,1994年秋他告别新华社、下海开拓策划业后,即宣布封笔。但是,他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心系天下、情系改革、为现代市场经济鼓与呼的风格却一直未改。不久前,王志纲工作室推出了包括《成事在天》、《谋事在人》、《策划旋风》、《行成于思》四本一套的“王志纲策划文库”。王志纲和本刊记者也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无拘无束的对话。应本刊邀请,王志纲将“重出江湖”,提笔为文,并担任本刊特约撰稿人。敬请读者留意。  相似文献   

17.
胡长明 《法制博览》2010,(13):25-25
1958年9月,赫鲁晓夫在他的度假地克里米亚的雅尔塔突然召见中国驻苏大使刘晓。赫鲁晓夫对刘晓说:“美国插手台湾海峡,使台湾海峡局势骤然紧张,苏联政府不能坐视不管,应当帮助中国应付这一紧张局势。美蒋的优势主要是在海空方面,我们认为应在空军方面加强这一地区的力量,以便对美国的海军起到威慑作用。”刘晓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反应。  相似文献   

18.
据《南风窗》杂志今年第3期《大洋彼岸,点燃五万响鞭炮》一文报道,台山县县长陈毓铮应邀赴美给台山籍乡亲拜晚年,在美国“升堂”办公,仅五天又两小时,就接待了528人。送走最后一位乡亲,他便晕倒在沙发上。在接访中,能拍板的当场拍板,一下子办不到的,回国后也迅速办妥转告。此举确实难能可贵。陈县长能体贴海外侨胞,做好“份外”工作,而我们有些领导干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却是推三转四、冷淡漠然,难怪群众称呼其为“研究干部”、“批转干部”、“踢球干部”。  相似文献   

19.
寇研 《法制博览》2010,(3):56-56
最近看到了一些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轶事。其中的一则,是关于赫鲁晓夫看画展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做学生,他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89班的高材生;干事业,他是央视电影频道的第一个男主持人,也是央视电影频道《流金岁月》栏目的“大管家”,更3次获得中国电视文艺最高奖项——“星光奖”;生活中,他又是一个淡定、从容的普通人.他就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潘奕霖. 华年似水 不解电影情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