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林洹民 《法学》2023,(4):104-117
当发生个人信息泄露时,个人信息主体多因泄露源头不清而难以有效证明侵权责任的成立。对此司法机关或利用表见证据规则,或利用因果关系倒置,平衡两造在诉讼中的力量关系,但也存在合法性欠缺、混淆行为与损害等问题。破题之策在于借助《个人信息保护法》第9条规定的问责原则与安全原则,柔化《民法典》一般侵权规范的适用。根据问责原则,个人信息处理者应自证个人信息处理行为的合规性,证明已经履行必要的作为义务。与之配合,安全原则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承担特殊的安全管理义务,义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个人信息保护法》第51条的相关规定。就因果关系证明而言,问责原则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对民事损害负责,当存在不法个人信息处理行为时,可以依据法规目的说判定因果关系的成立;鉴于个人信息处理者承担特殊的安全管理义务,即便个人信息是从第三人处泄露或存在第三人故意介入的因素,因果关系也并非当然中断。  相似文献   

3.
张博文 《南大法学》2023,(6):137-152
信息主体将在其个人信息泄露后遭受“下游侵害风险”,这种风险可进一步分为下游侵害行为风险和下游侵害结果风险。出于平衡信息处理者行为自由与信息主体权益保护之间关系的考量,应认可下游侵害行为风险的可赔偿性,而否认下游侵害结果风险的可赔偿性。作为损害概念的差额说经过修正后足以容纳对下游侵害行为风险的赔偿,此种赔偿的实现不必再借助风险性损害的概念,直接将风险所引发的不利益分别归入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即可。财产损害是为消除或降低下游侵害行为风险而支出的费用,精神损害是信息主体因承受此种风险而产生的精神焦虑。财产损害以信息主体实际支出的费用为基准计算,并由法官进行必要性及合理性审查,精神损害则须在严重性判断的基础上通过赔礼道歉或给付金钱的方式予以赔偿,赔偿金数额的计算应采用以风险评级为基础的法定赔偿规则。  相似文献   

4.
5.
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成因,多以网络泄露、信息倒卖为主,而现有的立法保护、司法保护、私力救济等方式明显有待完善,因此,本文认为借鉴域外美国行业自律模式、欧盟统一公约与专职机构模式、日本综合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情,通过立法保护、司法审判、执法有效、公民意识、行业政策等途径或许能有效规制,以期保护公民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6.
王梦婕 《政府法制》2012,(15):30-31
“王先生,您需要看房吗?我们最近有个适合您的三居室。” 律师王鸿儒最近很郁闷:自从他卖了一套房,打算置换新居后,这类骚扰电话就接二连三找上门来。对方不仅开口能叫出他的全名,甚至手机号、职业、家庭住址、“购房需求”都一清二楚。  相似文献   

7.
王绍芳 《政府法制》2008,(19):61-61
近来,银行客户资料、购房者资料以及消费者订餐、预约服务所留下的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泄露大有蔓延之势,就连到医院做孕检的准妈妈们也难逃“泄密门”。8月25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刑法修正案(七)草案》专门增加规定,明确提出要追究泄露、窃取、收买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刑事责任。但是,因个人信息无端被泄露而深受电话、短信骚扰之苦的消费者们纷纷呼吁,应尽早出台专门法律法规与刑法配合对个人信息予以保护,让消费者能够真正安心消费。  相似文献   

8.
北京的许先生在回复了一条短信后,几个小时内积蓄几乎全部被人转走.涉及三张银行卡、支付宝和百度钱包.网络安全专家分析,根据许先生提供的信息,盗取许先生积蓄者在行动前已经获取了受害人的银行卡号、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等个人信息.只需要获得验证码即可实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个人注册信息的频繁泄露导致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近年来当事人因个人信息泄露而在经济、精神和名誉等方面蒙受损失的案件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技术在给现代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犯罪分子通过黑客、恶意软件、社会攻击、特权滥用和新技术窃取等信息窃取手段,收集和窃取高价值的个人信息,严重危害个人信息安全,引发各种社会问题.目前,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相关技术概念的界定不明确,盗贼刑事责任追究难度大等问题都对我国建立个人信...  相似文献   

11.
购房之后装修骚扰电话不断、购车之后保险公司随之提供"贴心"服务、生完孩子之后立马被各种母婴服务机构盯上……现实生活中,因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骚扰已经司空见惯,大多数民众都感受过"被泄露"的困扰。近来,个人信息更是大面积泄露。2011年年底,包括天涯社区等数家知名网站的用户信息外泄,在网上曝光的用户信息条数过亿,被称为"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波及面最广、规模最大、危害最深的泄密事件",而去  相似文献   

12.
正个人信息泄露从罕见新闻到老生常谈,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块心病。人民网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网友曾遭遇个人信息泄露。个人信息泄露轻则导致受害人收到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等,重则被冒名办卡恶意透支、事故从天而降、不法公司前来诈骗、冒充公安要求转账、坑蒙拐骗乘虚而入、账户钱款不翼而飞、个人名誉无端受损……早在2008年,就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法学专家呼吁设立侵害个人信息罪。2009年2月,我国《刑法》首次增设了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犯罪  相似文献   

13.
新冠疫情发生后,我国积极利用大数据予以应对,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同时也有侵犯个人信息的案例发生,如何在积极防疫的同时对个人信息提供足够保护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结合与欧盟、韩国相关法律制度的比较,提出尽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坚持信息最小化原则,进一步明确信息收集和使用主体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印有完整个人信息的快递单竟被作为商品进行买卖,一条售价0.4元到1元……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申通、圆通、韵达等多家快递公司的大量快递单信息正在被明码标价公开出售,并形成一个庞大的"灰色产业",已经成为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又一重要渠道,为冒领快件、入室盗窃、抢劫杀人等刑事犯罪活动打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5.
如何有效化解疫情防控中的负面舆论,有效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不断改进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错误与失误,乃是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关键。2020年这个春节,因一场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从武汉蔓延至全国而注定将会被载入史册。从大年三十举国防疫始到正月二十二,全国31个省市区确诊感染病例66576人,疑似病例8969人,死亡1524人,追踪密切接触者医学隔离观察513181人。  相似文献   

16.
傅达林 《政府法制》2008,(19):12-12
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刑法修正案(七)草案,新增了惩罚非法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条款,引起舆论广泛关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网对2422名公众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88.8%的人表示自己有因为个人信息泄露而遭遇困扰的经历,98.9%的人认为有必要通过立法保护个人信息,并且有62.3%的人觉得新增的条款“很好很及时,能有效遏制各种泄露公民信息的现象”。9月2日《京华时报》的消息说,《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也已呈交至国务院。  相似文献   

17.
蔡云 《人民司法》2020,(2):24-26
【裁判要旨】公民个人信息是指能够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住址、账号密码等。工商行政管理办公系统内储存着市场主体的全部注册信息,其中包含法定代表人姓名、移动电话号码等具有公民个人属性的信息,行为人入侵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扒取大量市场主体信息,其非法获取带有明显公民个人属性组合信息的行为,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相似文献   

18.
《快递市场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最近正在公开征求意见。这个“意见稿”规定,泄露用户信息的快递企业将被处以5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9.
集资行为的基础理论是:因为融资者的信息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所以,为了保护投资者,我们要求融资者披露信息,即强制信息披露制度。但强制信息披露制度不是简单的披露信息就OK了,它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其中,第一核心当然是披露要求,就是要求融资的时候提供充分的信息,同时还有一套“持续披露”的要求,这两者是“强制披露”最重要的内容。除此之外,还需要一套行政许可程序来保障上述制度得以实现。这套行政许可程序在美国叫“注册”,在中国叫“核准”--当然,我们马上也要改为“注册”。  相似文献   

20.
裸奔云时代     
邱科星 《法人》2013,(4):50-51
网络信息的财产属性在大数据、云时代毕露无遗,商业的逐利本能和数据挖掘技术的日益成熟联手铺就了一条以牺牲网民隐私为代价的掘金之路央视3.15晚会曝光了网易邮箱偷窥用户邮件内容,就此引发了公众对个人网络信息安全隐患的担忧。一时间人人为自己的隐私惶惶不安,一个广告公司、一个手机软件即可对你的个人信息和行踪了如指掌,人们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