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绪论 "气"是东方人的意识,是自然观、人文观、艺术观的渊源,是代代相传且生生不息的基本观念.过去,对以自然观和人文观为中心的"气"有很多观点,而对于"艺术之气",即在美学认识框架内对"气"具有的意义或相关性却很少进行深入的考察.在此,试以美学范围内"气"的涵义为中心,在艺术性的认识框架内揭示气的作用、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2001年是韩国退溪李滉先生诞辰500周年,为此韩国“世界儒教文化”促进委员会在庆尚北道安东市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深入讨论退溪的生平、学问、思想,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退溪学作为李朝的意识形态,在当时具有崇高的地位,郑惟一说:“先生生于东国学绝之后,不由师承,超然独得,其纯粹之资,精诣之见,弘毅之守,高明之学,道积于一身而言垂于百代,功光乎先圣而泽流于后学,则求之东方一人而已。”退溪继绝学,使孔孟程朱之学复明于世,并使之与  相似文献   

3.
崇德四年(1639)到顺治十七年(1660),朝鲜国王前后十七次向大清进献了"鹰连",并且,其中除了孝宗二年(顺治八年,1651)以外,每次率领使行赴清的都是内官。然而,这种内官使行所进献的"鹰连",确切地说不是"贡物",而是一种国王进献给大清皇帝或摄政王的"私礼"。而当我们将这种进献"私礼"之举,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重新审视时,就会发现,其实,此举也并非出自朝鲜国王的本意,而是他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所做的一个被迫之举。  相似文献   

4.
朱熹认为孔子的"天"是理,具有超越性、根源性、主宰性。并以此为基础解释孔子的"天命"是天理流行而赋予事物的本性。而丁若镛认为孔子的"天"与《诗经》中的"上帝"一脉相承,是外在于天地、万物和人的造化者和灵明主宰者,据此主张孔子的"天命"为天的命令。然而他的这一诠释不是为了把儒学改造成宗教,相反,是为法律不健全且执行力低下的朝鲜王朝建立实用型道德秩序,以批判掌权者之间的明争暗斗和牧民官对百姓的剥削。丁若镛主张天对人有两个命令,第一命令是"仁",即"天"命令人在人事上尽人之本分,以实践"人伦之德"成为君子。第二命令是"中庸",即命令君子至诚无息地走在"仁"的道路上,最终与天合德成为圣人。  相似文献   

5.
颜光明 《新民周刊》2012,(31):80-82
这是一个把社会责任当作企业修为并视为经营之道的车企。人们惊奇地发现宝马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正在向着有利于社会和环境改善而努力,而"宝马之悦"正是体现这一主张的积极思维。今年上半年,宝马以14.76万辆的销量紧逼奥迪,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4%,成为中国豪华车中最具竞争力的品牌。这一销售业绩标志着宝马在中国已经跨入畅销车之...  相似文献   

6.
日本古代文化的朝鲜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日本古代文化是在不断吸取先进的大陆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得以持续发展的。在日本吸取大陆文化的历史过程中,朝鲜一直起着桥梁和窗口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朝鲜古代文化是形成日本古代文化的主要渊源之一。弄清这一点,对于我们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日本古代文化大有禅益。 一、朝鲜“传教士”与儒学东传 在古代东亚世界中,作为较早被纳入儒学文化圈的“藩属国”,东亚儒学文化圈中的“东方君子之国”──朝鲜时常扮演着一个儒学”传教士”的角色,而第一个接受其“洗礼”的自然是其一衣带水之邻邦日本。 据成书于公元712年的日本第一部文学和史学著作《古事记》记载:“品陀利气命(应神天皇)在轻岛的明宫治理天下。……百济王照古王遣阿知吉师献牡马一匹、牝马一匹。…… 天皇又命百济国贡献贤人。于是,百济国又派遣和迩吉师献《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另据成书于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十五年秋八  相似文献   

7.
建交55周年之际,中法关系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本文提出"权力结构-秩序结构-观念结构"的分析框架,旨在研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其对中法关系的结构性影响。中法关系面临的权力结构、秩序结构和观念结构均已发生重大甚至根本性的变化,要以新的框架来认识和谋划新形势下的中法关系。面对权力的重组、秩序的过渡和观念的竞争,中法都主张推动国际关系的转型和国际秩序的创新,这构成了中法关系的新基础。中法应该成为推动国际关系创新的伙伴,以创新、责任、共赢的精神,推动构建平衡的新型大国关系和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供给和新的国际制度供给,推动构建新型文明关系和观念创新。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前赤壁赋》借景抒情,排解人生失意的苦闷,在山水意象中寄托自己的抱负,回归本真,不忘初心。朝鲜文人朴弘美的《清江赋》是"推陈出新"式的作品,是《前赤壁赋》的继承发展,意在与苏子探寻处世之道,并在山水中与之共叙"诗情画意"。朴弘美在苏轼原有的情感意志的基础上又表达出自己的人生态度,强调活在当下,认为顺其自然尤为重要,并将情志托付于山水,用自然的馈赠宣泄自己内心的苦闷。二人在面对失意人生时找寻适合自己的宣泄方法并保持乐观的态度,这一点一脉相承。虽然《清江赋》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影响不及《前赤壁赋》,但《清江赋》仍为后人提供了新的写作视野和创作角度。朴弘美对《前赤壁赋》的继承与创新说明宋代文学对朝鲜文学影响之深远,朝鲜文人对中国文学作品的阐发和理解使其作品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使后人有更为广阔的思考和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9.
朝鲜能够不顾中美等大国的反对先后三次进行核试验,其拥核战术成为一个令人感兴趣的研究问题。为了对之进行较为完整的理解与解释,文章以懦夫博弈为分析工具,对朝鲜拥核战术奏效的条件进行了分析,指出在行为体实力不对称的情况下,弱者无法通过"悬崖战术"来取得胜利。朝鲜拥核的成功,表层原因在于其冒险的政策风格,而深层次根源则在于中、美等博弈方有着朝核问题以外的复杂利益考虑,特别是中美在东北亚的战略博弈,改变了朝核问题博弈的收益矩阵,从而为朝鲜利用"悬崖战术"提供了空间。因此,中、美仍然掌握着朝核问题的主导权,关键是两国必须在朝鲜半岛甚至整体关系领域建立起战略信任框架,解除附加的利益考虑,还朝核问题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0.
自高丽末开始传入到朝鲜的朱子学 ,到朝鲜朝时代经由李退溪 (15 0 2~ 15 71)和李栗谷 (15 36~15 84 )两人加以传承和发扬 ,在朝鲜获得极大的发展。李栗谷则被后人誉为“百世之儒宗”① ,与李退溪一起并称为朝鲜朱子学双璧。他为学服膺朱子 ,毕生穷研性理 ,在继承和发展朱子学方面多有创新。本文仅就朱熹与栗谷的教育思想作一简要比较。一重视教育是儒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朱熹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中国著名的大教育家 ,他把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教书育人、著书立说与三籍整理 ,即使在从政期间也未间断过。他每到一处 ,除了处理政务之外 ,…  相似文献   

11.
在北美新英格兰殖民地,虽然存在正统宗教或"官方宗教",但这并不等于说清教共同体施行通常所说的"神权政治",因为一般而言,神权政治的主要特征是政教合一,而新英格兰殖民地从创立伊始其政教就是分离的,且许多清教领袖明确主张"政教分离",并有充分的法律和文献依据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雄王”、“雒王”称谓之辩管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越南上古史"雄王"、"雒王"称谓之辩问题早已存在,论者甚多,诸说并存.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由"雒"讹为"雄",也有不同意见,而越南学术界倾向于肯定"雄王"称谓.本文提出,以"雒王"为正说,可以从四个方面去加深认识;而以"雄王"为正说,也需要从多方面再论证.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很可能还有待新史料特别是考古学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13.
拙作《二战前印尼原住民的印尼民族观》与《二战后印尼原住民的印尼民族观》剖析评述了印尼原住民主要的政治集团或其领袖人物对印尼民族的理解与把握,并将之归结为“原住民主义”和“非原住民主义”两大类,同时指出前者近百年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后者则有逐步扩大影响的趋势。原住民印尼民族观之所以出现上述分歧,原因诸多,而原住民如何看待芸芸华人,即持何种华人  相似文献   

14.
随着"侨批档案"成功入选2013年6月的《世界记忆名录》,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侨批(银信)的特殊价值及其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世界意义,侨批这一世界文献遗产的抢救、保护与研究也得到了积极的推动。但是,曾经承担着侨批的收揽、中转、派送以及汇兑、解付之职责,兼具国际金融和国际邮政两大功能的侨批业、水客业,却并未受到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轨迹以及作用和影响,更是鲜见学术探讨与总结。随着侨批局(或银信机构)遗址的不断荒芜破败或被征用开发,它们正在迅速而彻底地淡出历史的记忆。今年是中国邮政开办120周年,本文拟从中国转型、构建为近现代化国家以及融入"世界体系"进程的视角,考察和揭示侨批业、水客业在中国近现代  相似文献   

15.
医闹凶猛     
胡展奋 《新民周刊》2012,(21):22-23
我们有很多"唯一"。唯一的长城;唯一的烹调;唯一的文字——它们都可以"申遗"。但,真正举世"唯一",且断无"申遗"之可能的却是一种黑恶现象:医闹。狭义的医闹——"借医疗纠纷非法获利的第三方";而广义的医闹则是: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冷战结束以来的美国外交政策提出了批评,认为它过于关注国际秩序本身而非美国的国家利益,忽视了美国民众普遍的不满情绪。文章认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维护美国人民自由生活的能力,而所谓的"自由的国际秩序"只是实现这一外交政策目标的手段。因此,文章主张美国的外交政策应回归到传统的现实主义中去,即在强调美国实力重要性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美国实力存在的有限性。因此,美国的最佳策略是推行威慑战略,提高对手行动的成本,而不是与之发生战争。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中国合法拥有南海U型线内的领土主权为出发点,结合中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判定中国对其他有关南海声索国作出了自我克制的举动。在此假定下,文章分析了在争端中的相对小国坚持独占其所主张的全部争端利益和可以有条件地接受共同开发所主张的争端利益这两种情况下,面对中国的自我克制举动,它们是如何与中国进行互动并对南海争端的解决产生影响的。文章还对中国在非争端国没有实质介入的情况下愿意作出自我克制,而在非争端国介入的情况下,面对有关声索国的挑衅则予以了坚决回击这一现象,从心理预期、国家尊严与荣誉、观众成本效应以及合作进化理论等视角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曹南冥 (15 0 1~ 15 72 ) ,名植 ,字楗仲 ,号南冥 ,是朝鲜 16世纪与李退溪齐名的硕学鸿儒。其学“不由师传 ,能自树立” (郑仁弘《行状》) ,少“好读左、柳氏” ,后 (2 6岁时 )读书得许鲁斋之言 ,曰 :“志伊尹之志 ,学颜子之学” ,遂“惕然觉悟” ,乃“发愤励志 ,讲诵六经四书 ,及周程张朱遗籍 ,既穷日力 ,又继以夜” ,遂对自六经孔孟 ,迄周程张朱之学 ,不仅融会贯通 ,更有“自得”。先生尝“于读书之暇 ,抄录前言往行之切于己者” ,后人编为《学记》一书 ,① “以为修省之地”。“观其为书 ,首论道之统体 ,次及为学论心之要 ,而皆为图 ,以…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在中国与各合作方的共同努力下,务实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是,对"一带一路"倡议与习近平主席后来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学术界给出的解释却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性的存在说明对这一关系的认识还没有形成一致,尚需进一步探讨。文章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对未来世界的展望,是中国的国际社会理念。它超越了国际政治学领域的国际社会概念,因为在这种国际社会状态下,各方承认他们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存在深度的相互依赖关系(或某种形式的共同命运),并因此愿意通过协商、合作来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处理各国/各文明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化解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以创造和维护一个和平、稳定、繁荣、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而"一带一路"倡议则是中国以激励性机制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包含的国际社会理念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
"第三罗马说"与"中国论"是俄中两国在民族意识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自我身份定位的学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两者并非菲洛费依或石介个人的观点,而是一个群体乃至整个民族对自我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观察和投射。它们是日用而不知的文化观念,是对自我、他者认知的一种符号体系。在"第三罗马说"的"我-他"对立认同建构中,他者是认知自我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缺乏他者,"我"的身份辨认则无从谈起,在对他者的征服或救助中,自身的地位和作用才得以彰显。而"中国论"中的"我"与"他者"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自我封闭的华夏自我中心主义占主导地位,"我"的作用和地位是文明程度和道德伦理确定下来的,无需对他者给予过多关注,甚至无须与之交往,他者未必是被认知或被征服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