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空抛物、坠物”,是一个既“老”又“新”的法律问题,也是一个看似“远”实则“近”的现实话题。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经常用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来形容遭遇高空抛物、坠物的风险,这种“悬在城市上空的痛”,让人行走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安全感几乎为零。有数据表明:一个30克的鸡蛋从4楼抛下来就会让人起肿包;从8楼抛下来就可以让人头皮破损;从18楼高甩下来就可以砸破行人的头骨;从25楼抛下可使人当场死亡。针对“高空抛物、坠物”带来的巨大安全隐患,多年来,专家、学者及一线司法人员从建议司法介入到呼吁加大处罚力度,呼声从未停止过。由于相关法律不完善,此类事件屡见不鲜、屡禁不止,而且对于此类事件的处理,结果也不尽相同。从无到有、从宽到严、从粗到细,对“高空抛物、坠物”的探讨,正在法条中体现得越来越多。2019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规定,对于故意高空抛物的,根据具体情形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论处,特定情形要从重处罚。如果不出意外,在即将召开的今年两会中,获得通过的民法典将再次明确“高空抛物”的安全保障责任。届时,高空抛物乱象有望得到遏制。  相似文献   

2.
正如今,"高空抛物、坠物"已成为人们公认的"城市毒瘤"。高空抛物的不法行为时常发生,污染环境的同时给过往行人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不绝于耳。而监管措施和监管技术不到位,给治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关于禁止高空抛物及高空建筑物坠落物品安全防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高空抛物一直是让住户烦恼,让物业闹心,让路人担心的问题。二是高空抛物除了污染环境,更可能导致火灾、伤人等严重后果。意外之祸教训惨痛,市民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3.
《小康》2020,(17)
正禁止高利放贷、防止性骚扰、防止高空抛物坠物……完整版民法典草案的诸多新看点值得关注。由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与民法总则"合体"而成的完整版民法典草案,5月23日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这标志着备受关注的中国民法典呼之欲出。从明确禁止高利放贷、进一步完善防止性骚扰有关规定,到合理确定无效婚姻的情形、完善高空抛物坠物责任规则,民法典草案的诸多新看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高空抛物?高空抛物是指一P些人从高处抛出物品。一般来说,构成这一问题的高空抛物主要是从高层楼房中抛出物品。由于楼房高度较高,仅仅抛出一个鸡蛋,都可能会对人员造成不可挽回的人身伤害。因此,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建筑高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在高层建筑居住和办公,高空抛物引发的社会风险越来越大,有关高空抛物致死、致残事件时有发生,社会各界对治理高空抛物问题、遏制高空抛物社会风险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相似文献   

5.
<正>今年5月,借鉴整治车窗抛物的成功经验,武汉市推出为期一年的高空抛物不文明行为有奖举报活动,市民举报经查证属实,并锁定当事人,每例奖励100元。虽然该奖励举报活动因"尚处灰色地带",已从9月1日起中止,但武汉已将规范高空抛物等不文明行为纳入立法计划。高空抛物不文明行为是困扰很多城市的难题,但因为取证难,不文明行为实施人的违法成本低,  相似文献   

6.
法律上的高空抛物、坠物,主要是P指高层建筑的人为抛掷物、自身脱落物、悬挂搁置脱落物等。高空抛物、坠物易对地面人与物造成巨大的伤害及损害,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明确对高空抛物、坠物行为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并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高空抛物事件时常出现在公P众的视野中,如何守护老百姓头顶上的安全,成为司法审判应当高度重视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起高空抛物的司法审判案件,来了解一下法律对于高空抛物的行为定性和责任判定。砖头从天而降砸坏了车?2017年4月28日18时许,杨某的奔驰汽车停放在北京市昌平区某路路边,适有一块砖头从该单元楼上掉落,砸在杨某的汽车前风挡玻璃上,致使车窗玻璃破裂。  相似文献   

8.
提起民法典,人们总会用亲民、有温度、"人民权利宝典"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之所以形成这种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法典是民主立法的实践成果,处处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高空抛物坠物、霸座、强抢方向盘、高利贷……这些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民法典中都有回应。如何把准民生脉搏、切实了解百姓关注焦点?在编纂过程中,民法典编纂工作专班始终坚持民主立法,做到开门立法、问法于民,广泛听取、认真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最大程度凝聚立法共识,切实回应人民的法治需求。  相似文献   

9.
高空抛物被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近年来,高空抛物伤人事件频频发生,不仅伤害他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大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如何改善高空抛物屡有发生的窘境?面对错综复杂的事后赔偿、追责,是否能有行之有效的处理方式?社会关注度极高。2019年12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10.
高空抛物现象屡见不鲜,已经从个人不文明行为升级成为威胁人们"头顶安全"的社会问题,被讽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法律界人士提醒,实施"高空抛物"行为者,一旦造成严重后果并危及社会公共安全利益,除承担赔偿责任外,可能触犯刑法,面临刑事处罚。酒瓶从天而降致一死叫伤2015年4月19日中午,殷阿姨像往常一样,吃好午饭来到杨浦区工农公园荫凉处小圆桌看牌友打牌。突然一个不明物体"穿过"树林,不偏不倚砸在低头打牌的杨老先生头上,并顺力弹  相似文献   

11.
我们从时间的长河里截取短短数日,便能轻而易举地搜寻到这些信息。连续几起高空抛物、坠物致人死伤的悲剧在繁华的都市里不断上演:2019年6月13日,深圳福田区一个小区内,一名5岁男童被一扇从高空坠落的玻璃窗砸伤头部,被紧急送医。由于伤情过重,抢救无效不幸离世。2019年6月19日,南京东宝路8号时代天地广场,一名放学回家的10岁女孩儿被高空抛物砸中头部。  相似文献   

12.
高空抛物罪的成立需要达到情节严重。情节严重是此罪的违法要素而不是责任要素。高空抛物罪保护的法益是公共秩序,其客观上要求对公共秩序产生现实危险,主观上是故意。本罪不属于抽象危险犯的范畴,应当将其理解为具体危险犯。故具体认定此罪的情节严重应当结合抛掷物品的时间、地点、高度、次数等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刑法》分则中,作为入罪条件的“情节严重”表明了法益侵害程度,属于客观方面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因此,在高空抛物罪中,一方面由于其中“情节”的客观属性,因此只有客观上能够反映法益侵害程度的情节才能作为认定“情节严重”的质料;另一方面,由于“严重”表征着规范性的含义,因此行为人需要对相关的“情节”具有认识,同时对情节属于“严重”具有社会意义的认识。由于高空抛物罪的保护法益是社会成员在建筑物或其他高空下安全、稳定地开展社会生活的秩序,因而,根据“情节严重”的一般法理以及高空抛物罪的保护法益,认定“情节严重”需要考量抛掷物品、抛物场所与危害后果等情节。至于反映责任程度的情节,反映特殊预防必要性大小的情节以及规范目的之外的情节应被排除出认定“情节严重”的考量视野。  相似文献   

14.
正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法典。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处处体现出对"人"的深切关怀,它关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守护着每个人的生老病死。从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小事到人生终身大事,从打赏主播、高空抛物到"离婚冷静期"、夫妻债务等,无处不在地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5.
民主视点     
《公民导刊》2010,(1):39-39
<正>"我并不是‘无限责任公司',没有义务监督邻居做什么,凭什么要我为邻居的行为承担赔偿责任?"200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侵权责任法》,其中明确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对于"高空抛物伤人,邻里要‘连坐'"这一条款,许多网民则表示了强烈的反对态度,引发了很大争议。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对法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涉及法治的方方面面,法治能否在这些方面适应和谐社会的需要,直接关乎法治对于和谐社会构建作用的发挥.也关乎法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自我发展的情形。法治为和谐社会服务,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7.
2020年我国刑法适用要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爆发促使刑法对疫情防控作出及时反应,系列刑事法律法规的出台使得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犯罪的法律体系逐步形成。《刑法修正案(十一)》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高空抛物、疫情防控、冒名顶替上大学等社会现实关切的热点、疑点、难点等作出了积极回应。要报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规制,正当防卫的再检视,高空抛物行为的刑法规制,冒名顶替入学问题的刑法规制,突发公共事件的刑法规制,野生动物的刑法保护。  相似文献   

18.
"法治中国"实现的前提是社会普遍具有崇尚和遵从的现代法治精神。直面当前社会凸显的"信访不信法"、"唯权"不"唯法"等法治精神缺失现象,如何准确理解法治精神的基本内涵,透析社会法治精神缺失现象产生的危害及根源,积极探寻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精神的内涵,通过强化法治文化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普法教育长效机制、构筑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加快司法行政体制改革、提升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等,对于重构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目标是有必要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高空抛物现象被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由于致害人常常无法查明,受损害人的权利救济经常成为司法实践中的难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87条规定,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补偿"从性质上说属于损害分担而非侵权责任,适用于无过错责任原则,其本质为"利益平衡的补偿责任"。  相似文献   

20.
实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对于每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再沿袭既往解决问题的各种"非法治思维"和"非法治方式"的老路根本行不通,必须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才能有效地"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改革导航,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破浪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