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世界对能源的需求,高于历史上的任何时候。与此同时,能源及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尤其是煤炭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低碳利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推进煤炭安全高效开发和绿色低碳利用是时代潮流、大势所趋,将成为新一轮能源革命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2.
遂昌是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区、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遂昌县紧紧抓住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兴起的历史机遇,顺应现代人追求健康、快乐、休闲生活的时代潮流,有效融合本地的乡野环境、民俗文化、乡村生活方式等元素,大力培育以乡村为主题的休闲旅游业、原生态精品农业和生态工业,精心打造都市人向往的魅力乡村,积极探索一条以乡村休闲旅游为引领、一二三产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山区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苗成斌 《群众》2014,(1):39-41
自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出《增长的极限》以来,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引起人们的极端重视。当今世界以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低碳革命”已在全球悄然兴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成及其改革方向、重点任务,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带来了发展契机。江苏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将低碳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以低碳发展作为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探索江苏可持续发展的低碳之路,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低碳江苏”。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时代的节约型社会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琦 《前沿》2010,(15):99-104
在当今世界,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共同问题,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全球正在步入低碳经济时代。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如何更好地建设节约型社会成为时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关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文献,从中分析了低碳经济与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在联系,详细阐述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低碳经济的辩证关系。最后,提出了低碳经济时代下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徐曙海 《群众》2022,(6):10-11
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鲜明特征,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持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镇江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和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是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镇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视察镇江时的谆谆嘱托,坚决落实“双碳”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壮大绿色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群众》2014,(1)
<正>自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出《增长的极限》以来,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引起人们的极端重视。当今世界以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低碳革命"已在全球悄然兴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成及其改革方向、重点任务,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带来了发展契机。江苏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将低碳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以低碳发展作为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探索江苏可持续发展的低碳之路,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低碳江苏"。  相似文献   

7.
赖力  张婧欣  曹圆媛 《群众》2022,(4):38-39
<正>绿色低碳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的鲜明特征。2022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加快建设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提高产业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向绿色低碳转型,给江苏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增强产业绿色低碳竞争力,补短板锻长板,推动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国莲 《前沿》2010,(24):52-54
低碳走向时代前台根本上源于人类的问题自觉。低碳时代必然具有不同于以往的实践形态或实践表征,主要表现为:低碳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形态;气候政治成为国际政治新格局调整的重要力量;低碳科技成为科技创新的新模式;低碳文化成为新的文明形态的文化样式。低碳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引领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嬗变,需要我们以前瞻的眼光和深刻的认知把握其战略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低碳”成为今年大会的一个重要关键词。从代表的生活细节、会务安排到热议的话题,“低碳清风”吹遍了大会的每一个角落。在历年“两会”热点民意调查中,2010年“低碳经济”关键词首次出现。“低碳”为什么这样火?现实需求和时代潮流正推动着我国走向低碳经济的时代。在政策退出的背景下,各发达国家均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低碳经济因此被寄予厚望,它不仅是传统的环保手段,而且有望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0.
低碳,已不再是新鲜的名词,它慢慢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后哥本哈根”时代,我们将怎样融入低碳生活?低碳经济,又离我们有多远?  相似文献   

11.
郭昭君 《前沿》2011,(11):66-69
低碳经济本身作为时代课题,深刻反映了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经济发展问题上的时代探索。蕴涵着丰富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论述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和实践动力。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现实的选择,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时代化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裴乐 《电子政务》2011,(1):81-86
阐述了低碳时代的到来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对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非政府组织在迎接低碳时代潮流中的发展契机;论述了通过构建ENGO实现非政府组织信息化的重要意义;详述了ENGO的建设途径;探讨了对ENGO建设效果的评估标准分类和多角度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金龙 《前沿》2010,(13):91-93
随着困扰人类的全球气候的问题加剧,人类开始探索新的低碳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它在生态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中产生,是人类对价值取向重新审视和重新面对生态环境的而产生的全新发展模式。本文从有关低碳经济的基本问题入手,进而从多角度对低碳经济进行一次深刻的探析。  相似文献   

15.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未来保证经济健康持续增长的良方。本文分析了我国高碳产业模式的现状及其困境,认为我国高碳产业模式转型升级的路向就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产业体系,并从示范带动高端产业发展、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低碳产业支持体系等方面探讨构建低碳产业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陈学科 《群众》2023,(6):43-44
一座城市实现跨越发展,紧要之处在于把握时代机遇,抢占产业“风口”。随着能源革命、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三重驱动”,“双碳”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新能源产业进入了长周期、高成长的黄金时代,成为推动城市能级持续跃升的“关键武器”。近年来,常州依托良好的工业基础,准确把握产业、市场和技术发展规律,抢抓发展机遇、保持战略定力、深化创新探索,聚焦新能源产业,卡位领跑发展主赛道,走出一条新能源产业的跨越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我国低碳创意产业的发展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是强调以较少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经济产出的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创意产业属新兴产业,具有高创新、高附加值、低污染、产业关联度高等特征。分析研究低碳经济特性和创意产业的关联度,对我国发展低碳创意产业以及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建设与低碳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是提高人们追求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的热情,改变人们传统的高耗能消费和生活习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要带头践行低碳消费的理念,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中来,让低碳产业发展获得更多人的支持,促进城镇化建设与低碳产业的协调、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法伦理视阈下的低碳经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全宝 《前沿》2010,(11):106-109
低碳经济作为“后危机时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际国内关于引导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表明:低碳经济呼唤立法。发展低碳经济,立法是保障,是关键。同时,低碳经济立法有着深厚的伦理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给中国城市化提出了一个独特的环境组合问题。低碳概念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以及由此而来的十分广泛的应用性,可能既是科技革命,又是产业革命。如果以低碳为特征的新技术和技术进步能够实现对GDP贡献率的持续提升,则低碳经济可能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城市化的一个新的重要选项。低碳创新是这种转变的关键。低碳创新必须秉承减物质化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促进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建立,并以低碳与生态作为双重的创新导向。要重视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的特殊作用,以低碳创新弱化传统资源禀赋的缺陷,充分发挥低碳技术产业区域的正溢出作用,并且政府需要对低碳创新进行直接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