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丁利明 《行政论坛》2010,17(3):93-96
体现在冲突法中的正义价值包括冲突正义和实质正义。国际产品责任侵权法律适用领域的价值取向已从单纯追求冲突正义到目前司法实践中更注重实质正义的转变。传统的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原则存在固有缺陷,最密切联系原则又过于主观。在构建国际产品责任法律适用规则时,连结点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产品责任案件中涉及到的连结点主要有:产品生产地、产品销售地、损害发生地、受害人的住所地和惯常居所地、被请求承担责任人的主营业地。分析各个连结点的法律性质和发展趋势,借鉴国际公约开放灵活的层级体系和先进的冲突法立法观念,我国的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规则可以将侵权地原则和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最基本的原则,同时适用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最有利于原告原则,并排除被告不可预见法律的适用,从而实现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制度的冲突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陈蕊 《学理论》2010,(21):64-65
社会发展日益迅猛、形式逐渐复杂,立法技术也随之不断提高,法律原则在法典中的数量和地位逐步上升,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越发显著。法律原则作为法律的要旨与目的的凝练,其主要机能在于顾及具体案件,使法律适用更加灵活,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并且引进变迁中的伦理观念,指导法律解释和推理,补充法律漏洞,合理限定自由裁量权,使法律能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实践其规范功能。  相似文献   

3.
张光 《理论导刊》2007,(10):134-135
大陆架划界一直是海洋法上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各国的国家行为以及国际法院的司法实践,证明公平原则已经成为大陆架划界中的国际习惯法规则。在大陆架划界中适用公平原则时,只有考虑一切相关情况,才可以得到公平的划界结果。等距离或中间线原则不等于公平原则。  相似文献   

4.
丁利明 《行政论坛》2012,19(3):55-60
2011年4月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就涉外产品责任的选法规则进行了特别立法,但在具体内容上存在着:被侵权人单方选择法律及排除被告无法预见原则的作用范围狭窄、当事人双方意思自治的规定不完善、双重可诉规则及最密切联系原则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等问题。为完善我国现行的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制度,建议在于:第一,在被侵权人单方选择法律的范围内增加产品取得地法;第二,扩大"排除被告无法预见的法律原则"的适用范围;第三,明确当事人双方意思自治的限制条件;第四,在损害赔偿问题上我国法律应坚持双重可诉原则,应规定在损害赔偿限额方面,作为准据法的外国法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相抵触的,不得适用;第五,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立法方式上,应当发挥最密切联系原则克服已有冲突规范机械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法运行的实践表明我国立法与司法环节存在脱节现象,即立法注重法律文本的结构完整和数量化;而司法过程则是寻求完整规则制度体系的过程,法律适用将超出法典文本和现行正式法渊.这样造成立法缺失了法律制度体系的构建,立法满足不了司法实践实际需要.因此,司法公正的实现离不开完善的立法,司法适用的法律体系倾向决定着立法由多元到统一的必然取向.  相似文献   

6.
贾清林 《学理论》2011,(4):76-79
企业之间的资金拆借在司法实践上一直按无效认定的,直接的法律依据仅有最高法院的若干司法解释;但是《公司法》第149条第三项的规定显然与上述司法解释相悖;仔细研读:企业资金拆借无效的认定逻辑其实难以服人,而根据《公司法》第149条第三项规定却能推论出企业资金拆借合法有效的结论,规范之间的冲突显而易见;而这种冲突已逐步延伸到司法实践及其他领域中,彰显该规范冲突解决的必要和迫切;而根据法律冲突解决的规则,《公司法》规定应优先适用,也即企业资金拆借在符合《公司法》规定条件的情况下应认定为有效,这显然又与目前的司法实践相冲突;而本文的探讨仅仅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见解,最终的解决还要靠立法修改或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  相似文献   

7.
以法律商谈理论中"对话""商谈""商议"或"沟通"等主体行为及其价值、准则、精神与理念为基本结构,探索建设商议式司法的基本理论、机理、机制与原则意义重大。阐释和界定商议式司法的概念就是在"理想的言谈情景"和中国法律制度框架下,对于案件本身在实体事实与法律责任认定以及在程序选择适用等方面,允许所有司法活动参与主体通过平等理性的参与以及彼此的交往行动,以对话、商议和论辩的方式达成具有合法性、正当性和合理可接受性的普遍有效共识;商议式司法的基本特征在于对话性与商谈性、程序性与合理性的统一,运行中应遵循自愿合法原则、平等自由原则、真诚原则和有效性原则。  相似文献   

8.
司法干预案件的类型与强度似可从法社会学的视角解读.田野调查的案例样本说明,行政权与司法权的不恰当定位以及行政权的不恰当行使在当今中国构成具有实际效力的权力运作规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法官的司法活动.法院内外力量对基层司法活动的频频渗透,满足的是地方利益或是个人私利,但损害的却是法律的公正性和司法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9.
铁路货盗案件是铁路沿线的多发性刑事案件之一,案件中犯罪分子为逃离现场或维护到手的赃物,往往会采取暴力、胁迫等手段对相对人造成一定的人身威胁或伤害,此时犯罪行为该如何定性就成为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刑法中转化抢劫的时空、手段等条件入手,对该类案件法律适用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可以更好地服务于铁路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0.
民意与法意在对热点案件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上存在分歧,背后体现了国家意志与民间意志的冲突、司法专业化和民意大众化之间的隔阂。民意有利于司法监督、促进司法民主,同时也影响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民意对案件的评论应坚持有限性和适度性原则,通过加强审判公开、提高判决书质量、完善人民陪审制度等方式实现民意与法意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