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今年是西方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诞辰120周年,他的著名长篇小说《审判》、《城堡》和《美国》,以及诸多中短篇小说,如伯吉斯所说,“影响了我们每个人,不仅仅是作家而已。”为此本刊刊登这篇对卡夫卡的评论文章,以纪念这位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家。  相似文献   

2.
村上春树的小说《海边的卡夫卡》集中体现了村上文学的独特风格。典型的村上式的双线平行发展的文章结构,古希腊神话故事俄狄浦斯的借用,通过离奇变幻的故事情节,以隐喻的手法,构筑了一部娓娓动听的虚构与写实相结合的现代主义的力作。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文学家中,卡夫卡是以文学的形式对法律问题思考的最多的文学大师,他的创作经常以法律为主题。其短篇小说《在流放地》以高度艺术化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体系的荒诞性和异化现象,反映了奥匈帝国法律制度的野蛮和反人民本质。本文试以小说中的"法律"主题为切入点,来探讨小说的法律内涵。  相似文献   

4.
鲁迅作为中国二十世纪的一座精神高峰,无论是其思想还是其艺术创作都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尤其是《野草》这部作品,非常典型和突出的体现了当时西方文学中如火如荼的现代主义文学对鲁迅的濡染或日鲁迅对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等方面有意识的批判和接受,这也显著地体现了鲁迅先生在文化上极力提倡的“拿来主义”。因此将从《野草》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两个方面出发,探讨《野草》所体现的现代主义文学的表征,以期在一个新的角度和层面上认识和把握《野草》超越当时中国散文诗创作的前沿性,并试图尽一己之力为《野草》研究做出自己的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卡夫卡,因受家庭因素影响而形成了敏感、孤僻、恐惧却又追求自由、公正的性格.他表面默默无闻,内心却时刻涌动着创作欲望,把写作视为生存在世的唯一目的.他以非凡的艺术创造,夸张变形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个不朽的艺术形象,表达了深藏于内心的烦恼、抑郁、不平和痛苦,体现出了"现代人的困惑".他无愧于"为艺术而献身的圣徒"称号,是一个真正的"精神家园的孤独探寻者".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艾略特创作了具有经典英美文学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诗歌《荒原》。在《荒原》这首诗中,艾略特认为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整个西方社会处于一场没有信仰和没有秩序的危急中,他觉得志勇重新建立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才能拯救整个西方社会。然而因为基督教的观念没能很好的把握现代世界,因而导致了他宗教救赎的失败告终。虽然艾略特失败了,但是他的努力是很有价值的,宗教救赎的无路可走正是提醒我们要开辟新路,救赎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在艾略特的指引下继续探索和进步。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以来,现实主义渗透到文学的每一个角落。意识流文学是在现实主义的影响下,在西方文学中出现的一个重要流派。意识流文学作家从叙事时间、叙事模式、思维模式以及心理描写等方面大胆突破,反对虚构故事情节,主张反映真实的生活,再现客体(包括人)的实在性。通过对詹姆斯.乔伊斯在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中的艺术技巧的分析对西方意识流文学的现实主义特征做了廓清,同时为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文学的转型提供研究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原生状态”是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所遵循的创作原则之一,现代主义创作是西方20世纪文学的产物,尽管两者产生于迥然不同的社会背景,但其作品在结构方式和叙述语调等方面却表现出相近或相像的特征。 差异的社会背景 在中国,“原生状态”作为文学术语是伴随着当  相似文献   

9.
罪与罚是卡夫卡作品中的重要主题 ,而缺少罪感的汉语语境下的批评对这一主题的审视有着鲜明的汉文化特点。卡夫卡的一生从未离开过救赎这一中心事件 ,卡夫卡从未离开过对宗教的沉思。无论是面对历史的汉语批评还是面对上帝的西方批评 ,卡夫卡都在寻找自身生存的证据上深刻地震撼了我们。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从小生活于压抑的家庭生活环境中,培养了他懦弱悲观、优柔寡断的性格,其父对他的生活和写作影响至深.他用文学来表达他内心的孤独和对世界的悲观性认识,其作品也反映了普遍的人类生存困境:鲁迅则从家庭走向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社会,他选择文学作为武器,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启蒙责任,其作品是战斗性的,两人不同的路径选择,决定了他们和自己文本的不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胡愈之的一生主要从事新闻出版等一系列社会活动 ,但是他始终未忘情于文学 ,他和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五四新文化时期 ,他积极加入郑振铎、沈雁冰等组织的文学研究会 ,从事文学活动。他写过不少文艺评论文章 ,并翻译了西方具有一定艺术价值和现实价值的文学、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他在广泛汲取新文化运动时期东西方各种文学思潮的基础上 ,抓住文学的本质特征 ,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世界的眼光、科学的见解来看待外部世界 ,从而形成开放进步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2.
穿过总体性的迷雾,詹姆逊批判继承了马克思、卢卡奇、萨特和阿尔都塞的总体性思想,他在后现代主义中依然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并为总体性辩护。他廓清了后现代主义对总体性的误解和歪曲,坚持总体性辩证法,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地位,维护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实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和解。研究詹姆逊的总体性思想,有利于厘清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进展和不足,有利于把握总体性辩证法的实质和内核。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下的文学呈现出与传统文学不同的新貌,人们往往认为文学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里被边缘化了;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不仅拆解了逻各斯中心主义,而且不期然而然地证明了文学边缘化的命题是一个伪命题;看似被边缘化的文学却以比以前更加自由的状态发展着:解构主义不仅具有解构的内涵,而且对建构当代文学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文学神话框架的核心是《圣经》。弗莱对《圣经》有着独特的文学理解,他在狭义和广义的圣经文学下,开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圣经与文学。对比弗莱的"U型结构"理论与《鲁滨逊漂流记》,可以看出,《鲁滨逊漂流记》具有典型的宗教结构形式:它通过阐释鲁滨逊的精神超越过程,探讨了西方圣经文学的精神主脉,是西方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次精神突围。  相似文献   

15.
穆时英是现代作家中特别善于吸纳社会思潮的典型之一,他的作品杂糅了左翼、现代主义以及消费文化的神韵。但是他对每一种思潮的吸收都基于形式的借鉴,即出于对摩登的追寻,这可以对他前后期作品中令人困惑的矛盾做出解释,也可从中分析出各种思潮在文学传播中的不同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末的中国文学中,先锋文学作为“现代主义”旗下的一员大将,显示出了其创作实绩,并构成了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的一个特定阶段。审视先锋文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可以窥见现代性在世纪末中国的流变以及文学本身由此产生的焦虑。  相似文献   

17.
帕慕克以创作闻名世界,而其文学思想尤其是有关"文学与政治"的论述独树一帜,迄今尚未引起学界重视。本文参照其创作实践,并将相关论述与当代西方文论进行广泛比较发现:首先,帕慕克将"文学与政治"问题作出解说;其次,他提出另一种文学的政治性,并讨论了非西方的压迫社会的文学与政治的悖论关系,提醒人们文学批评与研究不能忽视文学作品的虚构性此一重要特点;最后,他重新定义"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尽力创设一种超越文学与政治二元对立框架的阅读文学的方法框架,加深我们对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的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施蛰存探索文学现代写作的道路上,他的历史小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文章以施蛰存晚年总结的三个“现代”创作特点,即欲望、幻想和怪诞为中心,分析其历史小说写作中对于“现代”的探索,指出施蛰存由早期创作中对于爱情的叙述转向现代心理分析中对欲望的叙述,进而较好尝试了基于欲望心理的幻想和怪诞叙述方式。同时,历史小说中也存在着现代心理分析对象性别上的不对称、历史题材的汲取和重构导致情节叙述以完全背离历史叙述价值为代价等不足。这些写作困境使施蛰存最终离开心理分析式的历史小说写作,在时代生活背景下融合古典审美要素进行文学的现代主义探索。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是在一百年以来的现代主义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也源自现代主义的衰退。从美学角度来看,后现代主义表现了和现代主义的对立与决裂。在现代主义的顶峰时期,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美感经验范畴,而在后现代主义的创作中,这种商品文化和高等文化之间的界限则趋向于崩溃瓦解。约翰?凯奇是后现代主义创作者的典型代表,他不仅涤荡了20世纪的音乐创作观念,而且打破了音乐最传统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原则。他在推翻传统,实现后现代主义反理性、反秩序的同时,也达到了内心世界新的层面上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对在20世纪西方文艺思潮中起着巨大作用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及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作了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