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自从波兰等中东欧国家在对伊战争中坚定支持美国,取得了“新欧洲”的美誉后,这一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调整中开始发挥特殊作用。2003年岁尾,驻欧美军基地向中东欧地区转移的战略构想从幕后走向前台,美国在新世纪调整全球战略部署走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2.
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及其对我国安全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美国对其亚太战略不断作出调整,将其全球战略重点从欧洲转移到亚太地区,不断加大对亚太地区的投入力度.军事上,加强同亚太盟国和大国的军事合作,构筑美国主导的亚太多边安全机制.政治上,美增强对亚太国家的外交攻势,企图建立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对话与协调机制,确保美国在亚太安全格局中的主导地位.本文在分析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动向和原因的基础上,指出了此次美国调整亚太战略给我国安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美国新的全球战略结构的雏形已浮出水面:以中东—中亚为其全球战略中枢,可以左右呼应西欧/东欧—东亚/亚太的战略两翼;以反恐为目前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可以兼顾未来世界范围内其他地区可能发生的局部冲突;以对所谓“不稳定弧形地带”的战略控制,带动其对全球战略格局控制;以对石油-天然气富集地区暨生产区域以及重要国际通道的战略控制,实现其在新世纪全球资源冲突中处于有利的、制控性的战略位置。在目前世界上尚无其他能与之相  相似文献   

4.
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外交与苏联的兴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占整个苏联历史的近四分之一。这一时期苏联的综合国力达到了顶峰,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位,军事实力足以与美国平起平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超级大国。这一时期也是苏联高度集权的传统模式再完备的时期,同时也是苏联改革的要求非常迫切和时机更为成熟的时期。苏联外交方面的经验教训也是非常深刻的,尤其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外交与苏联的兴亡有直接的关系,值得认真研究。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对外战略分全球战略和地区战略。全球战略是争夺世界霸权、争取世界超级大国地位。苏美关系是其对外政策的核心,可以说苏联…  相似文献   

5.
法国、德国虽然10月16日在安理会的投票中支持美国提出的伊拉克问题新提案,但同时又强调,不会承诺向战后伊拉克派兵,也不会在现有的基础上为伊重建提供更多的资金。“老欧洲”不愿陷入泥潭当替身;而“新欧洲”国家在安全上惟美国马首是瞻,经济上要听“老欧洲”的指挥,地缘政治方面不敢得罪俄罗斯,日子甚不好过。而这一切都是美国“新欧洲”战略惹的祸。  相似文献   

6.
克林顿连任总统后,为实现21世纪为“美国世纪”的全球战略目标,继续坚持对俄罗斯实行“削弱、遏制和防范”的政策,力求在保持两国关系总体稳定的情况下,进一步压缩俄罗斯战略空间,削弱俄罗斯的军事、经济实力,推动其朝美国占支配地位的战略轨道演变。今年2月4日,克林顿在向国会发表的他第二任期的第一篇《国情咨文》中明确提出,美国外交的首要目标是,协助“建立一个统一的民主的欧洲”,在1999年前扩大北约,加强北约同非北约成员间的和平伙伴关系,在北约和“民主俄罗斯”之间建立稳定的伙伴关系。其实质就是继续介入并主导欧洲安全事务,加快建立以北约为核心的欧洲安全格局。美国对俄这一政策的基本依据是,俄罗斯是美国所需要的最大的“民主成果”,是一个正在转型中的欧亚大国,离开俄罗斯的合作,美国就无法建立欧洲安全格局和实现其旨在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7.
对外开放是中国处理与世界关系的核心战略,它实质性地促成了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成为中国正在开创的和平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中国对外开放的未来战略目标是从开放型大国到开放型强国,应当更加明确把全面开放作为21世纪的基本国策;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应围绕国家战略、地区战略和全球战略的平衡协调展开,具体内容包括:优化国家战略,完善国内开放布局;深化全球战略,拓展国家战略利益;强化地区战略、主导地区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从欧亚攻势看美国全球战略施鲁加今年是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的头一年,美国的外交活动十分活跃,特别是在大国关系方面,从欧、亚两条战线采取了一些十分引人注目的重大外交行动,力图使自己在大国力量重新组合、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世界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在欧洲,首...  相似文献   

9.
美国战略目标跨越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总统布什在其就职演说中阐述了其第二任期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纲领。这个新纲领只字不提"反恐",而是特别突出地强调在全世界传播自由、推行民主对美国利益和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在全世界结束暴政的最终目标。这表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不仅从实践上而且从理论上实现了从"反恐"到"结束暴政"的跨越。 而这种跨越的实质,是美国垄  相似文献   

10.
在欧洲盟国不可能为了美国安全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安全利益,在双方对世界发展战略取向依然存 在分歧的情况下,未来4年中,美国和欧洲的关系可能依然不会太和睦。  相似文献   

11.
<周易>的"象",是以符号为表征的天人之道.一部<周易>,就是以阴阳两爻所形成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符号体系.它是我们远古祖先为后人留下的"心灵与宇宙玄机互动"的符号系统.<周易>之"象",蕴涵着宇宙的创生与演进的逻辑过程,万事万物的生灭兴衰之道,天地人"三才"的互动之理,人生祸福的交变之机,吉凶判断和人性教化之本.这种"象",通过"文化之象"、"心理之象"、"思维之象"、"伦理之象"、"数理之象"、"占卜之象"与人的心灵互动,能给后人以无尽的启迪和人性进化.  相似文献   

12.
当今学界关于儒家“超越性”的争论,因言说方式缺乏分层,故多有混淆。实际上,该话题肇始于明清之际,是耶儒双方围绕着“因性”与“超性”问题而展开的交流实践。重回明清之际,梳理阿奎那关于“超越”术语的几种用法,比较耶儒双方关于“超越性”的言说方式,可以发现儒家并非以神为中心进行自上而下的言说,而是从现实出发,对“超越性”问题进行自下而上的回溯。  相似文献   

13.
向征 《理论导刊》2021,(3):87-90
“情”“理”“法”是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主要依据,“情”是基础,“理”是“情”的规则化,“法”是尽“情”适“理”的设计。三者虽在目标和源生上具有一致性,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常以矛盾的形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同的文化视阈下,对“情”“理”“法”的关系看法不尽相同,三者以一种哲学式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不断相互促进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促进三者融合互通,建构完善与“情”“理”精神相一致的法律制度体系,杜绝不合乎现代社会之“法”的“情”“理”对“法”的干扰,善用中华文化之“情”“理”释解现代社会之“法”。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34)
《春秋左传》中展现了对礼的不同理解,一种是俗常之礼,认为礼是一种仪式;一种是《左传》之礼,认为礼不仅仅是指礼仪,更重要的是礼治,即将礼与实际政治功能联系在一起;一种是孔子之礼,认为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只有依仁而行的礼才是人所必须守护的价值。这些不同的理解表明了对礼的认识,由形式转向实质,由外在转向内在,礼的含义得到不断的深化和丰富。  相似文献   

15.
白琳 《理论导刊》2007,(9):104-106
2005年初查韦斯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新社会主义",是思想来源多元性和混合性的、立足委内瑞拉国情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的出现和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的出色表现,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涨潮的重要标志。要以新眼光来观察和研究这种"新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17.
关于承接传统"孝道"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年的思想道德研究中,关于承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问题一直是人们进行理论探讨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以一个具体的传统道德观念——“孝”为例,从理论上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和阐释,使其富有传统的魅力和时代的特征,成为全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新观念,为新的思想道德体系提供养分,从而实现传统美德与新思想道德体系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在不同关系上有不同的涵义,从归根究底的意义上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的世界的根本目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标准。它不是本体论命题,也不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基本命题。它只是体现世界观和历史观的重要方面的价值观命题,在不同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中具有不同的涵义和要求。  相似文献   

19.
"异端论"客观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其与"正统论"辩证对应.以实践标准检验它们正确与否.是处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有正常形态和非正常形态,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临界转型的表现.立基于实事求是的根基性原则,要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临界转型中的"异端"和"正统"问题.  相似文献   

20.
"Cost-Benefit" as the New Utilitarianis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