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末,全球领先的纪实媒体公司Discovery传播公司的“2006新锐导演计划”在中国众多的报名者当中选出了6名幸运儿,他们不仅成为了“才华”和“幸运”的代名词,也是中国纪录片进入海外市场新一轮的探索者。这是Discovery传播公司在中国实行该计划的第三季,作为全球著名的纪录片频道,Discovery这个品牌正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熟知,但相对于巨大的中国市场,有关这个国家的内容在频道所占的比例却少之又少。于是,公司希望在中国培养具有潜力的纪录片制作者,给外国观众讲述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如果说前两年的参赛者还在为选题、资金等前期问…  相似文献   

2.
付强 《思想工作》2006,(11):35-35
在中国做纪录片的人.恐怕没有一个不知道“大腕”孙曾田的.中央电视台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就是孙曾田的成名之作。这位闻名国际的“大导”孙曾田就是土生土长的赤峰人。  相似文献   

3.
《世纪行》2012,(5):25-25
本刊讯5月13日,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纪录片年度品牌评奖活动——第六届“纪录·中国”纪录片创优评析活动中,《提案追踪》栏目获得创优栏目三等奖。  相似文献   

4.
《台声》2009,(2):88-93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公营部门(如“行政院新闻局”、“文建会”、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国家文艺基金会”、电影资料馆、公共电视),与民间单位(如全景基金会、联合报系、超级电视等),以及一些个人的积极推动下,台湾纪录片无论在拍片数量与品质、纪录片工作者人数与技术上,较比过去均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与同一时期已逐步凋零的台湾剧情电影相比较,纪录片的发展在台湾有一种格外耀眼的光芒。纪录片俨然已成为当今台湾影像的显学。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做纪录片的人,恐怕没有一个不知道“大腕”孙曾田的,中央电视台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就是孙曾田的成名之作。这位闻名国际的“大导”孙曾田就是土生土长的赤峰人。见到孙曾田的时候,他正在办公室里忙碌着,一部国际合作、数百人参与制作的大型纪录片,正在他的运筹中。一听我们是赤峰来的摄制组,他显得格外热情,那爽朗的笑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戴着一副黑色墨镜,还留着络腮胡子,我在想,像这样一个多次在国际上获奖的纪录片的名导演会不会很难接触,可是我们的采访刚一开始,就发现孙曾田原来是那么的平易近人。…  相似文献   

6.
中华第一剑──纪录片《中华之剑》云南拍摄纪实乔保刚,陈燕由国家禁毒委员会、公安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中国第一部以国家名义拍摄的反映中国禁毒斗争的大型纪录片《中华之剑》,已于1994年6月26“国际禁毒日”正式在北京开机。7月10日,摄制组奔赴云南省...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在国家电视台体制内的发展已经有十多年的好光景,1993年上海台《纪录片编辑室》和中央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正式开播,可以看成是中国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确立的标志性事件。在上海,纪录片曾经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90年代前半期,类似的电视纪录片栏目在全国各个省市台遍地开花,一时间蔚为壮观。但是随着中国媒介市场化改革的一步步发展,收视率成为衡量一切电视节目的不二法则,纪录片的栏目化便逐渐面临很大困境,大量电视纪录片的栏目又开始呼啦啦翻身下马。90年代末,低潮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了。电视纪…  相似文献   

8.
马骏骎 《新东方》2006,(7):60-64
一、引言我国纪录片发展自1958年第一部纪录电影的诞生开始,就记录并肩负了不同时代的烙印和使命。近50年来,我国纪录片发展的整体趋势呈现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淡出和社会因素的复杂化。纪录片的社会化不仅仅是当下我国纪录片生长的土壤,同时也是我国纪录片界的首要课题和目标。二、纪录片社会化的概念、表征和发展趋向关于纪录片社会化的概念,何苏六曾经指出:“我国纪录片的社会化并非社会学中社会化的概念,而是指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出现在中国电视纪录片界普遍的个人、小群体、行业而言的一个更为宽泛的外延和疑似,有着多元化的意味。”笔者…  相似文献   

9.
纪录片像闪烁在天空的恒星,微弱然而持久,它建构着国人良好教养的人文环境。中国纪录片的成熟表现在许多方面,日渐步入成熟且兴盛的时代,不断彰显着大国文化自信。创作者只有具备自觉与自省,能够"正确对待"网络上的冷嘲热讽,纪录片以及其他影视制作的进步才大有希望,一个纪录片的好时代才来日可期。  相似文献   

10.
正《舌尖2》延续了人们对美食发自内心的热情,纪录片开播后,中国平均每20个微博活跃用户就会发出一条与《舌尖》相关的微博,与此同时,边看片边下单购买美食,已成为一种时尚。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国人初识了中华美食的厚重能量,它所创造的空前收视奇迹,被文化界认为是"纪录片回归大众视野的标志"。在多次更改首播档期后,央视终于重磅推出《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以下称《舌尖2》),伴随着不断升温的全民"舌尖狂欢",中国纪录片在海外市场开始叫响。  相似文献   

11.
大型文献纪录片《陈嘉庚》封镜中国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和厦门市委市府联合摄制的大型文献纪录片《陈嘉庚》,是中国第一部为华侨华人制作的大型传记性纪录片。该片真实生动地记述了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伟大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陈嘉庚先生光辉的一生。陈嘉庚早年开拓南洋,...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历程的梳理,来探讨未来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之路。笔者认为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大力推进纪录片产业化;二、延长生产、消费纪录片的产业链;三、重新构筑纪录片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3.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和《客从何处来》的播放成功,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纪录片的曙光,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客从何处来》,中国纪录片并没有停止脚步,而是在不断夯实自己的力量,寻求着艺术创新,强化自己对外传播的能力,利用这个载体来定位自己的形象,从而向世界传达着我们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4.
随着纪录片市场的逐渐看好,纪录片制作方面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题材选择、拍摄制作、市场宣传等等。都是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必须答好的问卷。  相似文献   

15.
DV(数码摄像机)的出现是影像技术和设备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不仅给电视纪录片制作观念带来了全新的变化,而且在大众传播的历史上也具有重大的意义。DV同以光学原理和胶片介质为基础的电影设备、以模拟技术和电信号转换为基础的电视设备都是完全不同的,DV纪录片具有传统纪录片不可比拟的传播优势。在保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给予DV纪录片一个良好的栏目平台和传播渠道,DV纪录片一定能够取得特殊的社会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所有的民族志纪录片都包含叙事的表征.参鉴民族志写作对叙事本质意识的逐步增强,可以理解为在民族志纪录片制作中对叙事操控的合法性.民族志纪录片制作者必然依靠自己的判断来决定素材取舍,从而让观众分享他们的民族学学识,当然同时也有可能让他们的个人偏好和理论倾向间接地影响到民族志纪录片.结构一部民族志电影,首要考量的问题是如何让观众感到带有此类结构的影片是易于理解且富有吸引力,由此涉及各种叙事模式的应用,有些叙事模式是主题本身固有的,有些则是影片制作者设计和赋予的.尽管民族志纪录片制作者并没有以自觉的姿态来思考叙事规范,但有必要承认民族志纪录片制作应遵循特定的叙事规范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产纪录片涌现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其社会影响力、美誉度不断提升,成为我国影视领域的新亮点。秉承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国产纪录片已经成为时代变革的重要记录者、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媒介,以及凝聚与分享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经历、集体记忆和价值追求的文化平台。可以说,多种类型题材的纪录片不仅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带动了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8.
谭俐莎 《求索》2008,(7):170-172
作为自然观念的文化表征,自然纪录片既表现了人类自然观念的现实状态,又影响着人类自然观念的未来发展。以批判的眼光对当代中国自然纪录片在创作空间、创作手法和创作伦理上进行省思,使我们得以发现其创作中的缺失与不足,为我们从影视创作领域重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消除人与自然的隔膜、构建二者的对话平台、促进生态和谐开启了一扇反思的窗口。  相似文献   

19.
陈菁 《当代广西》2009,(5):41-41
目前,《月亮妈妈》一举夺得第五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十佳纪录片奖,并入选“德国世界女陛电影电视节”。徐秀珍,这位在阳朔月亮山下被称为“月亮妈妈”的普通农妇,在国际选片会上成为了评委和专家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产纪录片在历经漫长的摸索期之后,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由冷门到热门的巨大转变。置身特定历史时期,国产纪录片深度介入现实情境,以多元视角对时代主题进行立体书写。沐浴着时代春风,搭乘着新媒体加速器,融合着多元化的创作理念,国产纪录片将国家叙事和市场定位有机结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