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免予起诉制度的存、改、废是目前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不少法学刊物刊登了有关这方面的文章。本文在比较分析了免予起诉与起诉便宜主义的不同,免予起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免予起诉制度本身的利弊及各种争议观点的不足的基础上,对免予起诉制度的存、改、废的得失进行了研究,认为免予起诉制度的修改、完善应与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相适应,并提出了修改、完善免予起诉制度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2.
谈免予起诉     
免予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后移送的案件或自行侦查的案件,经过审查后,认为被告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应该追究刑事责任,但由于罪行轻微或具有刑法规定的可以免除刑罚的情节,决定不将被告人交付法庭审判而终止诉讼的一项制度。免予起诉的既是检察院行使职权的体现,也是我国检察制度的一项创造。世界主要国家的公诉权或者由检察机关行使,或者由司法警察行使。但他们都只能在起诉与不起诉之间抉择,而不能作出免诉的决定。也不论是英国的私人起诉主义还是日本的国家起诉垄断主义,都没有规定免予起诉制度。我国法律赋予检察机关免予起诉的权力,能够使它的法律监督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但目前在对这一制度的理解和应用上,还存在着一些分歧和问题。本文试图就这一制度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3.
论免予起诉     
<正> 免予起诉是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中一项重要制度,为我国立法所肯定。自1988年以来,法学界对免予起诉制度进行了有益的讨论和探索,可谓众说纷纭。为此,本文拟对免予起诉是什么,为什么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特色之一,对免予起诉制度的不同看法,怎样完善免予起诉制度等方面,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予以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机关有免予起诉权,它与刑法中关于死刑缓刑和管制的规定一样,是我国经过自己的司法实践建立和完善的一种新的制度。了解免予起诉的历史形成过程,以及它的概念与适用范围,正确使用免予起诉,对于正确实施刑事诉讼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免予起诉是我国人民检察院对于被告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但是根据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可以免除刑罚的,决定不将被告人提交人民法院进行审判而终止刑事诉讼的一种制度。这是我国独创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刑事诉讼制度,它完全符合马列主义的诉讼原则。  相似文献   

6.
<正>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免予起诉权由检察机关行使,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不能行使这个权力。这是我国多年来同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刑事犯罪分子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体现了我们国家对犯罪分子实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一贯政策,使那些依法可  相似文献   

7.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自己侦查终结或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的案件,经过审查,认为被告人的行为虽已构成犯罪,但是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可以作出不将被告人提交人民法院审判、即免予起诉的决定。免予起诉办法是我国的一种独创,最早只适用于反革命案件。由于当时的斗争需要,为了分化敌人,孤立最顽固的反革命分子,采取了免予起诉的办法,这在当时是具有策略意义的。由于这一办法确有它化消极为积极的作用,后来对一般刑事犯罪也采用了。1980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又把这种办法明文肯定下来,并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适用。但是,笔者认为,免予起诉在规定及适用上尚存在一定弊端:  相似文献   

8.
论免予起诉     
免予起诉,是人民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的案件,或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经过审查,认为被告人的行为虽已构成犯罪,本应追究刑事责任,但由于被告人具有依法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处罚的情节,可以决定不将被告人提交人民法院审判的一项刑事诉讼制度。免予起诉的确立,是我国多年与刑事犯罪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体现了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多年来的检察工作实践证明,免予起诉的规定是必要的,并且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免予起诉辩护制问题刍议林立免予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和检察制度的重要内容。在免诉案件中如何全面有效地贯彻“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这项法律原则,直接关系到有效地保障刑事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以及保证免予起诉案件的质量等重大问题。因此,很有必要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法学界对免予起诉制度的存废及完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讨,使研究不断深入。但论者多侧重于具体问题利弊的分析,有关诉讼原理的阐述还较为欠缺,因而学界对此问题仍存有较大意见分歧。  相似文献   

11.
免予起诉最早见于1956年4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处理在押日本侵略战争犯罪分子的决定》之中,应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免诉制度是起过一定作用的。当时国家法制不健全,财力有困难,加之法院人员少,任务重,适用免诉有利于及时打击和分化瓦解日本战犯,且能与当时的日本刑诉法有关免诉规定相适应,利于日本战犯认罪伏法。但是,免予起诉制度毕竟是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只是一个国家法制不健全、不成熟的标志。在国家法制不断完善和健全的今天,显然已格格不入,无论从法学理论,还是从司法实践来看,都没有继续保…  相似文献   

12.
免予起诉制度弊多利少邹鲁军目前,一些报刊正在讨论免予起诉制度的利弊,有的人认为作为一项制度,它并无不妥,关键在于操作。但从实践来看,我认为免于起诉制度弊多利少。首先,就在于它的实质是“未审先判”。从逻辑上说,罪与非罪是一对矛盾概念,非此即彼,那么,被...  相似文献   

13.
关于免予起诉的几个问题张永恩关于免予起诉制度的存废问题,去年11月至今年1月《法制日报》连续发表几篇文章,展开激烈争论。有的文章“建议废除免予起诉制度”,提出免予起诉制度“违宪”、“侵犯”和“分割”了审判权、“完全漠视和剥夺了被告人的辩护权”等诸多“...  相似文献   

14.
报纸上发表了不少反革命分子投案自首后由人民检察院决定免予起诉的消息.对"免予起诉"这个制度,我有些疑问.这些被"免予起诉"的案件,都是一些已经构成犯罪应该受到处罚但是由于存在有某些可以从轻或减轻处分的情节(如自首投案、检举立功等),根据法律、政策可以免予处罚的.人民检察院对这些案件"免予起诉"而不予以"不起诉",想是要将其与那些因根本不构成犯罪或证据不足而"不起诉"的案件加以区别.这样区别一下是对的,但这个做法却牵涉到检察院有没有权限对这类案件不提交法院审理的  相似文献   

15.
免予起诉,是检察机关对于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或者检察机关自侦的案件,认为被告人的行为虽然已构成犯罪,但是根据刑法的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可以免除刑罚,而不将案件交付人民法院进行审判的一种决定。多年来,由于正确实行了免予起诉这一我国首创的刑事诉讼制度,体现和贯彻了党的“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对于打击少数,争取挽救多数,有效地分化瓦解犯罪分子,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  相似文献   

16.
起诉裁量原则,又称起诉便宜主义("起诉便宜主义"一词来自日语,德语为Opportunitatsprinzip,究其含义译为"裁量原则"为妥),是现代刑事诉讼立法所采用的一项起诉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指检察机关对于虽已具备充分证据和追诉条件的犯罪,仍可基于自由裁量权,酌情决定是否提起公诉.  相似文献   

17.
被告人在免予起诉的诉讼过程中有权获得辩护。这种辩护权除被告人自行辩护外,是否包括委托辩护人为自己进行辩护,在法学理论界尚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为了使被告人的辩护权在检察机关进行免予起诉的诉讼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切实保障被告人的合法诉讼权利,笔者认为,被告人在检察机关对其进行免予起诉的诉讼过程中,是可以委托辩护人为自己进行辩护的。  相似文献   

18.
免予起诉没有侵犯审判权张振高有些同志把免予起诉的“认定有罪”视为是“定罪结果”,把免予起诉的有罪认定等同于刑事判决的定罪效力,进而推论出免予起诉是行使、限制、分割和侵犯了审判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检察机关在对刑事案件作出起诉、不诉或免予起诉的决定前...  相似文献   

19.
高考前盗窃同学财物,高考后榜上有名,在法律和前途面前,对迷途的孩子起诉还是不诉?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法学界对免予起诉这个问题,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大致可归纳为两种意见:肯定者认为,在实施过程中,效果是好的,成绩是主要的,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的一项创举;否定者则认为,从法理上讲不通,与检察机关的法定职能不符,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近几年,又出现第三种意见,主张在保留的前提下,改革目前的作法,参照刑事诉讼原理,建立起一套科学具体的规章制度,使处理程序规范化,以减少差错.这一意见实际仍属于第一种意见的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