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对哈耶克的秩序和规则,从制度主义的角度进行了反思,并对双方就制度的定义、分类、演化变迁的理论进行了理论梳理和评价。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从制度形成和重要程度两个维度将制度在四个空间内进行分类,并对四类制度以及它们的演化变迁进行分析,以期结合双方的优点对制度进行反思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哈耶克的文化进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耶克的文化进化思想不像泰勒、摩尔根等古典进化论的单线进化观点 ,也不同于新进化论学派的普遍进化和多线进化 ,及特殊进化与一般进化的划分。哈耶克作为一位非专门的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家 ,他的文化进化的独特性在于 :不是实证的考察或归纳研究 ,而是揭示了文化进化的两种对立的类型 ,一是文化进化应该是怎样的 ,一是文化进化不应该是怎样的 ,亦即演进的进化与建构的进化 ,或者是哈耶克从哲学上概括的 ,演进的理性主义和建构的理性主义  相似文献   

3.
政治发展是政治秩序的转化与变迁,政治秩序才是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而民主只是政治秩序建构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政治发展的终极价值追求。从现有的经验看,现实政治秩序的建构都非一种单纯的组织形式,因而我们在努力寻求运用民主的方式来建构我们的政治秩序时应该谨慎。  相似文献   

4.
哈耶克对待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并没有阻碍他在否定平均主义、主张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带动更多的人富裕以及推崇市场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提出深刻见解.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要走出绝对意识形态的误区,不能把社会主义的各种制度作为生活之目的,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而言,制度应该是手段,不能混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政治稳定问题与中国政治秩序的基本性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治稳定的实质是政治秩序的存在与有效实施。政治秩序即为社会所公认的、能够产生出具有实际政治效能与合法性的政治权力的规则和制度。政治秩序能否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稳定,最终取决于其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代中国的政治秩序是基于“共产党的领导”的政治原则而形成的政治规则与政治制度。这一政治秩序符合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构成中国政治稳定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崔裔楠 《世纪桥》2009,(11):65-66
本文以哈耶克自由理论的理论背景中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为切入点,通过对知识论上的康德主义、理性不及的无知观和自生自发秩序中文化进化观三方面的阐述作为探讨哈耶克自由理论的理论基础;既而在理论背景和理论基础的宏观框架下,论述哈耶克对自由的涵义的解读以及与其他理解意义上的自由做出辨析,并试图概括自由的价值和目的观。文末对哈耶克的自由理论体系重要地位和作用加以评价。  相似文献   

7.
由于制度知识与制度理性的局限性,如何解读国家权力的运用不能偏离理性的价值要求,一直是市场经济秩序理论中不能不涉及的内容.哈耶克、布坎南和欧肯从建构理性出发,对市场经济秩序、国家制度设计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政治理念以其影响政治主体的心理价值取向,从而规范着政治行为、影响政治制度的内容与性质;规定着秩序生长的方向、影响政治控制的方式;关联着秩序实现的状态等方面而在政治生活中起着秩序导向功能。人民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是正确发挥政治理念秩序导向功能的内在价值原则。转型期中国政治秩序健康运行与维持的理念问题是要在政治实体方面践行"和谐"政治理念,在政治制度层面坚持"正义"政治理念,在政治控制维度贯彻"合法性"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9.
政治秩序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现象,它的形成是人类步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条件。从哲学视角看,政治秩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是适应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主要通过对人性的探讨来研究政治秩序的起源,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真正揭示出政治秩序是人的社会本性的内在规定。政治秩序还是人性自由的理性追求。  相似文献   

10.
文章着重分析了英国政治自由主义的代表哈耶克的自由理论,又把哈耶克的自由理论置于马克思的自由理论的背景下进行比对,从而鉴别出哈耶克自由理论的局限性和对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文章认为哈耶克自由理论的真正问题,在于把法律上、形式上的自由视为了人自由的终极形式,而漠视这种自由在市场交换机制下的异化和奴役.有鉴于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既要从政治上、法律上确认和维护人的权利,又要不断调整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类解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政治控制的秩序实现功能及其在转型期中国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振文 《求实》2008,(1):50-54
政治控制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而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秩序实现功能.转型期中国政治控制所赖于依托的政治权威的弱化、政治控制资源的流失和政治控制机制的失效给其秩序实现功能带来了挑战.警醒政治控制的限度,防止两种倾向、加强政治权威建设,夯实政治控制的合法性基础、重视政治控制机制的更新与效用是应对这种挑战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实现社会转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建构起发展的政治秩序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冲突与整合是政治秩序发展的逻辑起点,我们要正确认识冲突产生的根源,推进政治整合在有序的轨道上进行;政治秩序体现了政治发展的内在诉求,构建发展的政治秩序是推进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制度与文化的交互作用是建构发展秩序的路径选择,借鉴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式,协调制度与文化的作用,以民主建设为目标,推进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从政治秩序的内在结构入手,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在寻求政治稳定和城邦善和正义的基础上对理想政治秩序的构想,认为其理想政治秩序观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土地革命深刻改变了苏区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阶级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组织,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使苏区乡村社会的政治形态发生了近代以来不曾有过的重构与变迁,从而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政治生态价值秩序是系统化、整体化的政治价值观,决定着政治主体的政治参与、政治角色、政治态度、政治行为和政治选择。中国政治生态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政治文明标识,转型期以权力运行为核心的矛盾运动成为其基本演化动力。政治价值观及其价值秩序对于良好政治生态的建构具有决定意义,正确区分政治价值、政治价值观及其实现形式是构建合理政治生态价值秩序的前提。在政治生态价值秩序的建构中,效率与公平的平衡状态形构着民主的序位,多元社会和公共责任的选择界定着自由与和谐的维度和尺度,而公正、民主与法治在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中的含义不同、实现形式迥异。  相似文献   

16.
构建宪政秩序: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宪法规定,我国的基本宪政框架是比较健全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政治体系在许多情况下并没有严格按照宪法规范有序运作,致使民主政治出现问题。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国的宪政秩序尚未真正形成。因而,构建宪政秩序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及其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发展是伴随着现代化浪潮遍及全球的一种现实趋势.作为社会全面发展过程的重要方面乃至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的实现,必须解决两个基本前提,一是要确立引导发展的价值目标,这是关于发展方面的问题;二是要对如何有效推进发展做出现实选择,这是关于发展方法的问题.文章认为,中国政治发展价值目标的确立只能围绕怎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主题进行,而能够帮助和保证这个主题转化为现实的道路和模式就是应该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从礼俗到法治:基层政治生态运行的秩序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经近代西方国家的冲击,维系传统基层政治生态运行的礼俗秩序不断枯萎,但其依旧是影响基层政治生态运行的重要秩序。"法治秩序"伴随着近代以来的国家政权建设不断渗入基层社会政治生活,但在撤社建乡后,法治秩序由于基层政权被削弱而呈现出一种近乎于"无秩序"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民众个人利益得到增长,群体利益不断分化,非正式力量不断地影响基层社会,使得当前基层政治生态呈现出非正式与正式、传统与现代、礼俗与法治多元秩序交叉共存的局面。构建现代基层社会政治生态并不是要割裂传统,而是着力于在传统礼俗秩序和现代法治秩序的交融中找到基层政治生态运行的秩序基础平衡点,既要不断完善法治,又要给礼俗秩序预留发展空间,不断促进礼俗与法治的接轨。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促进政治的巨大变革;分化政治权力结构,促进政治的现代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促进政治的制度化;建立责任内阁制,促进政治模式和权力运作方式的规范化;制定系列法律法令,促进政治权威的法理化;赋予国民政治、选举、立党与集会结社权利,促进政治的民主化;扫除恶风陋俗,促进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对当时中国政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0.
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提出:新兴国家的现代化没有政治的稳定将很难取得经济和社会的长足的发展,而政治的稳定需要合理的权威的维持。本文拟将以此为视角来对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提出的权威体系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