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出影子     
陈曦 《新重庆》2006,(5):46-46
埋着头四处游荡 在灿烂缤纷的大地上 我陷入了自己的影子 看不见周围的阳光 我的影子是一堵墙 黑魃魃地挡在面前 让我孤单和寒冷—— 墙外的人来来往往 他们莫名其妙地哭着  相似文献   

2.
暮春时节,梅子初结,我回家乡闽南南靖县梅林小镇看“闹热”。 我是书洋人,也是梅林人,书洋和梅林是一家,都是内山人,都是“天岭内的”。苍茫的天岭大山横亘在那里,我的父老乡亲世世代代跋涉其间,走进大山就是艰难地讨生活,走出大山却倍受歧视。但天岭并没有隔断苦难坚忍的内山人,山寒水冷反而让他们心相亲,情相依。他们彼此平等,彼此熟稔,性情朴素坦荡,品格善良谦俭。  相似文献   

3.
梦想成真:我考上了公务员王力民我是大山里的孩子,山里的孩子尽管很会爬山,可是自从我记事起,没有看见几个山里孩子能爬出大山,领略到山外的风景。因为爬出大山的路径很少,并且你失去了一次机会,就很难有再次的选择。对于我们来说,考学基本是通往山外的唯一路径。...  相似文献   

4.
我是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委会的社区民警徐俊敏。每次工作探访都得进一趟大山,步行3小时,其间要绕过7座大山,  相似文献   

5.
孟代表修路     
“我没有太多的要求和期望,我自小就长在大山里,看惯了山里的一草一木,深熟了山里的每一户人家:大山里每一个细微的情节变化都牵动着我的心。我爱大山,更爱这里的人们……我不知道下一届我是否还能被选为人大代表,但我非常珍惜现在的每一秒时光。我现在惟一的心愿是在自己任职期间,把六家窝铺村6个自然屯的路都修上,而且还要修好。让村里的人们永远告别贫穷和无奈……”就是这个心愿不知让他努力了多少回,也不知这个心愿伴他熬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更不知道这个心愿曾经让他付出了多少。他就是葫芦岛市南票区缸窑岭镇六家窝铺村主任、连任五届区人大代表的孟宪学同志。  相似文献   

6.
回望坪岗上     
安宁 《福建乡土》2008,(1):39-40
一个人从大山出走,他给故乡留下什么?是重重沓沓的足迹,是反反复复的记忆,是日日夜夜的思念。一个村子从大山里搬迁走了,它给故土留下了什么?除了一片荒圮废墟和一个定格在世问的名字外,还有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来到已经销声匿迹的建宁县坪岗上村的旧址。  相似文献   

7.
常怀感恩     
罗志清 《现代领导》2010,(11):46-46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儿子。大山给了我宽广的胸怀,土地赋予了我厚重的责任,贫穷饥寒的交迫,给了我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的儿时记忆更加美好.更加培养了我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品格。  相似文献   

8.
明天不是梦     
20世纪的岁末,我跨进了大学校园,圆了儿时那久远的梦想──走出大山。站在两个千年的交汇点,我曾无数次地展望明天。也许,“明天”太神圣,也许,对“明天”期望太完美,一直不敢轻易给它定型。儿时的“明天”,梦想走出大山。为此,孜孜以求,望着大山,自问大山外面是什么?童稚好奇心的驱使,曾不知多少次不知疲倦地爬上大山之巅看个究竟,看到的是大山外面还是大山。儿时,不可能像“夸父逐日”那样,翻越群群大山,去探个究竟。大山外的大山的外面是什么?成了儿时永远的谜,永久的诱惑,永久的梦想。少年时的“明天”是大学。大…  相似文献   

9.
大山骄子     
鲁山县赵村乡堂沟村四面都是大山。生于堂沟、长在大山并走出大山的鲁山县人大常委会教工委主任任宗生,时刻展现着大山的秉性,熟知他的人都说他是“大山骄子”。  相似文献   

10.
在鄂西北大山深处的谷城县赵湾乡,有一位人大代表凭着高尚的医德和过硬的医术,守护着山村群众的健康,他就是谷城县人大代表、赵湾乡左庙村村医——周发奎。周发奎的家乡在谷城县赵湾乡鲁家油坊村,这里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平均海拔1500米,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走出大山是多少人的渴望和梦想。可周发奎这个已经走出大山的山里人却毅然重返大山。1994年,周发奎从谷城卫校毕业,他本来可以到山外的医院谋职发展,也可在县城开诊所发财,但家乡缺医少药的现大山养育了我我要反哺大山  相似文献   

11.
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的一个小城市,既不靠近什么名川大山,也没有什么矿产资源,解放前是最最穷困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机遇·阴影     
高中毕业时由于几分之差使我与大学失之交臂。家境贫寒的我只好与同村的几个姐妹从安徽乡村结伴来到深圳,从此开始了我的打工生活。改革开放对农村的影响显然是极为深远的。要不,我根本没可能上学至高中毕业,在我之前,全村仅仅出过一个女高中毕业生。因为家里穷,因为出山念中学十分困难,还因为重男轻女,绝大部分的女孩子在上完小学后就辍学了。我的母辈们大多没能走出过大山,因为交通不便,我的祖母、外祖母甚至都没到过百里以外的县城。她们长年累月地在大山中为生存操劳。但现在农村里像我这样出来打工挣钱的女孩子很多,我们每年…  相似文献   

13.
记得那年的十月,我跨进了一个绿色的世界:绿装、绿被、绿色的大山。春天里,我们爬上了山顶那座孤零零的哨所。尽管艰辛,却迎来了春天,花儿开了,漫山遍野。这里没有村庄,没有人烟;只有老班长和我,还有那只叫“阿虎”的大黑狗。一天天,除了巡线,便是查电缆,唯一高兴的事就是对着大山喊,任凭声音在山谷中回荡。四年服役期满,我“解甲归田”。山道弯弯,一次次回眸凝视。我轻轻地问那绿色的哨所:“我走后你可孤单?”我轻轻地和“阿虎”道别,硬咽着嗓子喊:“大山──再见!我爱你──绿色的世界!”更难忘老班长送我的那句远非…  相似文献   

14.
美梦成真     
我来自黄土高原,是大山的儿子。从小在我心中就有一个不可磨灭的梦,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天地,走走外面的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带着梦来到北京当保安。“呜──”一声尖锐的火车长鸣声,回头望望熟悉的大山,还有风中妈妈摇摆的双手,想着妈妈临走时的嘱托,我心中不禁一阵辛酸……“这是你们公司的主任,你们随他到基地训练之后再安排上岗。”送我们来的领导指着眼前一位穿着警服的人说。我们坐的车嘎然停到一个小院子里,随后,简单的伙食,枯躁的“摸、爬、滚、打”式的训练。时近中午,夏天的太阳如同火球般炙烤着大地,而我们,正…  相似文献   

15.
周宏军 《当代广西》2011,(19):44-44
我是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达佑屯教学点的教师。 38年来,我不计得失,不求享乐,关心的是学校,关爱的是学生。从青丝到白发,我的心血和汗水洒在山娃们的身上,我的青春年华是在大山里度过的。在国家减免学杂费前的30多年里,每学期这里的大部分学生都交不起书费和学杂费,我用微薄的工资帮他们交,一学期又一学期,一年又一年,从不间断。  相似文献   

16.
宗容 《今日上海》2014,(2):22-23
世界精彩纷呈,海外的节日缤纷绚丽。从上海走出,这些年我到的地方不少。在海外过节,有时是偶遇,当然,有时是冲着耶些节日去。  相似文献   

17.
赵景发 《现代领导》2001,(11):10-10
5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我为各种类型的组织工作过——有时作为大学教师,有时作为咨询顾问,有时作为董事,有时甚至作为志愿者。在这些年里,我与几十甚至几百位领导者探讨过领导者的角色、目标和绩效。我既为制造业巨人工作过,也为中小型公司工作过;既为世界性组织工作过,也为小镇上负责残疾儿童的组织工作过。  相似文献   

18.
每节政治课伊始,我都会用一段“开场白”,以导入新课。它在形式上是新颖的,内容上是丰富的,决不干篇一律,或大同小异。有时是利用日记,有时是出示幻灯,有时是播放录音。总之,在我的精心设计下,它成为我讲好政治课的有效途径,也是引导学生渐入“佳境”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讲“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我先读了~位中学生的日记’:祖国,是镌刻在每个人心中的神圣烙印;祖国,是凝聚亿万人民力量的伟大旗帜。中华民族之所以五千年源远流长,是因为我们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儿女,对祖国怀有深深的眷恋和无限的热爱。…  相似文献   

19.
林华 《台声》2011,(2):60-61
想起我的父亲,心头总会隐隐地痛。关于他内心的快乐和苦闷,我始终不甚了解。这缘于他的突然离世,也缘于他的不善言辞。有时我感觉父亲离我很远,有时又好像近在身旁。当我思念他的时候,我常常会注目凝望窄无一物的墙壁。  相似文献   

20.
大山里度过的童年 我是在大山深处的贵州省雷山县达地水族乡的一条老街上长大的。 那时侯,小伙伴们经常骂那些路过老街的苗族是“苗子”。一天,我在家里念一首有关“苗子”的顺口溜时,外公对我说,“你就是苗子”。我一下愣住了!一时间不知如何表达我那幼小心灵所受到的震动。那时,我只是强烈地怨恨妈妈嫁给“苗子”爸爸这样的既成事实。 说起来,天底下的婚姻都是缘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