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政府是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行为主体。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突发公共事件,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我国政府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等方面尚有不足之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政府应对危机的意识。通过建立和健全政府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政府在应急管理方面的能力。完善预警机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培养公众危机治理参与意识;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法律机制以体现政府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2.
周东昶  张琰 《世纪桥》2008,(5):36-37
政府是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行为主体。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突发公共事件,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我国政府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等方面尚有不足之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政府应对危机的意识。通过建立和健全政府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政府在应急管理方面的能力。完善预警机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培养公众危机治理参与意识;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法律机制以体现政府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3.
论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与媒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突发公共事件爆发时,每一个关注突发公共事件的人牵挂的事情有两个:一是作为实体的事件本身进展情况如何;二是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因此,在这种时刻,政府和媒体是公众首先选择求助的两大社会组织。公众求助政府,希望解决实体层面的突发公共事件;而求助媒体,则希望得到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在当代转型中国,弄清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媒体和公众关系的动态平衡关系,理顺政府与媒体关系等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政府敢于公开危机信息,主动借助媒体,及时、真实地公开事实,让媒体在传播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不仅有利于危机事件的解决,而且有利于维护政府形象,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当前,我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有着明确的法律条文与依据,其有助于我国政府机关在疫情面前各司其职、有效应对。政府在实施信息公开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三项原则,即及时性、准确性、合法性。目前,政府信息公开存在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备、公开披露不及时、政府对谣言流言处置不当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信息公开在疫情防治过程中的作用,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优化:依据法律规定依法公开、增强民众所需主动公开、服务社会稳定及时公开、考虑国家发展按需公开。唯有如此,可以更好地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促进国家治理体系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王爱丽 《奋斗》2008,(7):14-14
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我国政府在应急救援中,以快速反应、信息公开、媒体联动、社会动员,尤其是以人为本理念上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和鼎力支援,标志着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整体提升.标志着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体制建设走向完善。大灾显大爱,我们在为抗震救灾中全国人民感天动地的义举、表现出来的空前民族团结深深感动之余,也留下了深深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突发公共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频发生,已成为社会常态。政府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应当重视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强各级公务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培养;建立健全政府信息披露机制,重视新闻传媒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突发公共事件是和谐社会中的不谐之音。四川“蛆虫柑橘事件”体现了政府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存在的制度缺陷。导致问题的症结是由于预警机制不完善、信息披露透明度不强、政府市场调控能力有待提高、公众缺乏处置突发事件的必要知识等方面的原因。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应对复杂局面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全面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已进入突发公共事件的频发期,突发公共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财产带来巨大危害,造成的社会危害不断加大,政府在第一时间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态度、采取的应对措施使政府公信力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使执政的合法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进一步研究在突发公共事件的  相似文献   

9.
公共危机管理对于各国政府来说都是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领域,政府信息传达与及时公开情况对公共危机管理具有重要影响。信息滞后会加剧公众恐慌心理,不利于塑造政府诚信形象,降低公共危机管理的效率,不利于公共危机事件的预防。我国公共危机应对中信息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政府部门在及时公开信息认知、信息沟通、监督机制、法律制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可以进一步从树立及时公开意识、扩大公开方式、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监督、培养信息管理人才等方面消解信息滞后所带来的社会危害。  相似文献   

10.
关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正处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加强政府危机预防管理和危机处理的应对策略以及政府危机管理的发展趋势的研究势在必行。对于一个社会和政府而言,面对各种危机,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应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党建》2008,(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如何科学、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党委中心组要把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不断增强新形势下应对突发事件的本领,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去年11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正式启动建设。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任、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项目办主任孙健说,对媒体和公众,将实现预警信息10分钟内在网站上发布。孙健指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各级气象部门现有的发布手段,建立多渠道、多手段并用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发布手段系统  相似文献   

13.
我国早已进入了突发公共事件多发的风险社会。网络时代,社会的大量参与将使危机事件持续发酵并形成"滚雪球"现象、引发多米诺效应,对政府形象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发挥社会参与的正能量,推进突发公共事件解决成为当前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天灾人祸”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当今社会,能否有效应对面临的突发公共事件,是一个政府应急能力强弱的重要体现,也是检验一个政府是否对人民高度负责的重要标尺。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发展态势对政府应急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种类和频率都呈明显增长态势,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屡屡发生,除传统突发事件外,新的非传统突发事件不断凸现,包括能源紧张、智能犯罪、恐怖主义、贩毒走私、严重传染性疾病、环境安全、经济金融安全和信息…  相似文献   

1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责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继敏 《探索》2003,(4):140-143
明确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责任的原则是保证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和处理的基础。最大程度通过市场手段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承担应急处理责任、行政信息及时报告、公开和发布责任、经费提供责任 ;社会组织应承担相应技术处理、提供医疗救治和保证急需物资供应和运输责任 ;个人负有服从指挥、自我保护和约束自己行为的责任。对于因强制隔离、封锁等措施受到损害的组织与个人 ,政府应当进行补偿或赔偿。  相似文献   

16.
我国正处在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时期,突发公共事件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维护社会和经济安全已成为政府的重要管理职能,将结果导向理念融入应急管理中,能使应急管理更有效进行,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对新闻媒体而言,新闻传播是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反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仅是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采取的应对措施,而且是依据突发公共事件管理计划制定的信息反馈方针和战略。因此,必须正确运用媒体的传播原则、模式和机制,从而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和防范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引导,是指政府通过新闻媒体等传播途径影响公共舆论的性质和走向,使公共舆论朝着有利于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的方向发展。各级政府要以防范、监测、控制、引导、服务为主线,完善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机制,使突发事件朝着有利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未来一段时期都可能是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网络舆情伴随公共性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已成为影响公共事件发展演变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应该做到,迅速掌握网上舆情,迅速开展网上发布,迅速组织网上讨论,以便正确引导思想与舆论。  相似文献   

20.
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部门间协调工作的顺利与否,体现着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应急管理工作的成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国中央层面主要有中央领导小组、中央指导组、联防联控和复工复产等四种部际协调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此次疫情为例,从性质、人员构成、协调方向、运转方式四个角度对突发公共事件中我国部际协调机制进行比较,运用“结构—协同”框架,从决策协同、组织协同、资源和信息协同三个维度分析部际协调机制发挥的作用,并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