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授权作为领导智慧和能力的扩展与延伸,是一把手走向成功的“分身术”,也是权力运用过程中很难处理而又必须处理好的紧要问题。因此,辩证地把握和运用好授权艺术是“一把手”值得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善察人但不疑人   授权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严肃工作。“一把手”作为本单位的主要领导者,除了要慎重地确定给下属的授权范围、授权大小外,特别要注意善察受权者。只有全面了解下属的品德、能力、爱好、兴趣等特点,做到先察其能,再授其权,才能使适者入位,达到合理授权的目的。   1要察言不惟言。古人曰:…  相似文献   

2.
这些年来,各级党组织解放思想,培养选拔了一大批年轻领导干部。他们中的大多数是能够胜任的,但也存在少数同志不适应现职工作的情况。笔者认为,既然选拔使用年轻干部向上可以破格,向下也应破格。一般而言,向上破格启用年轻干部,并非易事;而向下破格,即降职、免职则更难,向下破格尽管难,但还是要破。因为这既是对十部能上能下原则的坚持,同时也是营造有利于年轻人才良性竞争的环境、建好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解决好向下破格难的问题,需要两方面的配合。作为领导,对待年轻干部的“下”,不能因向上破格不易而舍不得向下破…  相似文献   

3.
赵畅 《党政论坛》2008,(3):63-63
读报看到一个材料,汤显祖在给老朋友岳石帆的信中写道:老兄来信说我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常为世人所怀疑、困惑、不能接受。其实,恰恰是“疑处有佳”。如果所有的言行举止都为世俗叫好,又有什么意思?正因为平时不能随众从俗,往往受到非议,“世疑何伤?”不求人惑于我,但求无愧我心。  相似文献   

4.
成熟与世故     
成熟是一个人经历过太多事情之后而练就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及合理处理事情的能力。而世故则是一种错误的“成熟”。成熟者能看到社会或人生的阴暗面,却能不被阴暗面所吓倒,表面上沉静内心却有一腔热血;世故者也看到社会的阴暗面,但他们分不清主流和支流、本质和现象。生活中,成熟与世故的具体区别表现为:  相似文献   

5.
企业管理中“人性假设”探讨陈阵企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行为活动,涉及到企业内外的方方面面,但其中的关键因素则是“人”。企业的管理人员如果不知道怎样去激励人,便不能胜任管理工作。然而,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采取何种方式、方法去激励职工与其所持的“人性假设”观...  相似文献   

6.
近来,不时听到一些领导者以“维护领导尊严”为借口,随意处置下属的事情。这一现象很值得人们思考;何谓“领导尊严”,又该怎样去维护”领导尊严”。尊严是指“独立而不可侵犯的地位或身份”。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领导尊严”的重要性,然而如果一个领导对尊严缺乏正确把握,并采取不正确的做法来维护其“尊严”,那就陷入了误区。某些领导视尊严为绝对权威:“一切由我说了算”。如有拂己意,便是冒犯领导的尊严。可见这些人在维护‘“一己之尊”时,抛开了党的事业、群众利益、用人标准乃至法律法规。因而其“尊严”的维护,常常是…  相似文献   

7.
雄关怀古     
秦伯益 《党政论坛》2009,(12):58-59
“关”的概念,我最早是小学时在上海跟父亲看京剧时获得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文昭关”伍子胥一夜急白了须发,杨延辉“盗令出关”见老母,诸葛亮“天水关”收姜维,“葭萌关”张飞战马超等。虽然那时我并不知道“关”的确切意义,也不知道这些“关”在那里,但总感到“关”一定是一个重要的地方,是兵家征战地,是商旅往来处,是“关口”、“关卡”、“关隘”。因此,攻者必叩关攻城,守者必据关守险;逃亡者要伺机出关,追捕者则凭关拘人。因此从小就对“关”有。种神秘,一种崇敬,一种安危所系、存亡所赖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人格魅力中有一种成分叫“大气”。无论一个人的地位是高是低,事业是大是小,身份是显是微,魅力如何都得看“大气”与否。大气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对人,要宽容,不斤斤计较。古人云:“君子要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相似文献   

9.
王香平 《党政论坛》2013,(18):34-34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语出《论语·述而》。子日:“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认为,那种空手与虎搏斗,徒步跋涉急流,纵然身死也无悔意的勇猛之人,我不赞成。我赞赏的人,应当是遇事谨慎冷静,考虑周详,而后以善谋良策解决问题或成就事业之人。“所谓‘临事而惧’的“瞑’字,不是害怕的意思,而是敬谨的意思”。何为“敬谨”?就是只有心存敬畏,方能慎重考量、周全谋虑,由此才不至于出现大的失误或纰漏,才可能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思熟虑的毛泽东公开宣称:  相似文献   

10.
“集纳党课”是我在政工实践中发明的。我干政工已四个年头,一直在厂宣传部抓党员教育工作。虽然是个“大头兵”,却对本职工作孜孜不倦、锲而不舍。“下海”的朋友对我说:“都哈年代了,多来点实的吧!”政工干部收入低是实事,但不能因为钱少就不干事业,我深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党员教育的重要性,非要干出点成绩来让大家看看不可。记得我刚走上政工岗位时,工作热情特别高,对全厂30个党支部的党课工作抓得很紧,定期检查各基层支部书记上党课情况,但很快就发现教育效果不理想。有些支部借口生产经营工作太忙,抱着走形式的想法上…  相似文献   

11.
朱元璋对宋讷委以国子祭酒之任,对他的严以治学已经不疑,但道德品质如何,乃至于私室独处时的所思所想,似乎仍不能完全地放心。史载,他曾命画工偷偷摹绘宋讷平居时的模样,某日所见,则是一副正襟危坐,面含怒气的形容。次日召对,太祖便从容问道:“昨天为什么生气呀?”宋讷闻听不觉一惊,回答说:“诸生有趋踣者,碎茶器,臣愧失教,故自讼耳。且陛下何自知之?”于是,“帝出图”,讷唯叩首敬服而已。  相似文献   

12.
人生是什么?回答有各式各样的,但最多的是“我要怎么样,我要办什么事,我将成为什么人”这类回答。这类回答也对,只是回答者换了一个命题:人生的目的是什么?目的不能说不重要,目的决定了人  相似文献   

13.
《论语·卫灵公》云:“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这几句话,是否可以当作如何讲故事的美学原则来理解? 不消说,《论语·雍也》那“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正如“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也是大家承认为文论的说法。那么,上引《卫灵公》中的几句话,是否可以当作文论来读?查阅了《论语正义》,觉得论者对孔子这句话的解释,和我的揣测并不冲突。解释云:“……故大禹善治水,而君子善导人。”所谓善导人,是指“欲其(受导者)自得之也”。我对“欲其自得之”一句很  相似文献   

14.
“我以不贪为宝”这句话出自春秋时代宋国大夫子罕之口。《左传》记述了这则故事:“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旱弗受。献工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译为白话,意思是:...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凤姐命人取来十个用黄杨木根雕成的酒杯。鸳鸯问刘姥姥:“这杯子是什么木的?”’刘姥姥看了看,回答道:“断乎不是杨木的,一定是黄松的。”惹得哄堂大笑。 刘姥姥自称“成日家和树林子作街坊”,对树木十分熟悉,为啥判断失误?由此,我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被熟人欺骗后,叹息:“我对他太熟了,但没有真正了解他。”也想到,一些领导干部号称“我当某某长多少多少年了,对辖区情况不能再熟了”,但问其腐败怎么根除,下岗职工怎么就业,当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用什么措施解决,却往往答非所问,“熟悉…  相似文献   

16.
对中央红军长征的性质,有人认为长征是“溃退”或“逃跑”,这显然是不能成立也不能接受的,目前史学界大多数人已接受“战略转移”之说。但笔者认为,笼统地将之称为战略转移是值得商榷的。准确地分析,以湘黔边转兵为界,应将其性质划分为两个阶段:转兵前称之为战略退却更符合实际;而转兵后则适宜称作战略转移。  相似文献   

17.
纠正不正之风,要从领导做起,自上而下地进行。但有的领导同志对此却别有理解:“既然自上而下,那就等上边吧!上边改了下边再改。”于是自身存在的问题,该解决的不解决;本单位的不正之风,当抓的也不抓。其实,所谓“上下”,是相对而言的。处对局来说是“下”,对科来说是“上”;同样,科对处来说是“下”,对“股”来说就是“上”。只要是一级领导,对下级来说都是“上”。我们所说的纠正不正之风要自上而下,是强调领导要带头。职务越高,负的责任越大,就越要带头。但在纠正过程中,却不能因为还有“上”,我就不带头,不能等上边带了头我再来带头。人们常说纠正不正之风人人有责,首先是各级领导有责,不论是哪一级领  相似文献   

18.
非此即彼?     
当张艺谋毅然决定将他的《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两部影片退出本届戛纳电影节的时候,海内外立刻引起轩然大波。这是中国电影人首次对某些西方人:“意识形态偏执”的公开挑战。许多爱国人士为此纷纷在媒体上发表评论,赞其“爱国精神可贵”、“长了中国人志气”。然而最近张艺谋在南京为影片《一个都不能少》进行巡回宣传时,郑重向记者声明:“我不想再对退出戛纳电影节一事发表评论,这是我与电影节王席雅各布个人之间的事情!属于艺术观念上的差异,我也谈不上爱国不爱国。”张艺谋的坦率!恐怕要分爱国人士颇为意外了。在我…  相似文献   

19.
胡凯基 《学理论》2012,(9):204-205
宽容是一种重要的美德,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原则,也是对诚信和创新的培育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宽容也是一种不容易把握的美德,容易偏左滑向斤斤计较,也容易偏右滑向无原则。尝试提出十种具体适用情形,即对死人应宽容,对疑罪、疑错应宽容,对自己反感但对任何人的正当利益无明确损害的事物、现象应宽容,对言论应宽容,对已做出恶行但已不可能做恶并已忏悔或已受惩处者要宽容,对被别人误会但自己清楚了解的人要宽容对待与之相关者有恶行但本身未参与者应宽容,对因自己无法自主而造成过失的应宽容,对主动坦白交代自己过错者应宽容,对在研究探索中的失败者应宽容。  相似文献   

20.
“舍己”与“正己”之说出自《黄石公三略·下略》:“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乱之招,顺者治之要。”意思是说,教育者如果把自己排除在受教育者之外而去教育别人,这种教育必然行不通,行不通就会导致教育结果的混乱。与此相反,只有先端正自己的言行而后去教育别人,才顺乎常理,教育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也才符合教育的规律。由此反思当代教育效果不明显,甚至适得其反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说与道德教育者多“舍己”、少“正己”有直接联系。道德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人耳、人脑,更要使其落实到日常生活行为中,逐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