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在彰武县大冷镇大冷村,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走家访户,不顾风雨;他们脚踏泥土,触摸实际。他们就是驻大冷村的辽宁省林业厅帮扶工作队的队员。在盛夏酷暑时节,这些驻村干部顶着炎炎烈日活跃在村民家中、田间地头、抗旱一线。  相似文献   

2.
西瓜兄弟     
记者随军路过淮阳县李楼村时,听到群众间流传着西瓜的故事。当地有李姓西瓜兄弟两人.每年每人种亩把好西瓜,这方圆一二十里地内.也只有他们兄弟俩种西瓜,因此大家就叫他们做“西瓜兄弟”。西瓜老大的地在村东大路边上.西瓜老二的地在村西南小路边上.  相似文献   

3.
实干奔小康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 在我们村,大多数贫困群众常年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务工,因离家远、开销大等原因,虽然他们勤奋,但是一直没有富起来. 去年5月,我与村里干部群众共商,决定在村里建工厂,以解决贫困群众的就近就业问题,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致富、奔小康.  相似文献   

4.
2011年11月8日,开封市通许县竖岗镇王庄村的党员活动室内,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正在进行,39名党员庄重地面对选票,行使着他们神圣的权利,选举他们心中的带头人。选举结果是,耿永以满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相似文献   

5.
在鹤壁市山城区提起故县村,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个昔日出了名的穷村、乱村、落后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竟然一跃成为全市闻名的富裕村。当问及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时,村里的村民会自豪地告诉你:他们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故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唐巨林。  相似文献   

6.
正在彰武县大冷镇大冷村,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走家访户,不顾风雨;他们脚踏泥土,触摸实际。他们就是驻大冷村的辽宁省林业厅帮扶工作队的队员。在盛夏酷暑时节,这些驻村干部顶着炎炎烈日活跃在村民家中、田间地头、抗旱一线。驻村扶贫送温暖2014年6月,为贯彻落实省委组织部和辽宁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联合下发的《关于向贫困村选派驻村工作队的实施意见》,省林业厅先后4次派人深入到所包村——彰武县大冷镇大冷村进行踩点,党组先后召开3次会议研究选派方案,发动党员干部踊跃报名。经过层层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村不在大,好领头则强;地不在广,善经营则富.天台县洪畴镇市集村是个地处三县交界,人口只有189户,650人;可耕地110亩,山林303亩的缺地小村.大自然没有给他们恩惠,共产党却给了他们好政策、好队伍、好班子,县镇两级党委给他们选配了好支书.从此,有19名党员的村级党支部,在支书陈建涛的带领下,开始艰苦创业,谱写人间奇迹.  相似文献   

8.
马立伟 《党建》2009,(11):47-47
德惠市在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着眼于健全村党组织书记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村党组织书记退休制。市委进一步完善了现行的村党组织书记养老保险制度,使他们达到法定年龄退休,真正实现“退有保障”、“老有所养”。在明年村党组织换届选举时,对男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村书记,不再提名为村党组织书记候选人,使他们能够正常“退休”。  相似文献   

9.
张艳 《当代贵州》2011,(16):35-35
占地1092亩的桐梓重庆工业园,征地拆迁工作涉及楚米镇楚蔬社区三座村。从今年2月项目启动以来,在园区管委会、楚米镇政府和涉及村组干部共同努力下进展顺利。大多数群众都比较支持,但是也有个别群众有思想包袱。三座村村民蒋老汉,一家有6口人,有2.2亩地,全部在园区规划红线内,最初两老口对征地一事非常反感,认为征了他们的地,他们一家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来源,生活就没了保障。"  相似文献   

10.
正在抗日战争时期,农村是我国抗日力量的重要活动地,也是建立根据地的首选地。这不仅表现为群众是广泛的抗战基础,另一方面乡村中房屋、地道等建筑也都是抗战的有利地势,作为村中最大公共空间的庙宇自然也不例外。每当村中有八路军将士到来,朴实的村民都会将村中"最好的房子"——大庙留给他们。许多村中大庙曾作为抗战时期战前动员地、战时指挥地、驻扎地、军民共娱地,也因此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红色印记。黎城县西黄须村的佛堂庙、霞庄村的五龙  相似文献   

11.
“要说尚书记,我就是两字,佩服!我们村在拆迁之前,有的村民开始私搭乱建。面对这种情况,尚书记带着我们挨家挨户地去做工作,就连那些软磨硬泡和蛮不讲理的人,也被说服了……我们希望她能留在我们村。”说起尚书记,永定镇桥户营村党支部副书记周玉苹赞不绝口。周玉苹说的尚书记,就是他们村的“第一书记”尚玉文。  相似文献   

12.
"我出生于1951年,自1975年以来,一直在村中担任领导职务,现年事已高,决定以后不再担任村里任何职务,也给年轻有为的同志空出位子,让他们更好地发展,我将和全村党员群众一起,为周家村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幸福,发挥自己应有的光和热……"这是歙县岔口镇周家村村党总支副书记张德维在村党总支换届推荐大会上的一番肺腑之言。今年村党组织换届刚开始,镇上就有七八位老村干主动退位让贤。  相似文献   

13.
“我们有个桃园村,是京郊首家网络村。过去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村民经营效益不佳。建起网络村后,村民靠宽带与市场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市场动态,科学安排生产销售,效益大增。村民们高兴地说,是网络为他们安上了‘千里眼’、‘顺风耳’。我们的雕窝村,全村42户农家,38户实现了宽带上网,有自己的家庭主页,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发布民俗游接待信息,与游客进行网上交谈,游客则可以登录他们的家庭主页进行网上查询、订餐等。如今雕窝村已成为京城远近闻名的旅游网络村。”一见面,平谷区副区长宋福蓁就兴高采烈地对记者做了如上介绍。  相似文献   

14.
《江淮》2010,(2)
2001年4月,当第一批选派干部奔赴全省3000个贫困后进村时,他们并不完全知道他们会怎样开始在农村的工作,他们又能为农民做些什么,他们会给农村带来什么样的变化?9年过去了,1.2万名选派干部按照省委要求,在各自的选派村以一腔热血,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加强了任职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全省85%的选派村整体工作进入所在县乡先进行列,还涌现了像沈浩这样的先进典型。回首来时路,只有无悔的青春在闪光。  相似文献   

15.
正2008年9月,我不顾父母的反对,放弃了在昆明的工作,回到了家乡荣县并通过了"一村一大"的考试,经村民选举,成为了墨林乡大石门村的村主任。我走村串户了解民情,与农民谈心,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给他们讲解种植、养殖技术,如果农民有困难找到我,我都会想方设法地去帮助他们。平时我协助村"两委"做好各种工作,与村支书一起下组解决纠纷,处理问题,经过努力,大石门村的农民渐渐  相似文献   

16.
支部园地     
正支书自述实干奔小康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在我们村,大多数贫困群众常年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务工,因离家远、开销大等原因,虽然他们勤奋,但是一直没有富起来。去年5月,我与村里干部群众共商,决定在村里建工厂,以解决贫困群众的就近就业问题,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致富、奔小康。在这山沟沟里建工厂?刚开始,  相似文献   

17.
<正>400个红手印——"我们已经离不开李书记了"2015年5月12日,春雨绵绵,凉意袭人。本该忙于播种生产的义县稍户营子镇五台沟村村民却从四面八方急匆匆地向村部聚拢。时近中午,村部办公室、会议室、走廊两侧已站满了人,后来的村民穿着雨衣,打着伞,自觉地站到了村部前的广场上。上自八九十岁的老人,下至依偎在母亲怀里的娃娃,男女老少,近400人聚集于此,目的只有一个:留住他们的第一书记——李红冈。  相似文献   

18.
携手     
2007年10月的一天,北辰区双口镇郝堡村来了几个陌生人。他们是什么人,到村里来干什么?乡亲们充满了好奇。经过村干部介绍,大家才知道他们是北辰区国土资源分局的干部,来帮助村里发展经济,让父老乡亲尽快过上好日子。随后的日子里,郝堡村的乡亲们便经常能看见他们的身影,调研、谈心、慰问,乡亲们也慢慢知道了一个词:双联。随着感情的加深,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们为“双联”干部。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我省出台《创建省级"四好村"活动工作方案》,要求从9月起在全省全面开展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主要内容的"四好村"创建活动,力争到2020年,将60%以上的村建成省级"四好村"。在脱贫攻坚工作如火如荼的当下,高标准地提出创建"四好村"的目标,是对脱贫攻坚基本要求的提升,是对群众未来生活更美好的规划,为他们顺利脱贫之后应该怎么办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在灵山脚下的清水镇洪水口村,流传着一个有关“山魂”的古老传说。据说是“山魂”左右着村民的富贵,为他们指点着迷津。如今,以于广云为书记的村党支部,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自己的“山魂”。是她,使洪水口村村民在三年时间里人均收入实现了“三级跳”:1998年为2567元,1999年为3768元,2000年为5800元,每年都递增1000余元。洪水口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仿佛是物理学上的一次杠杆原理演示。党支部因找到了支点和杠杆,也找准了自身定位,从而撬动了洪水口村经济这块“大石”顺着灵山快速滚动发展。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