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体性理论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水华  钱伟民 《理论导刊》2006,42(10):34-36
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人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人只有在对象性活动中确证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的统一。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实践、主体性都是历史性哲学范畴 ,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人的主体性是随着实践水平的提高而得到发展和弘扬的。信息时代 ,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整个社会处于信息化状态 ,由此大大增强了主体的实践能力。本文拟对信息时代的实践特点及其对主体性发展的利弊关系作一初步探讨。1   实践属于“关系”范畴 ,它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运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主体性就是主体在对象性的活动中 ,运用自己的本质力量 ,能动地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能力和特性 ,它包括目的性、自主性、能动创造性等等。人的主体性来自于社会实践 ,并且它也…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和一些论著,对实践概念的界定都过于简单,不能全面说明实践概念的深刻本质和实践活动的丰富内容,自然也就无法用以说明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实践的本质和丰富内容:第一,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不能把思想活动和认识活动当作实践活动;第二,人是对象性存在物,实践是人的对象性活动;第三,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人在活动中必须服从自己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四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日益明确地认识到,没有民主便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为: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构成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三个方面。一个社会的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不仅与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方式有不可分离的关系,而且与一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或精神文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人们确认,高度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体现。时下,政治体制的改革已经被提上了我国改革事业的议事日程。人们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学科研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趋向和前景。在这样一个热烈的氛围中,本文试图从主体性的角度来分析政治生活民主化的过程,把主体放在社会思想道德文化发展与政治发展的关系上探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人民群众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活动的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又是利益主体和价值主体;必须充分调动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共同建设,必须把主体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实现共同享有;正确处理构建和谐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体性问题,必须重视制度安排,积极探索有效的体制保障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杨淑琼  刘河元 《学理论》2009,(15):17-19
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理论认为人只有在对象性活动中才能确证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人的主体性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特征。这一理论要求“空巢”村农民主体建设要理清农民劳动力结构,定位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宴尊重农民意愿,凸显农民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要改变农民社会关系,确保农民主体自主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是改革的十年,也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十年。我们的改革是以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为思想基础的,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又在改革的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同改革紧密联系的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问题,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需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本文拟从认识的主体性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种基本方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随着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经济战略总方针的逐步实施,比较在处理信息、把握对象、指导实践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功能越来越为人们所瞩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觉地把比较方法运用于科学探索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9.
●当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同“实践唯物主义”联系起来时,突出的正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人的主体性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结,而后人讲社会主义,却常常只讲制度不讲人。●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精心研究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体。今天研究主体结构的特点,形成合理、协调的相互关系,对于稳定人心,推进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人的基本存在是个人。实践的动力来源于每个人的能动性、主动性。今天对社会主义再认识,再也不能遗忘个人的主体性这一问题了。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莫斯科11月1日电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他新写的一本书中希望,通过社会主义改革能于本世纪末把苏联在经济、社会、科技和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等方面“引上新的境界”。他说,社会主义的命运、世界的命运都取决于改革,“我们决不从改革后退,我们必将把改革进行到底”。戈尔巴乔夫这本新著——《改革与对我国和全世界的新思维》,是应美国出版商请求而的,今天起分别以俄文版和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改革的大趋势如滚滚洪流在我国大地上汹涌奔腾。短短几年时间所取得的成效,已为国内外人民所瞩目。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当对改革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科学回答,对社会主义及其发展规律进行再认识。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主要表现为阶级矛盾。因而,只有暴力革命才是解决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根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早就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它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这是指导一切社会主义者认识和操作自己事业的至理名言,也是在社会主义改革中的基本指导思想。周恩来,是这一思想的模范执行者。  相似文献   

13.
任何社会革命都受制于该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也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仅决定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而且决定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我们认为,这些特点就是:  相似文献   

14.
不可逆转的改革趋势要求人们,既不能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据拒绝社会主义改革,也不能以实行社会主义改革为理由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这说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实行社会主义改革是一个客观的统一过程。这个过程所解决的,是制度和体制的矛盾关系。人们通常把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视为一体,其实则不然。制度和体制是有区别的。制度是一个社会为人们所规定的共同的、根本的行为准则,是在  相似文献   

15.
对人民主体性的表达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从制度层面着眼,人民主体性既体现为社会主义制度为作为主体的人民服务的自为性,也体现为作为主体的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能动性,还体现为作为主体的人民自己支配自己的自主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主体性最强有力的制度表达。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秉持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增进人民福祉,接受人民检验,在彰显人民主体性中持续推进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  相似文献   

16.
北京社科院苏东所吴仁彰,在1988年1月11日《理论信息报》上就苏联改革理论的突破发表谈话.他认为1987年苏联理论界对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有两大突破.一是1987年1月苏共中央全会上戈尔巴乔夫提出不要把过去某个时期的社会组织形式等同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二是苏联领导人雅柯尔列夫讲"苏联作为起点的理论任务就是社会主义应该认识自己",提出了重新认识社会主义问题.苏联理论界出现的这一趋势,主要反映在六个方面,即苏联领导人开始认识到1、社会主义应该从高度集权向更多一些民主的方面转化;2、应该从单一化的社会主义向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发展;3、必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住房制度改革已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我国要在2000年建立初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镇住房新机制。因为,住房制度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住房制度改革本身又是一个综合性、配套性很强的改革,它既联系着改革的方方面面,又涉及到千家万户。显而易见群众住房观念转变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导向工作是贯穿整个房改过程的重要环节。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经济状况、现居住条件不同,对房改的认识也各不相同,有的对房改存在疑虑,有的对房改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为:之一,部分职工…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性、人的对象性活动的二重性、人的"感性活动"与历史的"过程活动"三个方面探析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之历史性的阐释,在人之现实性逻辑起点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的社会历史性所蕴含的动态过程的把握是全面理解唯物史观及其价值目标的理论认识基点,同时对现今历史条件下实现个性解放与发展和全人类社会进步的共生关系有现实启示价值,引领现代人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人生方向。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文献。《决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科学地总结了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多方面地揭示和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特点,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制定了科学的蓝图。认真地学习《决定》,对于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从而增强改革的自觉性和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共产主义运动至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人们对于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是在斗争实践中逐步提高的。马克思当年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曾作过一些科学的阐发,这对于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马克思毕竟生活在资本主义时期,他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的实践。他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即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的社会,是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出发的,他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一般特征的论述也是以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和弊端为前提的,他不曾料到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会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由于马克思预料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切或主要资本主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中国的诞生,决非偶然。她是我国人民根据自身具备的条件所作出的郑重历史抉择。今天,我国人民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探寻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也并非偶然。她是根据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需要,所作出的现实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