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助养老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新型养老模式,但是实践中农村互助养老面临多重困境。从优势视角出发,基于农村老人在互助养老中的主体性以及农村的资源性优势,探讨了社会工作嵌入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路径。社会工作有嵌入农村养老的专业视角和需求为本的专业理念、方法。通过社会工作嵌入下的资源整合、增权模式下的农村老人主体性重塑、社会工作介入下互助组织的形成,可以有效提升农村互助养老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我国失独家庭养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失独老人不但要承受丧子之苦,还面临更多的医疗、养老、社会融入等一系列现实难题。我国失独家庭养老问题能否有效解决既涉及到公共资源与公共服务的供需适配能力,又对养老政策体系构建过程中政府职能、市场供给、社会协同与社区参与等诸多环节提出严峻挑战。由此,从供需协调视角下构建一个以政府保障政策为基础、以家庭发展政策为保护、以市场参与政策和社会协同政策为补充、以社区参与政策为依托的"五位一体"失独家庭养老服务政策框架,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对这个特殊群体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权益保障、需求满足和公平共享三方面提出了养老保障获得感的内涵,并对北京市1316名老人的养老保障获得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北京市老年人的养老保障获得感处于中高水平,随文化程度提高呈"抛物线"型发展趋势,独居以及在社区居住较久的老人养老保障获得感最低;(2)经济独立性、可帮忙的社工和邻居数量均可提高养老保障获得感;(3)家庭养老观念可以确保老年人的养老保障获得感,社会养老观念的正向影响开始显现;社会养老服务提高养老保障获得感的作用开始显现,但服务补贴的作用尚未显现;(4)所持养老观念不同,老年人对于不同来源养老支持的定位也不同,由此产生的养老保障获得感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居家养老建立社会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家养老模式是国际社会养老探索的一个主要成果。但是,世界各国的居家养老模式都面临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支持力度不足的挑战。中国应该逐步形成“居家养老、社会支持”的互动养老模式,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支持网络,从政策和制度上解决居家老人的社会支持和社会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失独家庭"数量日益增多,其养老问题伴随着中国社会老年化的到来而日益凸显,政府基于社会治理需要、基于承担因政策实施中产生负面影响责任的需要,理应担当起"失独家庭"养老之责任。近些年来政府作了些探索,但现有规定笼统,可操作性差,无针对失独家庭、失独老人的专门立法保护;扶助标准较低、方式单一,目前作为政府承担失独家庭养老的重要方式——社区养老又缺乏规范。为此加强法律制度供给,是政府更好地履行失独家庭养老责任的前提保证。诸如政府要完善现有经济扶助方式,规范失独家庭的养老方式等。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式养老。这就决定了老人的赡养主要依靠子孙,而不是像国外那样依靠社会。但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逐步迈入老年人行列,独生子女无力、无暇照顾老人的矛盾越发凸显。特别是新的家庭结构——“421”模式(4个老人,夫妻2人,1个孩子)的形成,两个年轻人要负担起4个老人的养老重任,更增加了家庭养老的难度。  相似文献   

7.
老年社会尊老养老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和难点,传统养老模式遇到挑战。四二一家庭养老突显困难;老人们对小康生活感受不明显;在多元化社会老人们的爱好和追求困于家庭而苦恼。可见新形势下仅靠传统养老而行远远不够,必须从大经济、大政治、大文化的层面思考养老,立足于改革开放,使传统孝道得以继承和发展。因此,要看到传统孝道的局限性,对其不能完全适应形势有充分认识;要把孝道从家庭向社会拓展,加大尊老养老在社会生活中的比重;要使尊老养老成为良好的社会氛围,纳入各级政府职能范围和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8.
正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2.2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6.15%。在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面前,如何创新养老模式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渴望获得更优质、更舒适的养老体验。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老年人的需求,而新兴的"互联网+"时代给养老产业带来了新的前景。保障居家养老的安全与便捷目前,居家养老仍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方式,但子女不在身边时无法照顾老人,特别是对于空巢老  相似文献   

9.
民情     
农村养老怎能被遗忘? 在农村.养老问题比城市更突出,如农村老年人仍相对贫困,许多农村地区,养老设施和老年社会服务都是空白。一些白发的养老机构因没有专业的设备,结果不断地出现问题。比城市空巢老人更严重的是,农村老人的子女很多都是远隔千里之外,一年两年才能回来一次  相似文献   

10.
文化养老是养老工作的新理念,是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根本体现,是实现其自身价值的良好途径,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养老工作转型的现实需要。要从现实和长远两个层面实施文化养老。从现实来看,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发展和完善老龄教育体系,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加快养老工作人才培养力度;从长远来看,树立文化需求是当今老年人根本需求的理念,把关注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作为社会责任,建立健全文化养老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空巢老人问题是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装移所引发的社会现象。比起物质上的匮乏,更让农村老年人难以面对的是一个文化衰落,渐失活力的生存环境。乡村是空巢老人最后的栖息地,乡村文化是空巢老人精神最后的寄托,乡村文化的衰落使空巢老人原本就孤寂的生活扩大化了。空巢老人渴望的是一个安稳幸福的晚年而不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悲情黄昏。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导致的不可逆的潮流,我们做不到给老人一个儿孙绕膝天伦之乐的晚年,但我们可以给他一个友爱和谐的大家庭。解决空巢老人的孤寂问题,除了从政策、制度等层面入手,还应该立足乡村这个人们长于斯,终于斯的环境,立足于乡村文化这一乡村生活的生命内涵,重新激发乡村文化的活力,利用好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乡村社区养老的作用,给空巢老人一个不再悲情的黄昏。  相似文献   

12.
机构养老中的老年人要安享晚年,需要养老机构提供精心的生活护理与规范的医疗护理,更需要养老机构对其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稳妥的心理护理。本文以入住福州市社会福利院中的老年人为例,分析其心理并提出护理对策,以期有效提高机构养老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正在向问题导向的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发起冲击和挑战。文章从社会工作中优势视角理念出发,以"爷爷奶奶一堂课"为案例,探讨了积极养老模式创新的路径与条件。研究发现,积极养老模式创新路径包括重新界定问题、挖掘老年人的抗逆力和将优势付诸行动三个步骤,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重老年群体个体层面的优势、环境中蕴含的待开发的资源以及老年人主体地位的体现。优势视角下积极养老模式创新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需要政府、社会与老年人自身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老者心声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有了很大提高。据报载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占人口总量的10%以上,也就是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谁都知道,人到老年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身体机能的逐渐衰老和退化。牙齿不行了、腿脚不灵了;内脏消化功能差、老眼昏花、听力下降行动迟缓等等。以上诸多老年人特征的出现就给我们的社会和家庭提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课题——养老。  养老,从老年人主观的角度来说,如今的老年人只要生活有保障,绝大多数老人生活相对恬静。很多老人除了做…  相似文献   

15.
谁来养老成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重大民生问题。对我国老年人养老经济意愿纵向研究发现,老年人养老经济意愿发生了根本变化,由选择依靠子女转变为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已经成为我国老年人的主要养老经济意愿。老年人的养老经济意愿存在性别、年龄和城乡差异。老年人养老经济意愿呈现依靠子女养老意愿减弱、选择社会养老保险和自己储蓄养老意愿增强的变化趋势。老年人养老经济意愿受老年人自身、代际、经济、健康、社会保障等因素影响。我国老年人养老经济意愿转变表明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向社会养老模式转变。加大社会养老保险改革力度,加快优化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城乡适度普惠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加快建立老年关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老年人养老服务均等化,是解决谁来养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十日看点     
《当代贵州》2013,(6):12
国内·社会我国"失独家庭"将达千万老人将由政府供养春节假期结束,有一些特殊的家庭却因为永远等不到子女回家而黯然神伤,他们被叫做"失独家庭"。卫生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预计我国"失独家庭"未来将达到1000万。民政部表示,"失独"老人将参照"三无"老人的标准,由政府来供养。国家计生委表示,将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扶持。  相似文献   

17.
广闻博览     
正【网络热词】抱团养老以往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我们只看到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三方面的力量,却忽视了老年人群体自身的作用。近年来,很多老年人开始了一种新的养老模式——抱团养老。他们或是老同事、老同学,或同住一个村庄、社区,自发"抱团"生活,互帮互助,变被动为主动,不仅子女不在身侧的孤独感有所排解,也能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目前,抱团养老已成为不少"空巢老人"的  相似文献   

18.
八面来风     
《当代贵州》2010,(2):8-8
<正>贵阳市:清镇八项措施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一是不断提高老年人福利水平。二是深入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三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居家养老工作。四是不断深化国办养老机构建设与改革。五是不断完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六是进一步优化农村养老资源。七是制定发展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八是对困难老人实施救助。2009年,清镇市已将1564位城镇困难老人和4893位农村特困老年人分别纳入城乡低保。  相似文献   

19.
刘灵芝 《世纪桥》2011,(5):56-57
我国宪法规定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后有生活保障权,并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因而政府负有以作为的形式履行对老年人生活保障的义务。公民养老权是指公民在年老时有权利要求家庭和子女提供赡养和扶助,并有权利要求国家和社会提供基本的养老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20.
开办养老机构是缓解社会养老压力,尤其是缓解城市社会养老压力的有效途径。根据大连地区的城市老年人对进入养老机构养老的意愿调查,并对影响选择养老机构的因素进行分析,建议应在老年人退休金、居住环境、养老机构建设、社会舆论等方面重点关注,不断发展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以吸引大量的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养老,有效解决城市社会中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