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由于文化概念越来越受到人民的重视,关于文化在各个领域之间应用的理论也成为了当今世界研究的一个潮流。而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其政党文化的研究也深受中国国内学者的青睐。在其中,有不少学者在关于政党文化的构成要素理论中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就是赵理富所认为的:"政党文化的要素包括意识形态(或说政治思想)、组织心理、制度规范、行为作风以及由此决定的政党形象"。这也是目前中国学术界普遍比较主流的观点。然而,由于关于政党文化理论研究并不完善,中国国内学者在政党文化的构成要素理论中还存在着分歧点。笔者通过参照以往学者对政党文化的构成要素理论的观点,找出主要的分歧,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尝试回答关于政党制度、政党形象和政党文化中的地位以及政党文化的核心要素问题。  相似文献   

2.
政党和政府都是现代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目前,世界上90%的国家都实行政党政治,随着政党政治的普遍实行,政党的作用日益明显。同时,在善治理念下的政府改革,也使得处理好“政党——政府”关系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话题。笔者认为,各种模式的“政党-政府”关系都是在特定政党制度、政府体制等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中国“政党-政府”关系应当努力实现现代化,进而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整体实现。  相似文献   

3.
政党政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有效实现形式.伴随着政党政治的兴起,政党不仅在推进政治民主化过程中发挥着特定的作用,而且在推动各国的社会发展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政党产生的背景、功能、自身状况以及政治生态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差异,西方“政党-政府”关系出现政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融合型三种主要模式。中西“政党-政府”关系不存在优劣之分。但是,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自觉吸纳善治理念和大力发扬人民民主,努力推动中国“政党-政府”关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参政党能力即参政党履行政党职能的本领,是参政党生存的核心支撑,是参政党发展的关键驱动,同时也是完善中国政党制度不可忽视的要素,以及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参政党能力形成的四个基础性因素是政党意识形态、政党组织、政党体制机制和政党活动方式。从上述因素来看,参政党能力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政党意识形态亟待强化与优化;政党组织凝聚力和适应性不足;体制机制建设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有待提高;活动方式与参政议政要求存在差距。相应地,各民主党派需要紧紧围绕这些方面作出调整,以提升参政党能力。  相似文献   

5.
闻白 《学习导报》2012,(22):24-24
从未有一个政党如此坚定地将“学习”刻在自己的发展历史中,也从未有一个政党如此执著鲜明地将“学习”写进自己的未来愿景,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相似文献   

6.
宣言 《新湘评论》2012,(22):24-25
从未有一个政党如此坚定地将“学习”刻在自己的发展历史中,也从未有一个政党如此执著鲜明地将“学习”写进自己的未来愿景,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相似文献   

7.
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里的政党执掌政权或干预政治的各种形式的总称,又叫政党政治。近年来,对于我国政党制度以及对于“多党制”问题,理论界存在有不同看法,这主要是: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三型政党”的四个结构要素,要素之间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彼此有机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实现“三型政党”建设目标,必须按照十八大提出的“主题—主线—方针—布局”四个要求进行整体推进,力求实现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9.
一个政党组织系统内部的各个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组合就是政党组织结构的诸要素,这些要素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二是目标明确的政党纲领;三是信仰坚定的政党成员;四是具有号召力的政党领袖;五是完善的政党制度安排.解析这些基本构成要素,对我国政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1,(2):45-46
任何政党都是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利益的代表者,其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实现特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政党的利益代表眭显示这个党“为了谁、相信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因此,  相似文献   

11.
正"无党派人士"在中国具有特定的含义,按《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第三章第十一条的界定,它是指没有参加任何政党、有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该《条例》同时明确指出,无党派人士可以参照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等职能,因此"无党派人士"是在政党制度范畴内使用的一个特定称谓,并不是一般的无党无派的群众。现在,无党派人士已成为人民政  相似文献   

12.
黄源辛  孔娟 《世纪桥》2010,(13):51-52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介绍和传播西方政党思想的先驱之一。他对政党的内涵、职能、特征以及政党产生的条件,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当然,其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他还认识不到政党的阶级本质,分不清政党的阶级职能和社会职能,甚至不顾国情推崇两党制,还难以辨明新型生产关系的确立和发展对政党产生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学习“三个代表”,当好“三个代表”,归根结底,要忠实实践“三个代表”,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三个代表”的要求永无止境。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科学体系。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先进性。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以及其特定的发展阶段,总是由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构成的复杂系统。我们党拥有先进社会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先进的政治,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无产阶级政党执掌政权和领导权的根本条件。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全球视野下审视政党外交的成长,可以从“政党”和“外交”这两个角度进行逻辑推断:政党外交的产生在政党政治形成之后,外交公开化的趋势是在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发展的结果。政党外交与政党政治的发展呈现出基本同步的发展轨迹。世界政党外交的发展经历了以欧洲为中心到意识形态对立再到意识形态淡化这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我国政党制度的类型归属与理论概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政党制度不属于“多党制”,而归属于“一党制”或“一党制·第二模式”。说我国政党制度有特色,并无必要否认他也归属于“一党制·第二模式”这一事实;同样,说我国政党制度归属于“一党制·第二模式”,也并非要否认他所具有的特色。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论概括中不宜包括“政治协商制度”,宜概括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互相监督制度”。在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论概括中直接凸现“互相监督”,有利于参政党从维护人民利益和与执政党合作共事的高度,增强“监督执政党”的意识与责任,发挥好自己的政党功能。  相似文献   

16.
浅析西方政党的网上党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先朴 《唯实》2007,(6):29-31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西方政党纷纷推进网上党建,宣称要把自己建设成“网络党”。其中,搭建信息平台,提供网络服务;促进党内沟通,扩大“电子民主”;把握社会脉搏,塑造政党形象;成立“虚拟组织”,扩大群众基础,是西方政党进行网上党建最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政党是意识形态的载体。任何政党的产生和存在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前提。这就是为什么通常我们所知晓的政党都与各种主义联在一起。一般地说,先有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认同,然后才可能有政党。比如说,先有了霍布斯、洛克等资产阶级思想家及其思想,然后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政党。同样,先有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然后才有了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蓬勃发展。意识形态实际上成为一个政党区别于另一个政党的标签,所谓左、中、右政党也是以意识形态分野的。随着政党政治的发展,各种意识形态以政党为载体,在政治实践中广为传播,…  相似文献   

18.
没有监督制约的权力是危险的权力,这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事实上,监督制约机制也正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机制和重要特征,因此各国政党为了取得执政地位或巩固其执政权,都毫无例外地在监督制约上下力气、做文章。所谓政党监督,主要是指对执政党的监督制约,这种监督力量是一套有组织的、相互配合的监督制约的体系。首先,它是由具有不同具体职能的各组织实体、工作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等要素按一定的结构方式而组成的政治工作系统;其二,这个系统整体功能的大小优劣取决于构成该系统的各要素的优劣及结构方式的科学性和动态优化性;其三,该系统作…  相似文献   

19.
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并在其政治社会的发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政治文化。相应地执掌国家政权的政党在其执政过程中,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特定的执政文化和执政道德。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执政文化和执政道德日益成为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利益协调是政党的基本职能之一,政党围绕其政治目标履行利益协调职能,是维持政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共产党履行利益协调职能,遵循公平、效率、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原则;其目标是社会和谐以及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并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共产主义理想追求之中。社会转型期,利益分化悬殊是我党履行利益协调职能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多元利益博弈的合理格局尚未形成。着眼于政党政治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中国共产党应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在履行利益协调职能中的作用;国家—社会的力量平衡是履行利益协调职能的原则、方向和突破口;制度化是履行利益协调职能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