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湘潮》2021,(10)
正湘鄂赣苏区是在秋收起义的基础上,经过平江起义,在红五军帮助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湘鄂赣苏区与罗霄山脉南段的湘赣苏区相配合,南与赣南闽西苏区、北与鄂豫皖苏区、东与闽浙赣苏区(又称赣东北苏区)、西与湘鄂西苏区相呼应,成为影响全国的六大苏区之一。中共在湘鄂赣苏区执政的实践,丰富了地域特色的党史、军史和苏区史。湘鄂赣苏区以长达10年的艰苦斗争经历,对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队建设以及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先后创建有13块比较大的苏区(革命根据地),即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川陕苏区、湘赣苏区、湘鄂赣苏区、赣东北苏区、湘鄂西苏区、西北苏区、广西左右江苏区、琼崖苏区、闽东苏区、鄂豫陕苏区及湘鄂川黔苏区.分布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广东、广西、海南、河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等15个省的边界地区或远离中心城市的偏僻山区。  相似文献   

3.
此书由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编辑,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出版,论入论文二十二篇。关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共青团专题,以前研究的不多,记文集的问世,不能不说是填补了这项空白。尤其是《苏区共青团与苏区红色政权》、《福建反“罗明路线”事件与苏区团的工作》、《苏区团中央局和苏区团中央组织系统概述》、《从苏区团中央局成立到苏区第一次团代表大会》、《略论少共国际对我国苏区青年运动的影响》等文,从苏区  相似文献   

4.
苏区出版业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赣萍 《求实》2001,(12):47-49
本文通过对苏区出版史的研究 ,分别论述了苏区出版业的文化底蕴、苏区出版业的兴衰、苏区出版物的内容与特点、苏区出版业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红四军多次进军粤东北的推动下,粤东北苏区与赣南、闽西苏区逐步形成一体,成为中央苏区的一部分。经过对大量历史文献和当事人回忆资料的考辨,可以证明,粤东北苏区的五(华)兴(宁)龙(川)苏区和蕉(岭)平(远)寻(乌)苏区,先后隶属于闽粤赣苏区和江西苏区,梅(县)(大)埔丰(顺)苏区、饶(平)(平)和(大)埔诏(安)苏区先后隶属于闽粤赣和福建(闽西)苏区;南雄隶属于赣南苏区,这些苏区均属于中央苏区范围。  相似文献   

6.
湘鄂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六大苏区之一。湘鄂赣苏区的十年浴血奋斗,在土地革命战争史、中国苏维埃运动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湘鄂赣苏区是最早进入游击战争的南方主要老苏区。湘鄂赣苏区的游击战争,历经艰难困苦局面、艰险残酷考验、艰苦卓绝斗争,谱写了湘鄂赣苏区史最为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深入探讨湘鄂赣苏区游击战争的特征,对深化湘鄂赣苏区历史地位和突出贡献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湘鄂川黔苏区是中国共产党早起的一个重要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苏区的文化宣传工作,唤起了苏区人民的觉悟,鼓舞了苏区人民的革命意志,在创建和发展苏区的斗争中,发挥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闽浙赣苏区曾使用过的货币,在今天虽然没有流通价值,但从探讨和研究苏区经济、金融、文化的需要来说,却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 一、闽浙赣苏区货币是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赣苏区共发行纸币100万元左右,但流传至今的已寥寥无几,而且都是苏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保存下来的。闽浙赣苏区沦陷后,国民党军和由地主武装组成的“清乡队”对苏区进行了无数次“清洗”、“清剿”,其中包括收缴、销毁苏区文件、票证、报刊等。面对敌人疯狂的浩劫,苏区人民冒着生命危险,将手中的文件、报刊、票证秘密隐藏起来。闽北苏区有一个名叫茶花的老人,方志敏曾在  相似文献   

9.
<正>红都首都血脉相连,瑞金北京心心相印。在这个孕育生机、滋养希望的初冬时节,我们:49个红都瑞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席会成员单位、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苏区省份党史和社科部门、国内苏区历史和苏区精神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代表,聚首北京,追念苏区革命和苏区建设的光辉历程,研讨伟大苏区精神的丰富内涵,深思新时期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伟大苏区精神的作为和责任。  相似文献   

10.
苏玮 《理论导报》2014,(6):35-36
正苏区精神是党在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政治特质的集中体现。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概括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刻领会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继承和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对于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党的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深刻领会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继承弘扬苏区  相似文献   

11.
《福建党史月刊》2021,(2):61-62
1930年9月下旬,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结束.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对闽粤赣苏区的领导,决定派新增选的中央委员邓发前往主持工作.闽粤赣苏区是当时全国六大苏区之一,包括闽西苏区、东江苏区和赣南部分苏区.邓发肩负的使命是:纠正过往几个月的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使闽粤赣苏区打成一片,停止冒进政策,有阵地的向东江开展”.具体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12.
80年前,才溪苏区干部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深受苏区人民的爱戴。一首颂歌《苏区干部好作风》唱出了苏区人民对苏区干部的高度评价和赞颂之情。苏区干部好作风是如何形成的?首先是思想教育坚定了苏区干部的理想信仰;其次是作风建设促进了苏区干部好作风的迅速形成;第三是法纪建设保障了苏区干部好作风的良性发展。历史证明,苏区干部好作风是我们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于新时期我党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苏区精神来源于苏区伟大的革命斗争实践。这一革命斗争实践过程同时也是推进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过程。在这过程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苏区精神。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苏区的实践,就不会有苏区精神。苏区精神是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成果,同时,苏区精神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力量。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角解读苏区精神的内涵,这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福建党史月刊》2021,(2):61-62
1930年9月下旬,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结束。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对闽粤赣苏区的领导,决定派新增选的中央委员邓发前往主持工作。闽粤赣苏区是当时全国六大苏区之一,包括闽西苏区、东江苏区和赣南部分苏区。邓发肩负的使命是:纠正过往几个月的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使闽粤赣苏区打成一片,停止冒进政策,有阵地的向东江开展”。  相似文献   

15.
苏区革命历史地位重要,需要从学理上高位推进,在区域上协同创新。"苏区学"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兼及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历史文化研究和苏区精神传承弘扬创新的学科。构建"苏区学"学科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与重要的社会价值;构建"苏区学"学科的文献资料、研究机构、政策措施和苏区精神内涵的提炼等基础条件已经具备;"苏区学"学科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基本明确;"苏区学"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历史分析、综合研究、比较研究和调查研究等,发展趋势良好。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有关苏区精神的纪念、研讨和宣传活动持续开展,极大地促进了苏区革命斗争史研究的不断深化拓展,为苏区精神的确立和弘扬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总的来看,苏区精神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是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仍有不少问题如苏区精神研究的思路、苏区精神历史内涵的界定、苏区精神如何与现实联系等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1月9日,中国政治学会苏区精神研究专业委员会暨江西省苏区精神研究会(简称苏区精神研究会)在江西省赣州市成立.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上洋在贺信中指出:"成立苏区精神研究会,研究和宣传苏区精神是我们宣传、理论战线的责任和荣光,也是现实发展的需要和期待."并且强调:"这是一个'红色学会'!作为社科类国家级学会落户江西,是我省目前唯一的一个.作为研究苏区历史与精神的社科研究学术团体,在全国是第一个."为此,我们专程采访了苏区精神研究会创始人之一、现兼任苏区精神研究会秘书长的杨木生研究员.  相似文献   

18.
宁化、清流,归化(明溪)三县地处闽西的北部。二战时期,宁清归红色区域是闽西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央苏区的一部分。因此,研究宁清归苏区党史,是研究闽西苏区和中央苏区党史所不可缺少的课题。现将宁清归苏区的形成发展,它与闽西苏区的关系、它的历史地位,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19.
1932年2月到1934年10月,党在中央苏区开展了轰轰烈烈并卓有成效的廉政建设运动。经过这次廉政建设的洗礼,党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次廉政建设具有纯洁苏区干部队伍、凝聚苏区人心、节约苏区经费、形成苏区干部好作风等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0.
闽东苏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闽东苏区人民和各界进步人士共同创造、积淀的重要文化遗产。是闽东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闽东苏区红色文化的重大政治与文化价值在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上,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闽东苏区红色文化构建了忠诚爱国的民族情怀;以勤劳勇敢为基石,闽东苏区红色文化培育了不惧艰难的坚强信念;以自强不息为动力,闽东苏区红色文化铸就了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以为民谋利为目的,闽东苏区红色文化体现了执政为民的宗旨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