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3 毫秒
1.
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多元化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存在高校自我评估动力不足、市场评估动力不够、社会组织评估影响力弱、评估指标体系不科学等问题.高等学校的多样性,不同类型、层次高校定位与使命的多样化,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人才成长的个性化,使得高等教育发展多样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主体利益多样化,进而产生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形成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最终导致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发展的多元化趋向.  相似文献   

2.
试论高等教育强国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强国指的是一个国家要有若干所具有科学的理念、合理的结构与规模、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以及一流师资与吸引力的世界著名大学;其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和促进知识创新、提高国家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和文化创新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它具有教育性、人力性、科学性、经济性和竞争性五大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离不开国家、地方和高校的共同努力.国家、地方和高校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非均衡性和地方化是中国地方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规定了地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地方高等教育可以采用稳健型发展战略、特色化发展战略、跨越式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在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规模扩张太快、学费大幅提高等原因,影响了高等教育促进我国社会成员公平、合理流动作用的发挥。为了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流动中的作用,应该采取以下改革措施:加大教育资源的投资力度,促进弱势群体向上流动;公平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合理分担成本,完善学生资助政策;放缓教育外延扩张步伐,注重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5.
赠地学院发展模式促进了美国公立高等院校的发展,启动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增强了大学的社会责任,使高等教育成为推动社会变化的力量;开发了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美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于思考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等教育教育收费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高校经费紧张的状况,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但由于我国典型的二元结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社会现实,使得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我们必须从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助学贷款等方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收费的有关政策进行改革和完善,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中原经济区是全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当前河南高等教育在发展规模、区域布局、学科设置、服务经济社会机制和与周边区域高等教育合作机制等方面与中原经济区的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的地位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的因素.因此河南省应采取促进高等教育规模较快发展、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更加合理、集中力量建设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主导产业群相关的学科和专业、密切高等教育服务经湃社会机制以及河南省高等教育与周边区域高等教育建立合作机制等措施来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公平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亦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主题.本研究以中国知网2005-2014年收录的4681篇高等教育公平文献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网络引文分析软件CiteSpace对样本文献的发表年代、发表期刊、研究机构、研究热点等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学界对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热点由高等教育量的公平向高等教育质的公平拓展,包括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和高等教育制度公平.受社会发展、国家政策影响,研究前沿具有时代性、传承性和综合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元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体现了观念主体和各个实践主体的价值取向,而达成价值共识是有客观基础的.满足国家、社会、市场和个人的发展需要是高等教育的诸多基本功能,而这些基本功能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只是不同的主体对这些功能的价值判断有所偏重.主体之间应相互妥协、克服偏见、使各种价值诉求平衡发展、达成统一.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高级阶段,它的价值取向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价值的选择要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发展相一致。而法学教育作为高等专业教育的一个分支,必须具有经济社会适应性,但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现状仍不能满足和适应社会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要,法学教育仍存在学校教育与实践需求相脱节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