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颖  王尊旺 《求索》2011,(12):241-244
清代台湾原住民政策主要包括设立理番同知、实施通事制度、推行教化政策、实行封山禁垦制度等。清代台湾的原住民政策,深刻地影响到原住民的生产领域和精神世界。同时,该政策对促进台湾的民族团结和加速台湾开发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清统一台湾期间,随着台湾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清政府注意力的转移,其治台政策也有一个沿革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清代台湾原住民政策是从属于整个治台政策的,它是清政府治台政治、经济、教化政策在理番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陈微 《福建乡土》2012,(6):46-47,50
自康熙帝统一台湾后,清政府在台湾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台湾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与大陆一体化的发展进程。然而,由于在鸦片战争前的近200年间,清政府对台湾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建设着眼于“治内”,加上海洋阻隔、交通不便等原因,  相似文献   

3.
从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到1895年清政府被迫将台湾割让日本之前共2I3年,台湾经济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是比较明显的,到了甲午战争之前,台湾经济开始进入了向近代化起步的时期。对于清代台湾经济的开发和发展,我们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考察。  相似文献   

4.
“开山抚番”:是清政府对台湾土著族所采取的一条重要政策。清朝统一台湾后,在台湾汉族和土著族中推行民族隔离政策,沿山设立“番界”,禁止汉“番”人民互相往来。到了同治十三年(1874  相似文献   

5.
<正>内容简介:1895年清政府战败,与日本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自此台湾被日本窃据。从这时起,台湾同胞就展开了抵抗运动。本书对台湾同胞抗日运动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共有七章,内容包括台湾官民反割台的斗争、台湾总督府的殖民征服政策、以汉人为主体的抗日游击活动、台湾少数民族的武装抗日事件、台湾社会团体反殖民统治的斗争、台湾民众在祖国大陆的抗日活动。  相似文献   

6.
一、分析的观点6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长期持续增长,作为亚洲地区新兴工业化经济群体,台湾的宏观经济成果是特别显著的。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经济开发的成功事例,十分引人注目。在台湾取得如此成果的背景当中,可以列举出许多原因,但其中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作用因素则是经济政策或产业政策的适当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当然,应该指出,并不是每一项政策,也不是所有的政策都对经挤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其中也有带来消极作用的政策。总之,本文的课题是在台湾经济的背景下,概论产业各种政策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移民史的研究在台湾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往台湾移民史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错误的说法,例如,清政府禁止大陆沿海人民“偷渡”台湾、禁止赴台者携眷的政策的实行始于康熙二十二年和二十三年,乾隆二十九年清政府取消了不许赴台者携眷的禁令等,本文通过史料的比对,一一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8.
民间秘密教门问题是清代最大的、也是最难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清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尽相同的法律政策和措施进行治理。顺治皇帝时期,沿袭了大明律中的有关规定,对秘密教门予以严厉禁止、镇压;康熙、雍正时期,采取了与民休息、区别对待的政策,对所谓“邪教”查拿、处理比较宽松;乾隆时期,清政府在处理所谓“邪教”案时,仍注意把握分寸,但不久就转为从严从重惩治的政策;嘉庆时期,清政府采取了按律严罚、双管齐下的慎重政策;道光中期至同治时期,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清政府却并未根据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对镇压“邪教”的政策加以调整;直到光绪时期,才在个别地区,对某些教派的处置作了少许调整。  相似文献   

9.
自1661年郑成功驱荷复台,把主力移守台湾后,郑清双方隔海对峙斗争长达20多年。清政府为了消灭郑氏集团,使用了各种战略手段,最终于1683年统一了台湾。纵观清政府统一台湾的战略策略,对我们今天完成祖国统一有如下启示: 一,统一要以足够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战争则是政治的延续,统一战争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后盾。经过长  相似文献   

10.
金人 《统一论坛》2009,(2):67-72
清初,随着三藩之乱渐次平定,围绕着台湾割据分裂的郑氏集团和台湾的弃留问题清政府内存在争议,成为亟待解决的政事之一。施琅、姚启圣、李光地等一些名臣良将站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兴台巩疆、保护中国海洋权益的高度,力主平台、留台、治台,最终他们的真知灼见得以实施,对开发祖国宝岛台湾作出贡献,造福两岸人民,功在千秋,利溥后世。  相似文献   

11.
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又于1885年建省。刘铭传作为首任台湾巡抚,为开发台湾建下了历史功绩。评价历史人物不必一分为二,而应择其一生中的重要阶段作评论。  相似文献   

12.
光绪十一年(1885)台湾建省,标志了清政府对台湾的认识已从“患自内生”转变而为“患从外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康熙二十三年(1683)清政府统一台湾之后,面临着两大矛盾:一是清政府与郑氏残余势力的矛盾,又一是地方官吏豪强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这两种矛盾渗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进一步实施,越来越多的台商把投资的目光投向内蒙古。一、台湾藏宝圣国际有限公司组团来我区进行投资考察今年3月29日至4月1日,台湾藏宝圣国际有限公司姚志煌先生一行六人组团来我区进行投资考察。台湾藏宝圣国际有限公司颇具经济实力,在台湾岛内有一定的知名度。此次组团来我区,主要就创办“内蒙古乡园有机肥种养殖公司”进行实质性投资考察。此前,姚先生为筹建该项目曾先后5次来我区进行考察,经过近一年多的反复论证和酝酿,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投资意向。姚先生一行在我区考察期间,实地考察了白塔、太平庄等地的育苗…  相似文献   

14.
经过了中法战争的惨痛教训,清政府认识到台湾在海防上的重要性,着力加强台湾建设、巩固海防。几经讨论,清政府于1985年宣布在台湾建省,刘铭传被任命为台湾第一任巡抚,第二年(1986年),在刘铭传上奏清政府的《遵议台湾建省事宜折》中,有省会设置一项,当时刘铭传将省城确定在了彰化的桥孜图(现台中市南区),但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实际的行政中心一直在台北。1984年,继任的巡抚邵友濂将台湾的省会正式迁到了台北。台湾的省会设置几经波折,反映了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变迁。刘铭传之所以把台湾的省会定到彰化的桥孜图,是有他的考虑的,“新疆以迪…  相似文献   

15.
同治十三年三月(1874年5月),日军侵犯台湾,东南海疆出现危机,清政府受到很大震动。九月,中日双方签订《北京专条》,事件始告平息。接着总理各国事务奕訢等联衔上《海防亟宜切筹》一折,以日军侵台事件为戒,提出加强海防的六条意见。当日奉旨密谕滨海沿江各督抚、将军筹议,从此在清政府内部开始进行了一次关于海防问题的大讨论。通过讨论提出了加强海防的种种措施,突出了台湾在海防中的地位,对  相似文献   

16.
王湛 《两岸关系》2011,(11):68-69
十九世纪末,台湾原住民问题成为当时的行政当局治理台湾的过程中必须正视而无法回避的问题。晚清的台湾地方政府实行"开山抚番"政策,试图加强对原住民以及原住民地区的控制。但是,由于政策设计存在诸多缺陷,尤其是当时的清政府已日薄西山,力有未逮。加之,列强环伺,形势危急,时间有限。台湾地方政府"开山抚番"政策失败。  相似文献   

17.
施琅是清初的军事将领,在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率军收取台湾,完成了清政府统一中国的大业。施琅的主要贡献是:一,提出并实施了以重兵夺取战略要地澎湖,然后对台“明郑政权”实行政治瓦解攻势,最后实现了和平收取台湾的战略目标;二,充分认识台湾在整个中国海防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力主加强台湾防务建设,使清政府的台湾善后建设走上正轨。施琅堪称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共同崇敬的杰出的爱国者和卓越的军事家。  相似文献   

18.
发展科技是台湾经济开发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开发的各个时期,科技发展的目标、政策虽各有差异,但总的趋势是经济与科技的结合度日益提高,特别8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对科技开发更为重视,认为科技振兴“决定未来之命运”。其实,台湾的科技政策,既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也有因经济自身问题带来的种种弊病,发展潜力受到极大限制。对此,务必进行全而的分析与客观的评估。  相似文献   

19.
台湾是我国东南的美丽宝岛,地狭人稠,资源有限,原来的基础工业薄弱,战后土要依靠美援和贷款,平衡财政收支,恢复和发展经济,外贸在国民生产毛额中所占比重特别大,其经济成长是被动地依赖于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台湾的金融措施,也与其经济性质相适应,并为其服务。台湾的经济发展,根据日本刘进庆教授的见解,大体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现在把每个阶段中的金融政策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关系中就产生了台湾问题。在过去30多年间,台湾问题不仅曾经是中美关系恶化的关键问题,而且也是当前两国关系发展的主要隐患。台湾问题的长期存在是美国推行其台湾政策的直接后果。由于这一政策严重地侵犯和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利益,同时直接影响到台湾与大陆统一及其前途等重要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