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闻媒体享有新闻自由权,当新闻报道聚焦社会公众人物时,往往会引起公众人物、新闻媒体与社会大众之间关于名誉权的法律纠纷。本文从分析公众人物名誉权问题的背景入手,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公众人物名誉权的保护与制度设计建议。在本文论述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公众人物名誉权问题的几项原则,以供立法与司法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
王军 《法学杂志》2005,26(1):134-136
范志毅诉媒体侵权案是10多年来因体育新闻引发的新闻官司中少有的媒体胜诉的案件,法院对新闻报道的尊重和其先进的法律理念在司法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从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与公民的知情权、媒体的报道权之间的平衡性方面来看这个案子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引子“名人”告媒体侵犯名誉权不是什么新鲜事,社会公众早就对名人官司见怪不怪。司法实践中,20多年的案例经验已积累不少,我们完全可以对这类案件的实践评判标准及基本理论问题作出思考、总结。2001、2002年发生了两起颇有影响的公众人物诉媒体案,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两起案例的分析,介绍我国对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的法律现状,并给出一些完善立法、司法工作的建议。一则是臧天朔诉三九网蛙音乐网和网易音乐频道案。2000年10月三九网蛙音乐网和网易音乐频道,推出国内歌坛十大丑星的网上评选活动,臧天朔以第三名入榜“丑星”。臧天朔以侵犯名誉权…  相似文献   

4.
公众人物隐私权限制与保护的法理分析与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人物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受公共利益和公众兴趣制约,公众人物隐私权应当有所限制,但不同类型公众人物所受限制不同。应通过立法完善进一步明确公众人物隐私权限制和保护的合理范围。公众人物隐私权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知情权是一对相互冲突的权利,体现不同的价值追求,在立法中药找到二者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5.
微博言论自由成为言论自由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同时微博言论自由与公众人物个人名誉权保护存在着内在冲突。是否构成对公众人物名誉权的侵害,构成侵害公众人物名誉权是否必然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已经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是仅限于民事责任还是情节严重到必须要承担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要回答这样问题,必须要结合微博侵害公众人物名誉权行为内在特殊性,结合个案的具体情况,依据相关规定,进行综合考量,进行利益衡量。  相似文献   

6.
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应受到适当的限制是隐私权法的一项重要规则.为了社会公共利益、保护舆论监督权和公众的知情权、满足公众的兴趣以及在公众人物与社会公众之间进行利益平衡,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进行适当限制是必要的.但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并不意味着对其隐私权的剥夺.  相似文献   

7.
关于死者名誉权保护的问题,一直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本文意图从保护死者名誉权的必要性出发,结合我国在保护死者名誉权方面的实践和理论现状,进而作出理论上的分析,并试图找出合理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8.
名誉权的一般理论问题历来备受关注。本文就名誉及名誉权的基本特征、名誉权与其他相关人格权及相关权利的区别、法人名誉权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 ,揭示了保护名誉权的重要性 ,主张名誉权的保护应遵循三条原则  相似文献   

9.
"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与言论自由的冲突及解决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士林 《法学论坛》2003,18(6):5-11
本文从界定公众人物的含义和范围入手,说明了公众人物名誉权所具有的公共性质及其和言论自由的冲突关系,并大体分析了这种冲突的原因。目前我国法律没有解决这种冲突的机制,而宪政先进国家则通过引入宪法确立了对这种冲突的平衡机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名誉权法制出现了一种趋势:即由传统上的侵权法调整转向宪法调整,这种趋势说明在名誉权案件特别是在涉及公众人物名誉权案件的审理中,要兼顾名誉权和言论自由这两种价值,而我国近乎没有宪法适用,怎样从宪法的高度解决这种冲突,司法实践迫切需要宪法学理论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阐释了我国新闻名誉侵权案中对公众人物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人格权进行限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公众人物的概念进行了法律界定,其次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实现公众知情权、体现社会公正、协调舆论监督权和人格权保护四个方面对公众人物人格权进行限制的必要性做了具体分析,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归纳出处理公众人物人格侵权案件所适用的特殊的归责原则、侵权构成要件以及免责事由。  相似文献   

11.
在隐私权保护方面,公众人物的隐私权是否应该独立出来,特别是娱乐明星,其隐私权的限制既包括事业方面,还包括有助于自己出名的那些因素。在社会公众隐私权与名人隐私权发生冲突时应该立法进行界定与保护。  相似文献   

12.
公众人物的判断标准有二:有一定知名度,并且自愿进入公众视野。公共利益非认定公众人物的标准,而是公众人物人格利益的保护界限;公众人物无须类型化,官员与公众人物是并列的两个概念,不存在非自愿的公众人物;我国应当建立限制公众人物名誉权的实质恶意标准。  相似文献   

13.
李延枫 《北方法学》2020,(1):90-101
肇始于美国的公众人物理论对英美法系国家的诽谤法和大陆法系国家的名誉权法制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理论的看法仍莫衷一是。我国司法实务界积极在审判实践中将公众人物理论作为涉公共言论名誉权案件的裁判依据,但司法实践的适用与公众人物理论和真实恶意原则的本意发生了很大偏移。因此,应通过案例指导制度确立名誉权诉讼中的公共利益原则以取代公众人物理论,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结合确定公共利益的具体内涵。在具体适用规则上,应确立具有公共利益属性的公共言论的真实抗辩事由,涉公共利益名誉权纠纷应采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归责原则,同时减轻公民和媒体在涉公共利益名誉权纠纷中的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14.
顾正 《法制与社会》2010,(31):275-275
本文就公众人物的名誉权、隐私权的保护与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行使之间的冲突,从法律视角提出了相关破解方法。  相似文献   

15.
公众人物是社会大众中的特殊群体,其隐私权受到公共利益和群体利益的制约,因此,公众人物需要适当地容忍一些对自己的隐私权造成的损害。但是,即便如此,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仍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6.
谈论公众人物是我们社会民众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之一,由于他们是公众人物会影响着公共利益或者民众的兴趣爱好,因此广大民众就会竭力得知他们的隐私,但是恰恰是在这一过程中民众的知情权和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产生了碰撞和冲突。本文在对公众人物的概念本身进行分析的前提下,借鉴国外相关事件是如何对处理隐私权和知情权冲突的做法,进而阐述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进行限制的必要性,以及民众在行使知情权时所应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倪梦露 《法制与社会》2014,(12):231-232
研究公众人物隐私权,应该以研究的可能性以及必要性出发。文章运用利益分析法以及价值分析法,对限制性保护的必要性做出了论述,出于完善我国对公众人物隐私权限制性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的需要,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公众人物作为社会大众中的一员,无可争议地享有隐私权。但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不同于一般大众的隐私权,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要受到公共利益、公众知情权、权利人同意及公共场所等必要限制。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理念和成功的立法经验,合理解决公众人物隐私权和社会公众知情权的冲突,切实保护公众人物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19.
人身权的法律保护具有相时稳定性的特点,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持续性和跳跃性的特点,人身权保护的现行法律与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相矛盾、相冲突,使得完善我国目前人身权立法的现状及相关法律制度的重构成为摆在学者和相关法务工作者眼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所要研究讨论的死者名誉权问题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文中简要的分析了死者人身权的保护问题,以期对构建我国人身权民法保护体系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因新闻单位舆论监督而引发的侵犯公民、法人的名誉权案件在我国时有发生,这类案件往往又都涉及面广,影响较大,而我国的侵权立法和新闻立法都极不完善,各方认识也不一,给这类案件的处理带来很多问题,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本文试就其中若干问题一抒己见,以期求教同仁。舆论监督,是运用大众传媒帮助公众了解公共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活动,并用舆论的力量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运行的一种社会行为,舆论监督对于保证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民主各国都很重视舆论监督,先后通过了相应的立法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