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俊岩 《党员文摘》2006,(5):10-11
毛泽东待人接物很有人情味,并有自己的一套规矩:“做事以事论.私交以私交论,做事论理、论法,私交论情。”他的这一席话,反映出他在做人与处世中的特点,具体表现为至诚、至信、至义。  相似文献   

2.
道是无情却有情──毛泽东与胡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4年,毛泽东借批判俞平伯所著《红楼梦研究》,发动了“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的斗争。毛泽东是胡适的学生,学生批判老师,似乎不近人情。但如果从政治和党派的角度来考察,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毛泽东曾说过:“吾人唯有主义之争,而无私人之争。主义之争,出于不得不争,所争者主义,非私人也。私人之争,世亦多有,则大概是可以相让的”,所以,毛泽东发动的“批胡”运动,盖源于主义之相差,而非不近人情。事实上,毛泽东一生都没有忘记胡适对他的教导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30年代,毛泽东说,胡适“一时…  相似文献   

3.
<正>毛泽东曾说:"待朋友,做事以事论,私交以私交论,做事论理论法,私交论情。"于法于情他泾渭分明,对朋友很讲义气,胆量宽广。这一点,仅从他对一些著名民主人士非常尊重且广纳其建言的交往故事上,即可略见一斑。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他虽日理万机却仍会抽空邀约知名人士,携手搭肩漫步,共话治国理政诸多事宜,充分体现了他作为领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深谋远虑和虚怀若谷,以及对朋友的真诚相待。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议案时,毛泽东极为重视、认真采纳并立为一项有效政策  相似文献   

4.
“公交以公交论,私交以私交论”是开国领袖毛泽东的为人处世之道。他那种严以自律,不徇私情的做法,令人由衷地景仰和钦佩!建国之初,毛泽东和周恩来商量,成立了国家文史研究馆,照顾安排德高望重、生活困难的名宿,使他们不仅有个领工资的地方,还可以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杨开慧的  相似文献   

5.
本期导读     
《湘潮》2001,(2)
△毛泽东是胡适的学生,文学改良运动的倡导者胡适一度是青年毛泽东心中的楷模。然而,两人因为政治见解不同,人生道路渐行渐远,终至50年代毛泽东发动了一场领域广泛的批判胡适思想的运动。学生批判老师,似乎不近人情。但以毛泽东“吾人唯有主义之争,而无私人之争”宗旨来看,毛泽东与胡适,师生一场,终究《道是无情却有情》。△一本《红星照耀中国》使美国作家、记者埃德加·斯诺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朋友。令他终生难忘的是,进入“红色世界”见到的第一位共产党领袖是周恩来。很有幸,一生中《斯诺四见周恩来》,不仅见证了一个极富个…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又见面了。中俄军演和亚信峰会,让这两位“有着良好的工作关系和亲切的私人交往”的大国领袖进行14个月以来的第七次会晤。习近平和普京的关系有多好?习主席生动幽默的语言成大国私交的增效剂。中国新一届领导人上任以来,越来越乐于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个性,也注重和外国领导人建立私交。  相似文献   

7.
李光荣 《世纪桥》2002,(5):57-59
一代伟人毛泽东平生并无太多特殊嗜好,惟抽烟与喝茶伴随终生,他偶尔也打打牌,但不善饮酒。待人接物,毛泽东有他自己的一套规矩,做事论理、论法,私交又论情、论礼,他尤其注重与一些知名的民主人士交往。毛泽东以礼相待,情真语切,或点烟敬酒,或品茶叙谈,或就事论事,或借题发挥,留下许多耐人寻味的统战佳话。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0,(7):24-24
在干部管理问题上,一直存在“品位主义”与“职位主义”之争。品位主义是以官员的品阶(官阶、等级)为要素进行管理,相应品级享有相应待遇、负有相应权责;而职位主义通常是指根据职位的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等进行职级分类和管理。简言之,品位主义突出以“人”为中心,而职位主义强调以“事”为中心。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从早年到晚年终其一生,他说的话也不是每次都能被别人接受,也曾经历过数次与他人的激烈争论。这些争论对象的涵盖范围很广:有在早年求学时代的同学和挚友,有在革命和建设生涯中患难与共的战友,有党外人士,也有自己的亲人。这些争论可以说都是主义之争,而非私人恩怨之争。  相似文献   

10.
经济学中的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是科学哲学中的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在经济学领域的反映。经济学中的实在论者致力于确认和阐明支配表面经济现象背后的相对持久的深层结构。与主流经济学和当前的多数经济学方法论倾向于忽视本体论和强调认识论不同,经济学中的实在论方案自觉而又明确地集中关注社会经济本体论,力图为主流经济学的替代性方案清扫地基。经济学中的反实在论是范·弗拉森的“建构论的经验主义”激发的产物,它给后基础主义的经济学方法论提供了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非道德主义”和“马克思的道德主义”是在“马克思与正义之争”这场争论中所形成的两个派别。“马克思的非道德主义”者主张马克思是站在非道德的立场上,依据正义的社会决定标准认为资本主义不是非正义的。“马克思的道德主义”者认为马克思是基于一定的道德立场建立其正义理论并批判资本主义为不正义。“正义之争”的实质是争论双方都片面地理解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懂得唯物史观已经将两种立场的对立消解于自身之中,因此两个派别应该在较量中相互吸收。  相似文献   

12.
怎样看待道德“滑坡论”与“爬坡论”之争?葛洪泽前线编辑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传统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社会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腐败的、落后的社会现象也随之出现。如何看待当前的道德善状况?对此,人们的认识很不一致,...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后,英国学派内的规范争论主要围绕着多元主义和社会连带主义的分界而展开,而人权和人道主义干预使得这一分界更为明显。多元主义以国家为中心,以国家主权、不干涉为自己的研究旨趣,强调道德信念实践的多样性和价值的相对性。而社会连带主义则以个人为中心,以人权和人道主义干涉作为理论价值取向,更多的强调利益的一致性和价值的普遍性。自从赫德利·布尔首先提出多元主义和社会连带主义之争以来,英国学派内部围绕多元一连带之间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双方的争论在马丁·怀特的三个传统的范畴内进行,多元主义的“国际社会”观倾向于霍布斯传统,而社会连带主义的“国际社会”观更倾向于康德传统。新生代英国学派成员对传统理论模式进行重新塑造,使其理论内核发生一些新转向。  相似文献   

14.
付伟光 《奋斗》2002,(1):40-41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唯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见: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  相似文献   

15.
思媚 《世纪桥》2013,(9):84-86
胡适发起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掀起了一场持续时间长、范围遍及全国的思想争论运动,并成为了日后中国思想界的一桩历史“公案”。本文通过分析“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社会背景、争论概况,以及胡适个人成长经历及思想背景,进而客观地分析评价胡适关于问题与主义的关系,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其与李大钊的“志同,道不同”的真友情,他的学理思想和思维范式以及问题意识等,力求还原胡适在争论中的思想以及挖掘其中蕴含的学术思想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唐海华 《新视野》2006,(2):69-71
近代西方的入侵引起了中西之争,更引起了古今之争。在思考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过程中,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由于急迫的功利主义需要,在“以思想文化解决问题”的主导下,对传统和现代进行形式主义的比较,导致对传统做简单的整体性肯定或否定,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使得知识分子很容易从保守的立场转向激进反传统主义的立场。今天,在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处理上必须放弃形式主义的二分法,对于传统应当采取批判兼继承的创造性转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刮起了一股“淡化主义”、“告别主义”之风,鼓吹什么“不要问姓社与姓资”、“不要管姓公与姓私”;“只要有钱有利,管它什么主义不主义”;“主义不能当饭吃,公有制也不打粮食”;人类走向进步“文明”,“趋同”已不可逆转。一些书刊公然附合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破产论”,以贬低马克思主义为荣,散布种种谬论;或者借口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而贬抑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或者借口发展而实际照抄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理论观点;在学习、宣传和实践邓小平理论中,也出现了片面性、绝对化、实用主义等倾向,甚至把自己的不正确理解当成邓小平的原意或党的十五大精神。在这样的大是  相似文献   

18.
毛剑 《理论学刊》2006,(3):110-111
无论就思想渊源还是就研究派别而言,新马克思主义都是当前文化研究中举足轻重的一维,其中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促成了文化研究中的“葛兰西转向”。这种转向结束了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的范式之争,为文化研究开始建构一种摆脱还原主义和本质主义的新的理论方法和模式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正总的说来,新自由主义的主要内容就是所谓“三个三”,即“以‘三论’——人性自私论、私有制永恒论和市场万能论为理论基石;以‘三反’——反社会主义、反公有制、反国家干预为政治取向;以‘三化’——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为政策主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逐渐走出“书斋”,经过所谓的“理论联系实际”,  相似文献   

20.
卢毅 《党史文汇》2012,(3):4-10
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中国人民有了新的觉醒,特别是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不断探求改造中国社会的新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各种新思潮纷纷涌现、竞相斗胜.但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的阵营也逐渐发生分化,出现了以什么主义改造中国社会的激烈论争.其中,胡适挑起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