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造型奇特的隶书在书画界说到历史上的怪人,人们无不说起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郑氏的人怪、字怪、诗怪、画怪出名,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茶余饭后的好故事。使人在这些怪故事中,既了解一个不畏权势的铁骨铮铮的清官,更在他的怪书画中得到一种艺术享受。今天,在古城邯郸,在燕赵大地书画界,也有一个怪人,他就是知名书画家李太平。李太平不但人怪,字更怪,画和诗也很怪。人怪得有时还不尽人情,字怪得有些不让人理解。画,寻找自己的语言,以画狗为主。通过狗的喜怒哀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欲将心事寄笔端,神犬替我说够"。诗也很怪,书画之…  相似文献   

2.
正康熙九年进士、翰林侍讲孟亮揆谒于谦墓,曾作诗:"曾从青史吊孤忠,今见荒丘岳墓东。冤血九原应化碧,阴磷千载自沉红。有君已定还銮策,不杀难邀复辟功。意欲岂殊三字狱,英雄遗恨总相同。"是众多咏于谦诗中出类拔萃者。于谦在历史上是仅次于岳飞的民族英雄。上了年纪的老人小时候都读过他的少年之作《石灰吟》:"千捶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曾感动过很多  相似文献   

3.
绿兮衣兮     
"绿兮衣兮, 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读到《诗经?国风》中的这首《绿衣》时,心想:绿是冷色,黄是暖色,诗中人的思念一定已如冰炭置肠,而他所思念的人也一定很美.因为,喜欢穿绿衣的女子都是佳人.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日本的《养老律令》和《地名标记二字好字化令》以及中国儒道两教中的"大和"与"和"的概念等的考证和分析,探讨日本国号"大和"的意义所在,认为"大和"乃由"大"加"和"二字组成,其"大"字和日本在此之前的国号"大倭"、"大养德"、"大倭"(第二度)中的"大"字一样,在政治取向上都有追求"大一统"的意味;另一个字"和",则是为配合律令制的确立及推行而使用的,故其全部的语意很可能是为实现"大一统",让以礼制为核心的律令制度能够在"和"思想的保驾护航之下顺利发展,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正以前读宋诗,很偏爱杨万里(诚斋)老先生,认定他的诗现实性强,耐品味,而且有平民意识。这不光是我的看法,钱钟书在《谈艺录》里也称赞道:“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简直算得上高度评价了!近来无事翻闲书,从《宋稗类钞》上偶然读到两则杨万里的逸事,才知道他不但诗好,  相似文献   

6.
打油诗话     
相传唐代有一位叫张打油的人,爱以俚语俗话人诗,作品自由活泼、诙谐有趣_他的名作《咏雪》是这么写的: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咏雪而通篇无一雪字,却甚为生动。以后,人们把这类诗称为"打油诗"。《一XS天,一位大官人祭祖,刚入大殿,就见壁上写有一首诗: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睛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大官人见此发怒,传话一定要捉拿写诗者。有位师爷说:"写这类诗的不会是别人,一定是张打油写的。"便派人抓张打油来.张打油见了官,不紧不慢地辩解道:"大人,…  相似文献   

7.
清明上河图     
正每逢清明,就会想到杜牧在安徽池州写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据说,此诗一出,全国范围内至少有七八个名叫杏花村的地方,声称杜牧所写的,即是他们的村子。其实,这首诗是否为杜牧所写,尚存疑问,不过,大家都来认领这首诗,除了商业和旅游的考虑外,也是因为这首平白如话的诗,实在是好,好在内涵隽永,好在韵味悠长,好在末句的"牧童遥指",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正因为是好  相似文献   

8.
很多诗人浏人写过扬州,我独独喜欢黄慎写的一首诗:"人生只爱扬州住,夹岸垂杨春气薰.自摘园花闲打扮,池边绿映水红裙."这首诗不特别,可它自有种活泼在里头.满园花簇一簇,青春好女子,摘下一朵,斜插于鬓发问.水边闲坐,柳绿裙红,醉了春风的.  相似文献   

9.
桃花潭水     
正"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这首《赠汪伦》诗,因为编进了小学语文课本,在中国大地上,几乎无人不知。但是,要问一下,诗中的这位主人公,他的来龙去脉,他的履历行状,就没人说得上来了。只有一个解释,汪伦是一个普通人。据《李白集校注》,李白在安徽泾县作客期间,还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据称也作《题泾川汪伦别业二章》。即使这首诗,也找不到有关汪伦的细节介绍。看来他不是官,若为官一方,县  相似文献   

10.
“一”字趣     
“一”是个数字概念。其实把“一”字恰当地用到诗文中 ,会产生美的艺术效果。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 ,看见江上有一渔船 ,令陪同的大学士纪晓岚以“一”字赋诗。博学多才的纪晓岚 ,脱口吟咏 :“一帆一浆一渔舟 ,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顿笑 ,一江明月一江秋。”一连串十个“一”字 ,画出了一幅渔舟唱晚图。清代女诗人何佩玉写过一首“一”字诗 ,诗道 :“一花一柳一鱼矶 ,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中一寺 ,一林黄叶一僧归。”一连串十个“一”字 ,描出了一幅山林晚景画。清代张伯行 ,是康熙皇帝称其“操守为天下第一”的清官 ,写了一篇《…  相似文献   

11.
传说清朝乾隆皇帝游江南时,有一天在江边赏景,见江面有一艘渔船乘风飞掉而来,兴之所至,即命随行大臣纪晓岚用十个一字,写一首七言绝诗。纪晓岚素有捷才,只见他沉思了一会儿,即口占一诗道: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艄公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细品此诗,十个一字用得多么得体,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江鼓掉图。还有一首无名氏的诗亦十分得体,从前成为小学生字课常用例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首五言绝句,才二十个字,数字从一写到十,占了一半,却丝毫不觉得枯燥。中国是…  相似文献   

12.
醉书与醉画     
正"酒为翰墨胆,力可夺三军"。这是清代唐晏《饮酒》诗中的两句,巧妙地点出了酒与书画间的微妙关系。纵观古今著名书画者,大多喜爱杯中物。而酒在某些人的艺术生涯中确实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有些人甚至到了无酒不能书,无酒不能画的程度。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字伯髙)就是典型的善书而又嗜酒者。他的草书逸势奇状,连绵回绕,有"草圣"之誉,与李白诗歌,裴旻舞剑并誉为当时"三绝"。张旭作书离不开酒,常常醉后狂叫奔走而书,而且落笔如神,被人称作"张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不少古人在越南享有盛名 ,白居易便是其中之一 ,越南的普通民众有相当多的人能背诵他的诗篇 ,而那首有名的《琵琶行》更是备受重视 ,它影响了越南文坛的许多著名诗人 ,他们竟相模仿《琵琶行》写诗 ,至于在诗中引用其中的词汇或几句诗更是极为常见的事。越南古代即有不少诗人翻译《琵琶行》 ,其中以诗人潘辉咏的译著最为有名 ,几百年来被视为越南文学翻译杰作 ,他也因此跻身越南诗坛名家之列。他用越南特有的双七六八体诗歌形式翻译 ,双七六八体诗歌的形式为前两句为七字 ,接着一句为六字 ,再接一句为八字 ,如此循环往复。其译本与白居…  相似文献   

14.
如果苏东坡没有贬谪到惠州,惠州人或外地人来此地还能感受到什么呢?满目欲滴的绿?淅淅沥沥的雨?感受正朔的中原音韵?令人朵颐的岭南美食?总会令人感觉缺了些什么吧?清人有一句咏西湖的诗:"家山也要伟人扶",才是中的之笔。没有苏东坡在惠州的遗泽,则没有今日惠州的人文之厚重。当年的大宋朝廷对苏东坡是何其寡恩刻薄,而上天对惠州又是何其眷宠和恩赐。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  相似文献   

15.
正陶渊明纪念馆建馆,主事者为活动征集墨迹,我写了"归真"二字。这两个字放在一块做一个词用,见于《正法眼藏》。禅宗的所谓"正法眼藏"是指全体佛法(正法)而言的。但我用这个词,根据的是《国策·齐策》里的"归真返朴"的意思,也就是去其外饰,还其本真。很多年前,我有幸在陶渊明故里参与过文物的挖掘、搜集、整理工作,由此开始了对这位1500多年前的同乡大诗人的神往。因为不学无术,我对陶渊明的  相似文献   

16.
茶雅     
正中国人饮茶,与中华传统文化同具悠久历史。相传在5000年前的神农氏时代,"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是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中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江南地区广为流传。《尔雅》以及《诗经》《礼记》诸多古籍对茶多有记载,但古代指"茶"的字有樌、茗、苦荼、过罗、物罗、酪奴等名称。据清代学者顾炎武考证,"茶"字是在唐朝中期以下才出现的。原为"荼"字,后  相似文献   

17.
正陈永生与我同龄,虽然与他相识已20余年,但依旧如初识,因为他人有趣,总是年轻而机敏。陈永生多才多艺,可以书,可以画,可以诗,还可以埙(唱与演奏),而且每样都有品相,颇不俗。他特别看重自己的诗,每有所得,都收入箧中,视如玉珠。赏玩与摩挲,像拿着别人的宝物,不肯撒手。他拿来一巨册诗稿,欲结集出版,命我作序,且底气十足,不容拒绝。赏味他的诗,我心中大动,感到他天生就是一个诗人。《论语·阳货》中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相似文献   

18.
丰绍棠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说,齐白石当年自称:诗第一,字第二,印第三,画第四。此说影响殊远,几成定论。陈子展对此说却不以为然,也不顾及白石老人的面子,直言相陈:齐先生的画比他的字、诗、印的水平都要高,是占第一位的,他之所以把画排在最后,是有意以画来提高其诗、其字、其印。陈子展先生此言一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白石老人怒不可遏,指责陈子展瞧不起他。不过,待风波过后,纯真如孩童的白石老人精选了上等田黄刻印赠送给陈子  相似文献   

19.
正记得少时见过一幅流传的杨椒山诗帖,诗句自然已经不复记忆了。但那淋漓飘逸毫无馆阁气的书体,却给予我很深的印象。那时听长辈讲,杨椒山是明朝的大忠臣,后来读了《明史》,才知道他是封建时代一位极有气节的忠臣义士。杨椒山是河北容城人,名继盛,字忠芳。椒山是他的号,因他忠贞刚烈不畏强权,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椒山先生"。他32岁考中进士,初选入南京吏部,三年后又调升北京兵部车  相似文献   

20.
我的名字是爷爷给起下的。爷爷似乎有先见之明,还在大哥刚出生时,他就为我们兄弟5人在"庆"字辈的后边分别注下了"安、泰、平、均、和"5个字。当先我问世的哥哥们抢占了前边的4个字之后,这最后的一个"和"字,就不容置否地摁在了我的头上。爷爷起的名字果然灵验,当母亲生下我两年后,据说她又怀了孕,结果,那个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