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儿让我到朝阳区去给她取《往来港澳通行证》,怕我弄不清楚取证方位,嘴里连续蹦出了几个词:"麦子店"、"女人街"、"莱太花卉市场"、"霄云路霄云里南街"……女儿蹦出的这几个词充分撩拨起了我久蕴不散的情怀,调动了我前往效力的积极性——只因那里是我在  相似文献   

2.
啊 朋友     
在中国洋洋洒洒的当代期刊中,用“老牌劲旅”一词来形容《新青年》杂志怕不为过,当年读着《新青年》长大的年轻人,现在也该是“人到中年”了。而《新青年》光彩依旧,魅力不减当年,且有与时俱进之感。这让我不能不想起一个外国著名作家说过的话:“帝王的权力只有百年,而文字的力量却是永恒的。”用这句话来形容一个优秀刊物的生命力,也是恰如其分。但我和《新青年》的相识却是在它为刊物重新定位之后,“朋友”二字打动了我,以抒写人间真情为己任的办刊宗旨也打动了我。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转型期,有一些字眼是提起来就让人感动的…  相似文献   

3.
五毛二     
我写第一篇小说时是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那时候收音机里天天都在播放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听众如云。于是我模仿“说岳”的路子写了一篇800字的小说,大意是:金国攻打某城,大将某某浴血奋战,最后全军覆没。写作的过程中我曾经试图让自己感动,但无论如何总感觉不如《岳飞传》,达不到曲折动人,催人泪下的效果。后来就匆匆结尾了。不过让我颇得意的是自己在小说里用了“沙场”这个词,并在末了写了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相似文献   

4.
我是如此感佩那些梦中才可见到的诗人,我是如此迷恋着那些在我生命里让我刻骨铭心的诗句。尤其喜欢古人写的悼亡词,情真意切,"人生有情泪沾臆"我读得直落泪。我欣赏的有苏东坡的《江城子》,还有纳兰的《浣溪沙》和《蝶恋花》。古往今来的人世间,我最喜欢的古人就是苏东坡了,他的才气、他的豁达、他的随遇而安、他的以苦为乐都让我动容。他的《江城子》更是已经刻在了心里。他和王弗应该  相似文献   

5.
正阳光清澈,无风。我们在小区门外等候片刻,远远的,石顺义老师朝我们招手。走进客厅,墙上有两幅字,左侧上书:"凌霄羽毛原无力,落地金石自有声。"一侧的书房,书架占满了一面墙。石老师说:"书,大部分是我儿子石一枫的。"石一枫,青年小说家,《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中篇小说《世间已无陈金芳》2018年刚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落座后我说:"您传我微信的视频,都看了,《说句心里话》《父老乡亲》《白发亲娘》《一二三四歌》《想家的时候》《家和万事兴》《报答》《我的士兵兄弟》,还有《军人本色》。"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购得《敬宜日记》一书,读罢其中《访旧须趁人未老》一文,颇有感触。我所尊敬并熟识的范敬宜老师(原《人民日报》总编辑,已于2010年去世),在这篇作于1999年8月的文章是这样开头的:"十多年前,有位长我十岁的朋友给我来信,感慨地写道:‘杜甫有诗:访  相似文献   

7.
旧忆话开会     
正前后和《群言》打交道30年,瞧着它呱呱坠地,见证它出落成人,如今它正当而立,我却老了。一本刊物能走过30年,并于风云变幻中保持自己的品格,用"不易"二字概括怕是过于简单。想当年痴迷写些豆腐块儿文章,考入民盟中央就是想搞文字工作。也是天遂人愿,进了机关便被领导派去筹办《群言》。我当然高兴,却也诚惶诚恐。到了杂志那间十平方米办公室才知道,  相似文献   

8.
正1981年2月13日,我在北京晚报发表了一分钟小说《笑容满面》,让我没想到的是这篇千把字的小说发表以后的几年里,先后被改编成话剧、淮剧、电视剧、电影在电台、屏幕上播映;被收入《微型小说选》作品集;在首次举行的"一分钟小说专题朗诵会"上进行了朗诵;被《人民中国》日文版以"一分钟小说特集"专门向日本读者进行了介绍;还被中国青年报以《文抄公七例》对剽窃这篇小说的人进行了公开揭露……  相似文献   

9.
以前看《聊斋志异》,那里面有很多关于狐仙鬼怪的故事,很吓人,小时候,经常不听话,母亲就用那里的狐仙鬼怪吓我,结果是越吓我越好奇,追问她为什么,母亲不识字,当然解释不了我的许多个为什么.后来.长大,读书.知道了《聊斋志异》是怎么回事.再后来,掀起聊斋热,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里面的故事改编的电视剧铺天盖地,也令很多人记忆犹新.多年以前,在大陆轰动一时的《画皮》就是其中之一,其他的电视剧像如《聊斋系列》,大S版的《倩女幽魂》、《花姑子》、《聊斋2》、《龙飞相公》、《粉蝶》、《连琐》、《人鬼情缘》.后来,挑选了《聊斋》里面四位遭遇特殊的年轻女子串成一个系列剧,她们包括《宦娘》、《连城》、《侠女》、《辛十四娘》.创造这么多好看“故事”的文学大师就是蒲松龄,一直想去大师的故乡,走一走,看一看,这是我多年的心愿.很想知道,三百多前年,我们的偶像大师是如何生活的.终于,在今年四月,我去了淄博.先介绍一下大师的生平——蒲松龄,生于1640年,逝于75岁,即1715年,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博人.蒲松龄一生屡试不第,贫困潦倒,后人用8个字便概括了他的一生:读书、教书、著书、科考.  相似文献   

10.
豁然开朗     
正再读伯翱先生的钓鱼散文,陶渊明的不朽名篇《桃花源记》里的一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突然窜上我的心头,一时分辨不出这是我的省悟,还是伯翱文章如醇酒的韵味带来的感受。总之,这些我已经读过的没有一点矫情和夸张的质朴的文章,给了我一种新的感觉。就好像那进入桃花源的武陵渔人一样,"豁然开朗"。此"豁然开朗"的感觉,究竟都包含了些什么?细细想来,得到如下几条:第一,我第一次读这些文章的"发现的欣喜",是  相似文献   

11.
正一有人读了我的作品《黑色马六甲》《死亡之窟》《中国缉毒秘密战》,说我和世界三大公敌干上了。没错,这是我多年创作的一段历程。由于我的作家身份,在完成对国际海盗的研究和跟踪之后,写作海盗与恐怖分子题材作品的早期,20多年前,我悄悄进入云南、广西等边防,参与了武警的缉毒行动。那个时期创作的长篇小说《女刑警》,侧重反映打击女性贩毒吸毒,不能完全反映中国缉毒的全貌。近五年,制毒贩毒  相似文献   

12.
茶雅     
正中国人饮茶,与中华传统文化同具悠久历史。相传在5000年前的神农氏时代,"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是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中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江南地区广为流传。《尔雅》以及《诗经》《礼记》诸多古籍对茶多有记载,但古代指"茶"的字有樌、茗、苦荼、过罗、物罗、酪奴等名称。据清代学者顾炎武考证,"茶"字是在唐朝中期以下才出现的。原为"荼"字,后  相似文献   

13.
"倭"是古代汉人对广义的日本人或政治势力的总称,但就其音、义的认识在中日两国之间长期存在争议,近世一些日本人认为"倭"字含有贬义。本文以中日两国古代文献和史籍对"倭"字的记述和使用情况为例,从"倭"的古代读音和字义以及亚洲其他民族的自称词等方面,对"倭"字进行再分析,认为"倭"字是音注字,没有特别的含义,也是当时和后来的日本人在接受这个音注字后普遍乐意使用的一个自称词,类似于今人所说的国号。对"倭"字义的曲解和排斥,乃是江户时代日本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之后一部分人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正一些媒体又有了喧嚣"大师"的热点,是因为梅葆玖先生的逝世。因为当年借调过《中国艺术报》,参予创刊,所以得到每期赠刊的优遇。年年如此,我每期必读。读2016年4月27日该报头版发了四千字的记者报道,位置靠底。主标题《文艺界深切缅怀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读罢全文,无一字说他是大师。当然,如  相似文献   

15.
迷上了Billy     
我迷上了Billy,迷上瘾.虽然我对Billy一无所知,不知道他(她)是黑发还是金发?是纤细还是高壮?是内向还是开朗?是男孩还是女孩?…… 是席琳·迪翁将Billy送到我的生活中的,通过她1996年发行的专辑《For You》.这是张法语专辑,整张专辑十四首歌听下来,就能听懂这首《Billy》中的"Billy"这个词,它是一个名字(一定是!),代表一个面目不清、身份不明的人,隔着一片纱、一层雾、一阵烟,隔着陌生的语言之林,望向我.  相似文献   

16.
正一吴光华是我的朋友。1987年《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选载著名作家浩然的长篇小说《苍生》时,老吴应我的请求,为我们节选了他责编的《苍生》的部分章节,并为我们分好了每天刊载的段落。他有大作出版,也签上字赠给我。北京出版社出版的70多部长篇小说,责任编辑都是吴光华。原北京作协主席浩然这样评价吴光华:"我的《苍生》能获得一定的成功,跟责任编辑吴光华同志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跟他相当  相似文献   

17.
浩然离开我们多年了。这位写出过《艳阳天》、《金光大道》、《苍生》等80多部书的著名作家,与我有三十几年的交情。他是我的良师、益友和亲爱的兄长,我对他的忆念真是太深了!浩然尽管是很有名的作家,字写得很好看,但因为他文化底子薄,没很好地练过写毛笔字,所以很少给人写大字。许多人包括报刊向他求字,他一般都是婉言谢绝,有一次是例外。那是1982年3月,他过50岁生日。  相似文献   

18.
正最近友人给我看了一件挂轴,是鲁迅手书四句佛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佛经,立地杀人"。此偈似曾见过。原来,1996年,北京鲁迅博物馆编辑出版的《鲁迅研究月刊》登载了李思乐的《由鲁迅的一张明信片想到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文,介绍的是日本中国文学研究者饭田吉郎在《从地球的一点开始》上发表的相关文章。据饭田吉郎介绍,十六字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佛教,立地杀人"写在一张明信片上,寄信人是"鲁迅",收信人是"上海市徐家汇清水安三先生",因为邮戳盖得太乱,不能确定写作时间。另外,在明信片的正面还有手书"应需回信"四字。  相似文献   

19.
正黄河两岸,中华文明的摇篮,产生了许许多多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活跃于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就是其中的一位。10月上旬,笔者沿着黄河故道,走进被誉为庄子故里的河南民权县青莲寺村,感受到穿越2000多年的庄子文化。庄子,名周,字子休。生于公园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那"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相似文献   

20.
悠然见南山     
正南山,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极有诗意的符号,也许《诗经》中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小雅·斯干)是中国诗史中最早的诗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名句,也是诗人气质的凝缩。采风一行去深圳南山区,为何取名"南山"?陶渊明诗里的"南山",一般注家认为是他居之于北,遥望庐山,故曰"南山"。沈从文先生生前有文章考证,以考古南朝汉墓砖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