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11”事件后,亚太地区的范围迅速扩大到南亚、中亚、甚至西亚。从国际关系角度分析,亚太地区处于世界各类矛盾的焦点和战略重心部位,其中中美矛盾是各大国矛盾中最为突出的矛盾;美国的战略重点正在向亚太方向转移,由“欧洲第一、亚洲第二”向“亚洲第一、欧洲第二”过渡;亚太地区已构成世界安全最危险地带,其南部是该地区矛盾与冲突集中地带,亚太地区也是军备增长和核武装发展最快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高程 《当代世界》2023,(11):40-47
美国试图在亚太地区制造打压和孤立中国的集团政治生态,但当前中美关系并非“冷战模式”,不会升级为经济隔绝情况下两个平行的军事联盟体系和意识形态阵营的直接对抗。亚太地区秩序走向更多取决于中国与亚太周边国家的互动,如果未来中国在亚太周边产业链重构过程中扮演更积极的终端市场角色,并成为地区治理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为地区稳定与繁荣贡献更大力量,那么中国倡导的地区协同发展模式将会超越美国制造的集团政治生态,成为亚太地区秩序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3.
胡志勇 《国际展望》2012,(4):69-82,139,140
本文全面分析了奥巴马政府上台执政以来所推行的亚太政策,并重点考察了美国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地区新的军事战略部署,指出"重返亚太"只不过是奥巴马政府强化对该地区事务领导力与影响力的借口,亚太地区一直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全球战略关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该地区。奥巴马新军事战略实际上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延续,但对中国产生了极为不利的战略影响。  相似文献   

4.
方晓志 《当代世界》2013,(11):61-64
作为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南锚",澳大利亚对美国全球战略部署,尤其是亚太地区的前沿军事部署具有特殊的作用。随着亚太地区战略地位的提高,美国正在将战略重心向东转移,希望通过强化与澳大利亚的同盟关系,保持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而澳大利亚为提高其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希望借助美国的影响力,加强与美国在亚太事务中的合作。美澳扩大军事合作已经成为影响亚太安全格局变化的一个新的变量。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4月23日,奥巴马开启了姗姗来迟的亚洲之行,2013年10月他曾因国内预算危机和政府关门而临时取消访问亚太地区。2013年,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被认为陷入"失速"困境,今年的乌克兰危机以及俄罗斯出其不意地快速收纳克里米亚地区,让奥巴马政府大失颜面,也再度引发国际舆论有关美国"重返欧洲"而非"重返亚太"的论调。从美国当前外交处境来看,奥巴马政府可谓"焦头烂额"。围绕乌克兰"向东"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以来,联盟与分化联盟的思维始终贯穿于美国历任政府的国家安全政策之中。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之后,其外交安全战略虽尚未定型,但在国际安全层面仍然延续了联盟思维。本文认为,楔子战略是美国目前亚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目标是在亚太地区实现联盟预阻,即致力于预先阻止亚太地区形成任何反对美国的潜在安全联盟或联合。楔子战略的具体运行机制主要依靠"选择性调适"型楔子战略的"认可"及"补偿"两种手段,对目标行为体施加分化压力,在利诱一方的同时施压另一方,并利用美国在特定国际政治议题上的立场,撬开并扩大目标行为体与相关国家之间的罅隙,从而获取战略利益。尽管中国奉行"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但美国基于威胁制衡理论及联盟预阻思维,仍然寻求在中国与其他亚太国家之间打入楔子,以谋求其自身在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利益。对此,中国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并有效应对。  相似文献   

7.
袁征 《当代世界》2014,(5):22-26
<正>在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外关系时,人们会发现美国时不时会推出新的外交战略。奥巴马政府也不例外,推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鉴于美国超级大国的国际地位,其对外战略调整往往会引发全球和地区内一系列联动效应,因而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二战后美国对外战略:调整与变化对外战略是指主权国家在对外关系中较长时期内带有全局性的谋划。所有具体的外交政策举措则是围绕对  相似文献   

8.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背景下中国的安全环境及战略应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生 《当代世界》2010,(10):4-8
冷战结束后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日渐突显 冷战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重心是在欧洲。1989年美苏冷战结束,国际战略格局、美国的国际地位以及全球和亚太地区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大国都加紧调整自己的对外战略。伴随着欧洲苏联集团的崩溃,美国的全球战略重点逐渐由重视欧洲大陆而变为东移亚太地区。  相似文献   

9.
小布什政府上台后,为实现谋求世界霸权的战略目的,公开提出要把美国的战略重点从欧洲转移到亚太地区,并为此作了大规模的舆论造势和一系列相应的战略部署.由于美国是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在亚太地区拥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它的这一战略态势将不可避免地对亚太地区的战略格局产生重大的、意义深远的影响,值得人们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针对亚太地区形势发生的重要变化,美国从全球战略出发,开始对其亚太安全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乔治·W·布什总统入主白宫后,使这种调整更多带有布什政府的特色。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调整将对亚太地区战略形势和我国安全环境产生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并努力实现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和平统一符合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利益,也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繁荣。但是,美国的对台政策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两岸关系的进程。本文将探讨美国学术界关于美国的台湾政策的观点。在这里,“学术界”这个概念涵盖任何从事和中美关系相关的学术研究的美国学者、研究人员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美国在特朗普执政时期提出的印太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承接日本安倍内阁的构想,在价值观上强调"自由""开放"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标准,含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在积极实施对华战略竞争的宏观背景下,特朗普政府推动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以维护美国在印太地区的主导地位.拜登上台后,美国政府进一步强化印太战略的意识形态色彩,以便拉拢盟友和伙伴国共同遏制中国.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的深层动因是制造中国与印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对立,维护美国的霸主地位;掩盖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导地位.当然,美国要在印太地区持续展开价值观攻势,推动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中国既需要增强战略定力,加强与美战略沟通与相互理解,避免两国认知差距不断拉大,意识形态鸿沟越来越深,也需要推进"一带一路"和"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消解美国推动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的政治经济基础和地缘政治结构,以中韩、中国—东盟关系为抓手,拓展外交空间.  相似文献   

13.
美国在特朗普执政时期提出的印太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承接日本安倍内阁的构想,在价值观上强调"自由""开放"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标准,含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在积极实施对华战略竞争的宏观背景下,特朗普政府推动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以维护美国在印太地区的主导地位.拜登上台后,美国政府进一步强化印太战略的意识形态色彩,以便拉拢盟友和伙伴国共同遏制中国.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的深层动因是制造中国与印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对立,维护美国的霸主地位;掩盖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导地位.当然,美国要在印太地区持续展开价值观攻势,推动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中国既需要增强战略定力,加强与美战略沟通与相互理解,避免两国认知差距不断拉大,意识形态鸿沟越来越深,也需要推进"一带一路"和"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消解美国推动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的政治经济基础和地缘政治结构,以中韩、中国—东盟关系为抓手,拓展外交空间.  相似文献   

14.
亚太地区的安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相关国家也都在思考和调整各自的安全战略。国家安全利益的实现需要我们更好地把握周边安全形势变化的走向,充分地了解影响主要国家安全战略变化与调整的观念因素。战略文化塑造了战略偏好,从而决定了国家之间不同的战略行为,它在物质性解释和观念性解释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我们理解亚太地区国家的安全政策选择注入了一个新颖而有价值的视角。文章对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等亚太地区主要国家的战略文化及其特征进行了考察和概括,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究影响这些国家安全政策形成或变化的深层次的社会与文化根源,并在纷杂的环境中对这些国家安全战略的走势做出一定程度的判断及预测。  相似文献   

15.
刘鸣 《国际展望》2010,(4):22-24
<正>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美国政府官员和相关的智库学者陆续发表一系列讲话和研究报告,反映了美国政府的亚太战略变化。一、美国亚太战略调整美国调整了对亚太地区的战略,主张主动适应亚洲的变化并着力从多边机制上塑造亚洲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周琪 《当代世界》2018,(5):21-24
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是"以对美国人更自由更公平的方式扩大贸易"。它申明世贸组织对美国不具有直接约束力;要求其他国家向美国商品和服务开放市场;坚决保护美国的知识产权;重新谈判自由贸易协定。它以"国家安全"为由,连续发起贸易"337""232"和"301"调查,对相关国家实行单方面制裁,威胁同中国打贸易战。特朗普政府在中美贸易问题上采取的强硬措施并不是一项孤立的政策,而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变化的一个侧面,即把中国确定为美国最大的"战略竞争者",为此要竭尽所能阻止中国高科技快速发展可能带来的美国在与中国竞争时的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提升,国际格局与亚太地区秩序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美国不断推行"印太战略"的背景下,受中美竞争加剧影响,曾经奉行"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众多中小国家或将面临选边站队。对于中美而言,像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这样的地区大国或中等国家将成为双方争夺的关键,其中只有印度尚不是美国的正式盟友。而印度根据自身利益,在"印太战略"中更注重印度洋与东南亚地区,更强调战略自主和大国平衡。对中国而言,妥善处理中印关系将成为缓和"印太战略"压力的关键。虽然中印双边分歧在短期内难以完全解决,但在两国领导人的努力推动下,中印关系将在相互调适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杨晓萍 《当代世界》2013,(12):48-51
在亚洲,印度作为新兴大国和印太大国的作用被美国重新发现和定义,印度战略地缘平衡手特性也随着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的展开得到强化。就印度而言,一方面,外交中"战略自主"的传统使其对美国的要求显得有所节制和保留;另一方面,现实中印度的"东向"政策与中国向西发展在战略空间上形成重叠,这使印度对中国在南亚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的存在有所担心和疑虑,印度国内部分战略认识也强调不能忽视中印关系中的竞争性。  相似文献   

19.
王钱柱 《国际展望》2013,(2):101-117
澳大利亚是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国家之一,一度因其议题倡导能力而位居中等强国前列。随着中国快速崛起而来的中美权势转移、亚太地区主义进程的迟滞以及以中印为代表的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澳大利亚的国际战略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面临这一严峻挑战,澳大利亚近年来逐渐将视野转向印度洋地区,将该地区当作其摆脱战略空间压缩和应对国际体系转型的新的战略增长点。这一新的战略思维既立足于澳大利亚在印度洋地区的既有利益,也缘起于印度洋地区日益重要的战略地位。展望未来,澳大利亚的印度洋战略将围绕三个方面展开:通过强化与印度洋地区主要国家的双边关系,开拓新的战略空间;促进印度洋地区一体化进程,恢复澳大利亚的议题倡导能力和中等强国地位;强化澳大利亚在西海岸地区的海上力量,凸显其战略存在。澳大利亚探寻体系转型中的战略增长点的努力,既为中澳关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也为中国应对国际体系转型的努力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从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开始,台湾即被正式纳入美国的全球战略,成为其手中的一颗棋子。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对台政策虽有所调整,但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一个战略据点,台湾仍是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牌,其棋子价值一直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中美关系的波动而变化。美国的台海政策服从于其总体战略目标和对华政策,尽管不同阶段表现有所不同,但目标始终指向争取美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