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铮 《政法学刊》2006,23(4):46-47
欧洲是国际法的发源地,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学说最早于英国出现。国际习惯法与国际条约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考察欧洲国家适用国际习惯法与国际条约的法律规定与实践,国际法在欧洲国家有不同的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2.
董箫 《中国律师》2008,(2):75-77
国家责任指国家对其国际不法行为或损害行为所应承担的国际法律责任。凡违反国际法所赋予该当事国义务的行为都是国际不法行为,违法国必须为此承担法律上的后果,即法律责任。国家责任是现代国际法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法律制度,它是保证各国及其他国际法主体遵守国际法规范的必要法律手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否定国家责任将毁灭国际法,因为否定就实施不法行为所应负的责任,也就取消了各国按照国际法行事的义务。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3.
刘显娅 《行政与法》2006,(11):103-107
国际法学作为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产物于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由于国际法学和中国近代国情的特殊性,国际法学在中国近代的成长缓慢而艰难;随着民族运动的高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法主体,国际法学在中国的成长迈出了新的步伐,逐渐有了自己的国际法学体系,并对国际法学的理论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正> 最近,有一篇文章明确地提出了这样一种主张,说"从事这一方面(指国际法)工作的人们喜欢说,纯粹的国际法律师,如果说曾经存在过的话,现在一定不再存在了……"这样,这一主张便向那些自以为曾雇聘过国际法律师的委托人们提出了挑战。不仅如此,它还  相似文献   

5.
论国际法在国际秩序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乃根 《北方法学》2010,4(3):109-116
自17世纪初现代国际法产生以来,国际法在威斯特伐利亚模式的国际秩序发展变化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国际法在国际秩序中的作用可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一,从国际法理论的变化角度分析国际法在规范国际秩序中的作用;其二,从国际组织的国际法编纂或制定角度分析国际条约法在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和变化中的作用;其三,结合当代国际秩序中的战争与和平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分析国际法与国际政治经济的互动作用。由此,可从国际法角度探求面向未来国际秩序变化的中国立场。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国际法学7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初步形成、萎缩萧条、恢复发展和积极有为四个阶段。70年来新中国国际法学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承认与继承、和平解决争端、"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对现代国际法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新中国国际法学存在对中国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总结有待加强、对国际立法和国际司法活动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中国对外政策或外交实践提供前瞻性支撑的理论尚显不足、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国际法论著尚不多见等问题。在中国国际法学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国际法的解释和适用问题将更加受重视,国际法的理论创新将进一步加强,增强国际法发展的中国话语权将成为中国国际法学者日益重要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前苏联著名国际法学家童金教授生前最后一篇文章。它在苏俄国际法学上将产生重要影响。 前苏联的国际法学曾独树一帜,其理论体系形成了所谓的苏联学派。该学派特别强调条约的作用,认为条约是国际法的主要或者说基本的渊源,但对国际习惯则评价不高。在1949年国际法委员会第32届会议上,苏联委员甚至斥责习惯法是落后的,是白人和少数大国统治时代的产物。这种褒条约贬习惯的态度,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一方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设立了国际法委员会,国际法进入了以条约的形式编纂的时代。另一方面,新国家或新政府,基于捍卫自己的国家主权的考虑,不愿受带有西方烙印的国际法遗产的约束,条约则由于是国家明示同意的产物,自然受到欢迎。 然而,这一学说在法理上存在着问题。国际法一词的含义,指调整国家之间的法律。也就是说,它对国际社会的全体成员都有约束的效力。而条约,按照“条约不及第三国”这一公认的原则,是不能约束非当事国的。如果说条约是国际法的渊源或主要渊源,那就等于说来自条约的原则、规则具有国际法的普遍效力。这讲不通。从这一点考虑,不少西方学者坚持习惯是国际法的基本渊源甚至唯一渊源。英国的 郑斌教授就认为,只有习惯才是国际法的唯一渊源,条约仅仅是国际义务而非国际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际法学会第二次年会于八六年十一月廿四日起至廿九日在上海举行。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顾问汪道涵主持了开幕式。著名国际法学家、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王铁崖、韩德培分别作了有关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方面的专题报告。参加讨论会的有我国外交、对外经济易贸、政法等部门和各地国际法教学、研究机构的代表共一百  相似文献   

9.
1.国际法的定义是什么?国际法是否有阶级性? 国际法是主要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体。这里说“主要”,是因为在国家之外,还有类似国家的政治实体以及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和在一定范围内,是国际法的主体,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受国际法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拘束。这些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反映了各国统治阶级妥协的意志。国际法与其他法律一样,具有阶级性并属于上层建筑,但它并不表现任何特定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志。它以协定或经过一段时间形成的惯例的形式,表现若干国家或大多数国家妥协的意志。  相似文献   

10.
自1931年秘鲁发生第一起非法劫机事件起,劫持飞机便成为困扰国际民航业的一大难题。据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统计,仅1991年到1993年,全世界发生的国际性劫机就有62起,死亡81人,伤215人,严重影响国际航空业的声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我国也出现了多起空中劫持事件,且被劫持飞机大都降落在我国管辖领域之外的地区或国家,给我国管辖和惩治劫机犯带来困难,对跨国、跨地区的国际性劫机问题,目前各国主要是依据国际法来进行管辖,依据国际法和国内法来惩治罪犯。本文拟就如何利用国际法来打击国际性劫机行为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各同行。  相似文献   

11.
朱文奇 《中国法学》2012,(4):176-190
北非中东一些国家的形势突变,反映了西方国家正在努力构建有利于己方价值观的世界格局,也表明在构建国际秩序方面,除了经济、政治及军事因素以外,还有"人道"和"人权"的考量。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利比亚问题的决议与国际法的新走向,反映了国际关系中新的价值取向。然而,国际法规则存在于多个领域,有多种视角和原则。在这些领域,不同的规则有不同的的考量:基于一定价值理念的"人权"或"人道",与国家主权原则等国际法其他规则之间存在冲突。当今国际社会对是否要对叙利亚局势予以干涉的博弈,反映了国际法规则在国际秩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所以它不仅事关叙利亚国家和人民,也关乎整个世界局势的走向与发展。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合理运用国际法,体现了她作为大国对国际责任的坚持。  相似文献   

12.
论国际法的政治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泽伟 《法律科学》2005,23(3):62-71
国际法与国际政治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强化和相互渗透的关系。一方面,自国际法产生以来,国际法的发展时常受到国际政治的制约;另一方面,国际法一经确立就对国际政治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在未来的国际体系中,国际法将逐步摆脱强权政治的束缚,作用也会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3.
<正> 最近,中国国际法学会在北京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引起了国内外国际法学界的重视。它对于促进我国国际法科学的发展,适应我国当前国际斗争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及进行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将会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国际法未加禁止之行为引起有害后果之国际责任条款草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编者按: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一国管辖或控制下的法律未加禁止的人类活动对邻国的资源、财产和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事件时有发生。这种情况要求现代国际法作出相应的反应。因此,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于对年代后期将“国际法未加禁止之行为引起有害后果之国际责任”列入其国际法编纂工作计划,并成立“国际法未加禁止之行为引起有害后果之国际责任条款草案”工作组,试图制订一套国际法规则来调整此类国际法律关系。该工作组于1996年将其拟就的“国际法未加禁止之行为弓】起有害后果之国际责任条款草…  相似文献   

15.
国际习惯作为国际法最古老、最原始的渊源,在国际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长久以来,对于国际习惯法是否对新独立或新产生而被纳入国际社会中的、未参与国际习惯法形成过程的国家具有拘束力始终存在争论。当然争论发生的理论基础乃是在于对国际法的效力依据,或者更准确地说,对国际习惯法的效力依据的理论认同存在差异。本文从对国际习惯的基本认识入手,阐明目前国际法学界对国际习惯法对新国家效力存在的争论,进一步探讨导致争论出现的理论根源,以期得出国际习惯法对新国家效力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16.
盛愉 《法学研究》1982,(5):50-57
当今国际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霸权主义的存在。反对霸权主义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历史前进的一个决定因素。反霸权既是一个政治概念,又是一个法律概念,它同国际法的关系,在国际法律基本原则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已成为现代国际法的重大研究课题,在世界范围引起了热烈的辩论,因为它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有指导行动的现实意义。现在,这场论争正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古代国际法之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中国古代国际法之存在孙玉荣国际法,是以国家间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国际法?对此,专家学者意见不一。欧美学者大部持否定意见,只有少数持肯定意见。中国当代的国际法学者中,很多人也否认中国古代有国际法。本文...  相似文献   

18.
严阳 《河北法学》2023,(10):117-137
《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是国际法院适用法律的规定,国内外学者视其为国际法渊源的权威文本。这是因为,国际法的初级法性质决定了司法路径呈现国际法表现形式的正当性,国际法院的身份地位加深了国际社会对第38条的认同,国际法职业共同体在百年以来创造并传承着第38条作为国际法渊源权威文本的国际法知识。由此,权威的国际法渊源话语文本形成,其价值在于开启认识国际法之窗、塑造国际法渊源理论体系的基础、提供国际法渊源论辩的语料。经过百年的国际社会流变和国际法发展,国际法的其他表现形式没有涵盖于第38条,因而,第38条的文本具有滞后性,国际法渊源的范畴存在拓展的可能。修改第38条是过于理想的解决方式,将其他规范置于第38条中解释而赋予第38条新含义但超出了条文的深度和广度过于牵强,而国际法职业共同体以第38条为中心、第38条之外其他规范为外围,建构国际法渊源体系。这些尝试和努力都体现了国际法职业共同体回应第38条滞后性的行动,并不是说滞后性问题毫无意义,它既反映了国际法职业共同体兴盛国际法研究的“自我追寻”,也是由国际法职业共同体参与开放包容的全球治理体系并且提供应对国际社会变局策略的“利他追寻”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饶戈平 《法学研究》2004,26(2):127-128
自19世纪中叶国际法传入中国以来,国际法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了。这一百多年既是中国社会历经重大变革的时期,也是国际法本身大发展的时期。跨越三个世纪的中国国际法学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自面临不同的挑战与使命。从进入本世纪开始,中国国际法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使命,预示着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开端。  相似文献   

20.
国际法的"有效性"是指国际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塑造或影响国际法主体的行为,以及国际法得到遵守或尊重的程度。它是国际法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国际法虚无主义者指责国际法不是"法"以及国际法的支持者证明国际法是"法"的焦点所在。在国际法学的发展史上,许多学者沿着不同的研究路径对此问题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论证。而来自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机制学派对国际机制的有效性问题的论证,包括理性主义和反思主义两种研究路径,为国际法的有效性问题的研究深入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