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的痕迹物证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遗留在肇事现场的或从现场带走的能证明事故真实情况的反映形象痕迹及相关痕迹的载体和物品。其显著特点有三类 :一是有形的事故痕迹 ;二是附着物痕迹 ;三是散落物痕迹。因此 ,第一接触痕迹是交通肇事现场勘查和研究的重点 ,同时 ,也是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呈逐年上升态势,处理难度较大。在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处理中,建议重视前期到达的外勤民警的工作和事故处理民警的现场勘查工作,应加大对警察的技能培训力度,建立交警总队的物证鉴定技术室,重特大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现场勘查的做法,建立物证档案室。  相似文献   

3.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使传统水上航运的地位日渐突出,同时,水上交通肇事犯罪事故也不断增多,而现行法律对水上交通肇事逃逸犯罪的处罚力度显然不够。因此,有必要对水上交通肇事逃逸犯罪进行法理上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在立法和执法方面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4.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使传统水上航运的地位日渐突出,同时,水上交通肇事犯罪事故也不断增多,而现行法律对水上交通肇事逃逸犯罪的处罚力度显然不够。因此.有必要对水上交通肇事逃逸犯罪进行法理上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在立法和执法方面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5.
如何理解交通肇事致人死亡中的"人",是审理交通肇事案件的一个难点。从行为人逃逸过程中二次肇事的主观过错、法定刑罪状所体现的逻辑关系、立法原意、罪刑均衡原则的实现以及逃逸与交通肇事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得出刑法第133条第一档与第三档"逃逸"的内涵应当是同一的,均指因第一次事故逃逸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当前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也是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交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如何看待交通肇事逃逸行为,首先要对其如何认定有一个明晰的概念,深入分析其易发、多发的原因;其次,在充分认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基础上,积极探讨遏制、预防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客观、公正、准确地处理交通肇事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执行的基本办案原则,但其基础是证据——遗留在肇事现场的各种痕迹物证。交通肇事现场常见痕迹物证种类有形象特征痕迹、附着物痕迹、散落物痕迹。痕迹物证在交通肇事中的证据作用主要体现在判断交通事故的性质、提供缩小侦查范围的线索、刻画肇事者的有关特征、揭示事故发生过程和查找认定肇事车辆。  相似文献   

8.
交通肇事犯罪是各种社会与经济矛盾综合反映的结果 ,有着不同于其他犯罪的独特行为特征 ,即可能属于过失犯罪也可能属于故意犯罪。社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经济、交通高速发展与交通基础条件不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决定了交通肇事犯罪现象的存在、继续和发展。在交通肇事犯罪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交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可以预测 :未来交通肇事犯罪还将呈现相应的发展态势。在交通安全管理水平落后、驾驶员整体素质低下、社会道德水平整体下降的条件下 ,应当从技术预防和社会预防角度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9.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环节的弊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环节的存在对交通事故的处理带来了严重影响 :一是延长了事故处理过程 ;二是使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陷入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事故责任认定与重新认定、甚至行政诉讼工作之中 ;三是严重影响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的办理 ,不利于打击交通肇事刑事犯罪 ;四是给交通事故当事人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使之不能及时得到赔偿 ;五是对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办案资源本身也是一种浪费。应当删去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环节 ,修改相关法律法规 ,改变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事故处理中的职责。  相似文献   

10.
近年,交通肇事逃逸在我国各地普遍日益增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发人深思。据对河南省中西部某县级市的调查发现:1991年至1995年,发生在该市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分别为6起、8起、9起、12起和15起,1996年上半年已发生9起。这一结果为我国交通肇事逃逸迅猛增多的现象提供了有力的例证,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探索其原困、危害,寻求遏制对策的严峻课题。一、原因1、司机畏罪心理所致。当事故发生后,富有经验和责任感的司机一般都能很快从事故的惊慌震颤中清醒、冷静下来,迅速进行抢救和现场保护。但不少的司机,尤其是年轻司机或者…  相似文献   

11.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多,机动车肇事案件亦随之增多,并引发了大量法律纠纷,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交通肇事案能否处理得当,关键在于交通管理部门对于事故责任的认定是否正确。因此,了解交通肇事现场常见的痕迹物证种类,掌握其勘查、提取和检验、鉴定方法,可以为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交通肇事案件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着重分析产生交通肇事逃逸的原因,从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损害后果、行为主体,环境特征三方面总结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规律,探析了加强交通肇事逃逸的侦破措施,如何有效地进行交通肇事逃逸的预防.  相似文献   

13.
刑法133条第二款和第三款中规定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和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行为的量刑幅度,本文主要探讨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性质、实践中如何认定以及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如何定罪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近年来笔者办理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分析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特点与分类,并阐述了如何利用交通事故的痕迹物证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相似文献   

15.
域外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设置有"遗弃罪"、"不救助罪"、"交通肇事逃逸罪"等不同罪名,理论界有在我国刑法中增设"交通肇事逃逸罪"、"逃避交通肇事责任罪"、增设"特殊遗弃罪"、设置"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罪"之不同建议。文章提出的完善有关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立法构想,主要涉及到对现行刑法第133条的修改和增加规范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新条款两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6.
交通事故常见的微量物证及其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事故现场常见微量物证主要有油漆物证、塑料和树脂物证、纤维物证、橡胶和轮胎物证、汽车玻璃物证以及法医物证等。交通事故现场中的微量物证在确定事故责任和侦破交通肇事逃逸犯罪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事故勘验人员应引起高度重视 ,注意掌握正确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交通肇事逃逸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我国刑法学者关于交通肇事逃逸问题的不同见解的分析,评析了我国现行交通肇事立法及解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借鉴日本立法,对交通肇事逃逸问题进行处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犯罪嫌疑人潜逃行为是由于其作案后本能的防卫心理所引起的。犯罪嫌疑人的潜逃行为,就其总的趋势、选择路线及潜逃地点等进行心理分析,是其生活经验和社会交往关系的必然反应,即表现出其生活经验和社会交往关系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正确认定交通肇事驾驶人是交通民警公平、公正处理交通事故的前提,对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避免形成冤假错案,切实保护受害人利益,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实践中,办案交警可通过肇事车辆碰撞痕迹与可疑人员身体损伤部位对应关系的分析、现场遗留物的比对、DNA检验、证人证言收集、视频资料分析等方法来认定交通肇事驾驶人。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公安机关对交通肇事案件进行私了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其主要原因或是办案人员不熟悉法律、或是法制观念淡薄、或是徇私舞弊,其社会危害性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法制的破坏,客观上促使一些交通事故的被害人或被害人的亲属实行敲诈勒索行为,不利于减少交通肇事案件的发生。本文旨在引起有关部门对这一严重违法行为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