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民生,顾名思义就是人民的生活、生计问题,它包括衣、食、住、行、用、生、老、老、病、死等方面。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进步程度,关系着社会和政治的稳定。如何保障民生,解决民生,反映着一个执政党的治国理念。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包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生产力以奠定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反对平均主义和防止两极分化,从分配环节确保人民物质利益的实现;保持国家稳定.促进世界和平,为改善民生创造良好环境.新时期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围绕着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理论问题而展开,辩证观察和处理人民生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着力点在于解决温饱问题,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山西政报》2013,(Z1):42-43
2012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上为政府分忱,下为百姓解愁"的职责,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和民政的中心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履行好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民政工作宗旨,使党和政府利民惠民的政策最大限度福泽人民群众,有效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4.
民生,民生     
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和政权兴替的关键。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左传》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些论述,反映了古代圣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历史充分证明,只有代表民意,倾听民声,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政府,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长久。改革开放近30年,民生问题得到普遍关注,改革开放的进程,其实就是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享,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这种观念的变革,把发展观落实到人民的生存、发展等民生问题上,正引领我们国家迈向现代、文明、进步的全新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兜牢民生底线就是地方政府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始终将民生作为关注、保障和改善对象,始终将解决人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作为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的中心工作。将人民的所思、所盼、所想融入到社会建设之中,才能更加牢固地兜住民生底线。  相似文献   

6.
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集中力量办好民生大事,就是要把发展作为基础,抓住就业这个民生之本,狠抓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分清轻重缓急,勤俭办一切事情,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7.
谢金峰 《重庆行政》2014,15(5):18-19
正习近平总书记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按照中央"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民生工作总要求,重庆市荣昌县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面推进民生事业各项工作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实办好了一批事关群  相似文献   

8.
致力于改善民生,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本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追求。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民生"一词写进党代会的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战略举措,把执政目标、工作重点指向民生,标志着我们党和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  相似文献   

9.
杨柔坚  杨成功 《群众》2011,(12):82-83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民生”的概念,要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审计要保障社会健康。保障社会健康发展的核心就是要重视民生、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可以为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决策依据、为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当好坚强卫士。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政报》2010,(3):F0002-F0002,F0003,F0004
2009年。通辽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十项民生工程”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困难和问题,完成总投入18亿元。使广大群众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做到了改善民生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双赢。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记者 《群众》2014,(3):22-23
<正>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从2012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到去年报告中"解民生之忧,谋民生之利",再到今年报告中"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江苏省始终把民生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形成全省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共进的生动局面。无锡:"菜单式服务"暖人心无锡锡山区9个镇(街道)114  相似文献   

12.
叶慧 《今日浙江》2021,(2):16-21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生改善既反映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更连接着人民美好生活的切身感受. 越是困难时期,越要关注民生.去年以来,浙江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中,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实施富民惠民安民、推进共同富裕新举措,提升城乡居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完善人的全生命周期民生服务,努力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3.
张云天  高玮 《群众》2014,(3):16-17
<正>公共财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民生财政,民生的改善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支持。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引下,财政的支出结构正在转变为"民生导向"。近年来,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改善民生的支出尤为突出,安排用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基本上都大幅增长。但是,民生财政不仅要体现为对某些领域的量的扩大,而且要从理念、目标、体制、机制、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新疆人大》2010,(8):49-50
自治区福利彩票的发行宗旨是"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所筹公益金是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要来源,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 古今中外,民生乃天下之第一要义。《左传·宣公十二年》最早出现"民生"一词:"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这样定义民生:"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来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赋予了民生崭新的意义,民生问题已然是经济发展的信心之  相似文献   

16.
刘开法 《前沿》2013,(6):4-7
习近平民生观的形成具有其思想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民本思想是习近平民生观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思想理论来源;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群众史观,是习近平民生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民生思想和民生理论是习近平民生观的直接理论来源;习近平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从地方到中央的施政实践活动是习近平民生观形成和确立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民生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习近平民生观的核心思想和精髓;坚持植根于人民,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习近平民生观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是习近平解决民生问题的原则和实现路径;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民生观的重要价值理念和追求。习近平的民生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代广西》2008,(18):26-26
天下之重,民生为重;天下之大,民生为大。民生是社会和谐之基,民生问题不解决,社会和谐就是一句空话。各级各部门必须牢固树立民生为先、民生为要、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切实把关注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职责和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18.
沈跃春 《传承》2012,(21):81-81
民生问题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改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如何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为加快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林克才 《新东方》2007,(12):98-100
一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所谓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霸业》指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牧民》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些论述,无不反映了古代先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古今中外历史表明,民生问题绝不是老百姓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问题,而是关乎国家发展进步与政权兴亡的根本问题。孙中山曾说: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社会中的各种变态都是果,民生问题才是因。就我国  相似文献   

20.
于浩 《中国人大》2013,(7):40-4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我认为,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一个‘难有所助’。"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市长陈越良为社会服务提出的新思路,可以说是补齐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服务中的最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