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超 《国际资料信息》2012,(8):28-30,43
冷战后,德国逐渐抛却二战及两德统一的历史包袱,实施"正常国家"的对外政策,将本国定位为"位于欧洲中心的中等强国",积极强化和提高自身"软实力"。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德国的"欧洲领头羊"地位已不容动摇。基于此,德国致力于调整外交政策,力图以自身实力影响和构建世界。当前债务危机肆虐、全球经济下行、中东动荡不安、非传统威胁增大,为应对局势,德国外交政策转型步伐加快,新时期的新特征不断凸显。  相似文献   

2.
在欧盟发展和壮大的历史中,"多速欧洲"理念曾多次引发整个欧洲范围内学界和政界的热议与辩论。同时,欧元区的启动、申根区的扩大等则被视作是"多速欧洲"的具体实践。近年来,为了走出一体化发展停滞的困境,欧盟发展出了包括"选择性退出""开放式协调"和"强化合作"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工具,以实现部分成员国在某些领域共有的深入一体化需求。在应对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欧盟也进一步积累了这方面的经验。当前,"多速欧洲"以一种更加公开的方式被欧盟广泛提出和讨论,成为未来深入一体化的一大可选路径。以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治理改革为引领的"多速欧洲"发展模式将可能引发欧盟内部机构和对外战略的改变,也对中欧关系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连续打击下,欧洲各国经受了二战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而德国却是受危机打击最轻、经济复苏最快的经济体。德国的经济实力已成为德在政治上、经济上占据"欧洲老大"地位的基础,德外交政策也因之更具个性,在欧盟内部拥有了更大的发言权。德国在欧洲实力地位的提升,可能会重新激起欧洲的"德国问题",这将对欧洲今后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4月24-26日,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年会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主办,题是"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德国与中德关系".德国驻华使馆新任公使利德尔、中国前驻德大使马灿荣、中央外办研究局局长史明德等出席了本届年会,国众多研究机构和高校德国研究领域的近50名会员也一并与会.  相似文献   

5.
综观欧盟对外经济贸易 ,其对外共同贸易政策、共同贸易保护措施、共同关税税则及反倾销法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欧盟对外贸易政策的法律框架。欧盟针对非欧盟成员国制定的对外贸易法在欧盟共同贸易政策框架下得以实施。这些框架原则有利于欧盟以单一经济实体应对外部市场的竞争 ,加强谈判能力 ,协调行动以维护欧盟和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6.
2016年6月,欧盟出台了"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全球战略",即"欧盟新安全战略"。该战略以建立一个更强大的欧洲为中心目标,以推进利益和价值观共进为指导思想,制定了欧盟对外行动的原则和首要任务。更加务实是该战略的突出特点。它的出台将会促进欧盟安全与防务建设,并对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产生积极影响。然而,该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将面临来自成员国的挑战和已有制度的掣肘。值得注意的是,欧盟新安全战略虽然释放了与中国深化合作的信号,但意愿并不强烈,而且该战略将会对中国力主的RCEP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过去长期在欧盟内发挥领导作用的德国,近年对欧盟事务投入减少,对欧洲一体化热情降低,在维护欧盟团结、带领欧盟参与全球事务方面遭遇诸多挫折,其领导作用呈现明显的弱化之势。之所以出现这一变化,从内部看,是受德国内政困局、社会生态变化和经济结构性缺陷影响所致;从外部看,与欧盟成员国利益分化加剧、全球大国博弈进入新阶段、德国能力尚有不足密切相关。德国在欧盟内领导作用下降,将加剧欧盟成员国对立,制约欧洲一体化进程,也使欧盟在全球的地位进一步受挫。但德国对此已有所认识,正在深刻反思并积极调整,"德国引擎"仍有望重启。  相似文献   

8.
欧洲一体化、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和积极和平外交政策构成德国传统外交三大主导思想和核心原则。如同题为"构建德国的未来"的德国新政府《联合执政协议》所确定的那样,在延续这三个外交原则基础上,欧洲一体化和欧洲安全问题、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与新兴经济体国家关系成为德国新政府三大外交政策重点。就外交地域分布而言,德国外交涉及三大层面:地区性层面——德国对欧洲政策;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层面——德国对美国外交;全球性层面——德国对欧美以外国家外交。这三大维度也确定了德国对外政策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9.
陈沫 《西亚非洲》2007,(11):42-47
为了维护在南地中海地区重要的战略和经济利益,欧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该地区采取新地中海政策。随着欧盟东扩进程的发展,新地中海政策被纳入"欧洲邻国政策"范围。新地中海政策的实施,扩大了欧盟发展模式对南地中海国家的影响,促进了南地中海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也促进了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因而对南地中海国家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南地中海国家的国情与欧洲国家迥异,不可能完全照搬欧盟和欧洲国家的发展模式。对于南地中海国家而言,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充分利用欧盟推行南地中海政策所带来的机遇,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欧盟对非洲政策中的中国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洲作为部分欧洲国家的前殖民地,在欧盟对外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欧盟积极调整对非洲政策,并将中国因素纳入欧盟发展对非洲关系的政策框架中。欧盟委员会发表的关于《欧盟、非洲和中国:走向三边对话与合作》的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加强中、欧、非三边对话与合作的建议。这是欧盟对非洲政策的一次新调整,是对中非关系深入发展作出的一个新回应,也为中非关系进一步深入发展提出了新课题。在此背景下,中、欧、非三边合作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1.
回顾欧债危机演变的过程可以发现,德国在危机救助政策实施的内容、步骤和时机等每个关键节点上,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影响。德国影响力上升的根源在于德国是欧盟层面非中性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德国凭借其在欧盟的主导地位有力地推动了欧盟战略转型:提升经济竞争力、启动财政一体化、加速推进"大西方"战略。德国在欧盟的主导作用对中欧关系发展的影响喜忧参半。  相似文献   

12.
2020年9月,德国发布其"印太战略"的里程碑性文件——《德国-欧洲-亚洲:共同塑造21世纪》,明确提出"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是德国外交政策的优先议程"。在实践中,德国"印太战略"呈现"印太"概念建构的开放性、利益诉求的综合性、行动路径的多边性和政策倡议的实心化等特点,暗含德国为应对印太地区地缘政治和经济新态势、一定程度迎合美国战略需求、维护自身战略利益和引导制定欧盟"印太战略"的重要考量。德国"印太战略"虽然反对被迫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但其对华政策的"经济安全顾虑"和"文明力量"因素有所提升。中国应该警惕德国在"后默克尔时代"推进"印太战略"过程中可能呈现的对华制衡因素,未雨绸缪,推动中德双边关系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3.
欧盟公共外交源于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CFSP)发展的需要.它以"信息与沟通"为主题,以全球热点事件、文化、学术和教育交流、对外援助以及基金资助为手段,极大地充实了欧盟对外政策,增进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民众对欧盟理念和价值观的认同,改善了欧盟同邻国的关系,并逐渐成为欧盟预防危机的有效机制.但是,欧盟公共外交在实施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欧盟内部机制缺失以及各成员国话语分权,导致欧盟公共外交活动存在分散和不连贯现象,且整体协调难度大,广度和深度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4.
德国统一后的外交战略目标是到本世纪末把欧共体建成欧洲联盟,使欧洲成为世界多极化中名符其实的“一极”,德国可以在这一极中称雄。与此同时,德国将积极利用国际形势变化给它带来的机遇,凭藉其经济实力,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以便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与美国、日本并驾齐驱,担负起共同领导西方世界的责任。德国为实现上述外交总战略,正对西德的外交政策进行调整。调整后的德国外交政策重点已从美国转向欧洲。对美国仍不放弃结盟关系,但在新形势下,决定加以修补和完善,使其具有“新的质量”。对苏联的政策作了重大调整,以条约的形式与其建立了“特殊伙伴”关系。对东欧国家的政策则是在促其和平变革中承担“特殊责任”。对中国和第三世界将保持原有的关系。现将德国对外政策的调整剖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张健 《现代国际关系》2024,(1):5-26+136
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加速了欧盟力量格局的调整变化:德国榜样影响不再,做贡献的意愿和能力下降,在危机应对上从过去的领导者沦为跟随者;“大西洋派”占居主导地位,“欧洲派”失势,德国对美全方位依赖加大;法国对欧盟牵引力下降,德法轴心缺位,中东欧和北欧国家声势上扬;欧盟委员会相对于其他欧盟机构及成员国的地位和影响力增强,主导对俄制裁,突破禁忌更多参与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助推欧盟经济政策“地缘政治化”。这些变化将增大欧盟内部纷扰,弱化欧盟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降低欧盟对华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区域主义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区域主义的发展甚为迅猛.最近欧盟已经通过了<里斯本条约>,欧洲政治一体化的步伐正式启动.而在东亚,日本新上台的鸠山内阁也提出把"东亚共同体"作为其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如今摆存中国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中国应该以何种方式加人区域化进程,并在这个进程中更好地促进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17.
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盟迅速陷入了多重危机叠加的困难境地,基本结束了其一体化快速推进的黄金期.近年来,以恐怖袭击频发和大量难民持续涌入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越发严峻,对欧盟自身的团结稳定与认同、欧洲经济的复苏及其国际形象建构等都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总体上看,欧盟当前的安全困境是其制度建设滞后、对外政策偏差和内部多方博弈制衡所导致的,因此应该而且也只能通过继续深化一体化来加以解决,特别是要进一步强化共同体意识和集体行动意志,加快朝超国家方向迈进,同时还应摒弃其对外政策中的各种“不良习惯”.  相似文献   

18.
2016年6月28日,由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费代丽卡·莫盖里尼指导起草并亲自作序的《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全球战略》(简称《全球战略》)报告正式在欧盟对外行动署网站公布.①该报告以“共享愿景,共同行动:一个更强大的欧洲”为主标题,展示了欧盟在经受内外危机困扰的情势下以全球视野重新审视自身运转与革新的远大抱负.正如莫盖里尼在序言中所言,“欧洲的多样性将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世界正呼唤着一个更加自信和负责任的欧盟,这需要我们实践一种外向和富有远见的欧洲外交与安全政策”.  相似文献   

19.
欧盟策划了乌克兰“颜色革命”,但难以掌控乌克兰局势发展的情势,暴露了欧盟以下不足:经济持续低迷无法满足乌克兰财政援助的要求;难以采取共同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对外影响力下降;就业形势恶化,生活水平下降,极右势力上升,欧洲民众对欧盟信任度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20.
正6月2—4日,我院与欧洲政策中心、欧亚中心及阿登纳基金会在柏林联合举办第十四届中国—欧盟智库圆桌会议,戚振宏院长率团与会。此次会议以"中国与欧盟:不确定性世界中的稳定力量"为主题,来自十二家中欧智库的学者就"中国改革开放与欧洲转型""中欧关系:新共识、新动力""地区议题:中欧共同提供稳定""全球治理:携手捍卫多边主义"四项分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戚振宏院长致开幕词,并就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及对中欧关系的意义作主旨发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