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近代国际关系体系形成以来,技术进步始终对国际关系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从20世纪后期至今,信息革命的深入发展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本文从国家主权、全球化、国家安全、综合国力和外交手段等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信息革命对当代国际关系最本质的影响是对全球权力体系有重要的重塑作用。信息革命使能够直接接触到大量信息的人急剧增多,这意味着一般意义上的政府职能,特别是大国政府及其机构——中央银行、情报机构及其它类似机构的作用将大大减小。游离于国家之外的组织无论从相对意义还是从绝对意义上说,权力都得到了加强。  相似文献   

2.
认识和研究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因素,既要从宗教的特殊属性尤其是构成要素出发理解宗教因素,又要将宗教因素融入国际关系理论的框架之中。而宗教因素通过与群体认同、意识形态和政治实体的结合,广泛地介入到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国际冲突与国际合作、国际组织与国际制度乃至全球治理等纷繁复杂的国际事务之中,进而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现状作了回顾。作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中占据主导性的地位;通过引进、批判、吸收,西方国际关系关系理论对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具有促进和补充作用;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还较为注重从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中吸取资源,以寻求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本土思想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学派"的辩论,反映了中国学者学科建设自主性意识的提高。作者认为,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为中国和平发展以及与世界关系的和平共处作出了一定的智力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宗教复兴与世俗化复杂交织的格局下,世界多国在整体外交中程度不同地援引宗教因素。各国在整体外交中借鉴宗教话语、整合宗教理念、借助宗教渊源、起用精通宗教事务的人才、创建援引宗教因素的新型外交机制和与国内外宗教组织合作,从而巩固国家战略安全、构建话语权、形塑软实力、进行和平构建和冲突解决。非国家行为体从多层面不同程度进入主权国家治理空间,主权国家亦通过整体外交多层面达成外交目标,援引宗教因素的外交体现出这两股力量博弈而产生的动态平衡。宗教因素促使外交目标、渠道和影响不断丰富发展,外交行为进一步复杂化和扩大化,当前主权国家由此面临新挑战与新契机。对此,主权国家外交若援引宗教因素应考虑如何扬长避短、如何在全球、地区、国家和地方各层面综合考量本国国家利益、如何将各国推进中长期战略所形成的格局转换纳入长期战略和政策考虑。  相似文献   

5.
<正>马克思主义理论极具国际视野,包含丰富而深刻的国际关系理论。近些年来,我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渐趋热络,相继出版了许多部卓有建树的研究专著,也陆续发表了不少富有创新价值的学术论文,推动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和系统化。山东师范大学李爱华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专题研究》由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近来认真阅读,受益颇多。该著呈多视角研究、内容丰富  相似文献   

6.
2004年西班牙马德里爆炸案、2005年英国伦敦地铁爆炸案、2010年和2011年俄罗斯莫斯科地铁机场连环爆炸案以及2011年挪威奥斯陆爆炸枪击案等清楚地表明,当代欧洲已成为国际恐怖主义的重灾区。当代欧洲恐怖主义具有伊斯兰主义、种族民族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的重要特征。尽管欧洲国家采取系列反恐措施,当代欧洲恐怖主义遭受沉重打击,但由于欧洲恐怖主义根基未除,恐怖主义袭击依然存在,而且有东山再起的可能。欧洲各国要彻底解决恐怖主义袭击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8.
正近年来,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的作用比过去更加重要。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军费开支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国还拥有古老悠久的历史、多元一体的文化民族、复杂多样的地理资源环境、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和社会政治变革,这一切让人有理由相信,中国理应发挥更加积极的、富有创造性和建  相似文献   

9.
<正>编者按2015年堪称气候变化年,因为2015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将在法国巴黎举行。大会将就2020年后的国际气候机制进行最后谈判。由于此次大会事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和前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与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时相比,当前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不仅表现在从环境、经济和伦理上理解气候变化问题,而且不断从更广泛视角即安全视角审视气候变化问题。2011年,联合国安  相似文献   

10.
族群分裂与宗教冲突是当代西方国家民族分离主义的根本原因.当代西方国家的民族分离主义有两种类型,一是与殖民主义历史记忆相关联的民族分离主义,以英国的北爱尔兰民族分离主义为代表;二是与历史上的征服和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历史记忆相联系的民族分离主义,以西班牙的巴斯克分离主义活动为代表.当代西方民族分离主义具有族群动员、领土要求、族群冲突、宗教对抗、政治组织领导与军事组织参与、其发展受国际社会制约的特征.当代西方国家民族分离主义的发展趋于缓和,正经历着从对抗、恐怖、暴力转向对话、协商与和平,从试图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转向要求族群或民族自治的根本性转折.  相似文献   

11.
当代国际关系体系步入二十世纪的末期,开始了它的又一轮大动荡、大改组、大发展和大变革时期。延续近半个世纪的两极旧结构终于瓦解,一个轮廓不清、未来难卜的多元新结构"猝然"而至。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这一当代最重大的国际生活现象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严重关注,也触发中外学者的紧张思考,以便理解当代国际关系体系的体系发展轨迹,探究它的结构变革性质,弄清深层根因,预测未来趋势,作出理论说明,提供施政对策。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爆发的埃博拉疫情,使健康和卫生问题成为国际政治中的热点,给刚刚兴起的全球卫生外交增添了新的动力。本专题的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全球卫生外交相关的问题。《外交转型与卫生外交》一文从外交转型的角度分析了全球卫生外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指出全球卫生外交的兴起是外交复兴的体现,反映了当代外交转型的特点,代表了未来外交发展的方向。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对全球卫生外交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徐彤武的《埃博拉战争:危机、挑战与启示》介绍  相似文献   

13.
国际关系研究一直被看作是社会科学中世俗且具实证性的研究领域,宗教及向来与国际权力体制没有关系的非国家行为体———各种类型的宗教组织在其中难有一席之地。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宗教复兴、宗教的政治化趋势及国际关系的宗教回归,尤其是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世俗媒体和学界对国际关系中宗教作用的传统看法,引发和推动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宗教转折甚至范式转移,使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成为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学术热点和增长点。那么,如何评价全球宗教复兴对当前国际关系的冲击,国际关系研究的宗教转折有何特点?我国宗教与国际关系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涂怡超专访复旦大学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徐以骅教授。徐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宗教与国际关系、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美国宗教、中国基督教等,著有《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后冷战时期的宗教与美国政治和外交》等。  相似文献   

14.
正当人类为摆脱东西方冷战的羁绊,走出核恐怖的阴影而庆幸的时候,又一个巨大的威胁迫近人类:地球的环境与生态系统正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已构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威胁。其主要表现是:全球大气污染严重,酸雨肆虐,造成土壤酸化,树木枯萎和死亡,全世界数以千计的湖泊遭到污染,不少湖泊变成死湖;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世界沿海地区的许多大城市面临被淹的危险;臭氧层消耗,出现了大如美国国土、深如珠穆朗玛峰的巨大的臭氧空洞,人类将受到有害的太阳紫外线的直接照射;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每年都有1700万公顷森林消失,导致水土严重流失,大量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正日益丧失,每年有5  相似文献   

15.
正编者按当前,中国外交变得日益活跃,在全球各地的利益不断扩大,从整体上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然而,中国自身的外交能力尚未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及需要,存在不少软肋和短板,中国外交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中国驻外使馆领馆及各种代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需要大力强化和优化,中国外交部门获得的预算经费使其履行大国外交使命时有这样那样的局促,这些都或多或少涉及外交投入的不足。这些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国际比  相似文献   

16.
正编者按国际法治是一种规则至上的国际治理形态,强调国际法对国际主体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不仅来自权力政治的威势,还来自法律对正义观念的塑造和对主体行为的路径设定。因此,尽管国际政治复杂多变,国际社会法制化、国际法治程度加深的整体趋势却是一往无前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法制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国博弈的产物,其价值观和制度结构是基于西方宪政思想建立的。相应地,西方宪政制度在当代尽管受到诸多诟病,但也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国际法制体系。自重返联  相似文献   

17.
18.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问题是当前全世界关 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国际等各方面,同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密切相关。 一把双刃剑: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性,如同一把双刃剑。 从总体和长远来说,经济全球化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是二战后70年国际秩序的基石。《联合国宪章》奠定了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法理基础,联合国通过集体安全机制和维持和平、建设和平等行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秩序,通过非殖民化、加强法治、促进人权确立以民主和平等为目标的国际政治和法治秩序,通过实施四个发展十年、千年发展目标、制订2015年后发展议程等推动建立更加公平的国际经济和发展秩序。面对全球治理的转型、新兴大国的崛起、地区治理的兴起,联合国的应对并没有达到世人的期待,联合国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中的中心地位面临重大挑战,甚至出现边缘化的趋势。中国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对联合国宗旨和原则的继承和发展,更是联合国重塑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为此,联合国需要推进全面和平衡的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加强国际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20.
历史学与国际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学研究是国际关系研究的基础。其对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有助于研究者理解现时代的国际问题;可以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灵感;历史学还具有借鉴功能并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当然,纯粹以历史方法研究国际关系也有其局限性,只有和国际关系的其他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历史研究才能更好地为国际关系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