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贵州》2013,(18):59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当代社会不可回避的事实,深刻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主流意识形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渠道建设,同时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科学化,树立"以人为本""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努力创  相似文献   

3.
<正>《韩诗外传》中记载:子贡与师孔子论历史名臣,孔子答:"齐有鲍叔,郑有子皮。"子贡不解:"否。齐有管仲,郑有东里子产。"孔子解释道:"吾闻鲍叔之荐管仲也,子皮之荐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荐也。"可见孔子十分推崇"鲍叔""子皮"这种具备"荐贤之能"的人才。为政之要,首在用人,组织部门担负着为党选贤、为国举才的重要职责。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组  相似文献   

4.
正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创新型社会中,领导干部要做学习和实践的表率,既要求知善读,又要贵耳重目。"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对学习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既需苦学,还应"善读"。一方面,读书要用"巧力",读得巧,读得实,读得深,懂得取舍,  相似文献   

5.
从传统文化渊源看,邓小平教育理论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升华.他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教育思想中"教学为先"、"善教得民"的思想,突出强调了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他还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贵师重傅"、"师严而道尊"等文化思想,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关于教育目的、方向及途径等问题上,邓小平也汲取了传统文化思想之精华,去其糟粕,提出了教育要培养"四有"新人,要坚持"三个面向"以及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等先进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6.
正强化"抓紧"意识,须在"抓准""抓实""抓新""抓细""抓精""抓恒"六个方面下功夫。《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第六条强调,对党委该抓的工作要"抓紧"。在工作中,我们要落实好中央的大政方针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必须强化"抓紧"意识。抢抓稍纵即逝的机遇要"抓紧",体现责任担当的勇气要"抓紧",展示雷厉风行的作风要"抓紧",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要"抓紧",实现善作善成的目标要"抓紧"。总之,只有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蕴涵着"天人合一""敬畏生命""取用有节"的思想智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和吸收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蕴涵的思想智慧,创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文明思想。推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汲取"天人合一"智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坚持走保护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必须"取用有节",珍惜自然资源,坚持走节约优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正前不久,各地各单位的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陆续召开。征求意见、谈心谈话、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民主生活会的重要环节,都对"善听"提出了要求。古人讲,"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愚者善说,智者善听"。"善听"自古以来都被视作一种智慧、一种本领。但事实上,很多人只听得赞美之词,却听不得逆耳的"箴言""真言",对"诤言"更是无法接受。党员干部不妨借民主生活会之机,练好"善听"这一基本功。  相似文献   

9.
古今伦理学家对"善"的定义多种多样,各学派间相互争论,莫衷一是,使人们感到无所适从。到元伦理学,摩尔提出了"善是不可定义的"惊人论点,使伦理学发生重大转向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善"应当是可以定义的,其存在基础即道德会永恒存在。与"善"定义相应,"善"的标准问题随之而来。道德的基础是人性,道德的归宿是人以及社会之利益和福址。从道德的基础和归宿出发,笔者把"善"定义为人格的健全发展,即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是看其能否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孟子》中的志气、道义、民本、智慧、文采都深深地吸引和影响着毛泽东。在志气方面,孟子之尚志、之浩然正气、之志气的恒与坚、之志气的磨砺,都影响和激励着毛泽东。在道义方面,孟子之志于道、之道义决定生死、之道义决定胜负,也对毛泽东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民本方面,在孟子思想的影响下,毛泽东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而且孟子的"三宝"与毛泽东的"三宝"亦有相通之处。在智慧方面,孟子对毛泽东大智慧的影响,最突出地表现在"心之官则思""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三个思想方法上。在文采方面,毛泽东写文章也好,讲话也好,常常将《孟子》章句随手拈来。这几方面在毛泽东身上的影响和传承,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丁晓牧 《江淮》2012,(9):48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如何从战略思维的高度来营造和培育企业创新文化,是一个永恒课题。解放思想,活跃思维。孙子兵法有一段著名论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善出奇"就是开动脑筋,拓宽思路,多出奇招妙策。要积极营造一种民主氛围,鼓励员工活跃思维、大胆设想,甚至是异想天开。  相似文献   

12.
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追溯这一思想的形成脉络,既离不开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也离不开时代的发展背景,这一思想继承升华了我国古代治国理政中极为重要的"民本思想"。"民本"一词最早出自《尚书》,"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惟邦本"的思想反映了统治者与人民的相互依存关系,只有人民安定团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以"家文化·镇文明"创建活动为抓手,创建全国文明镇的实践进行研究,总结了其通过培育"家之风""家之教""家之德""家之责""家之誉",推进文化新风进家庭;通过"镇之魂""镇之诚""镇之美""镇之韵""镇之安",提升镇文明的"5+5"主题模块的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气"者,一个人的作风习气也,亦即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思想素质、道德情操的外在体现。笔者认为一个学生政治辅导员要扮演好指导员、导航员和教导员这一特殊角色,就必须练好"气"功。笔者认为,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用心"修炼":一、端行而养"正"气。"正气"即刚正之气。一个人的"正气"不是生来就有的。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可见,这种"正气"是在对真理的追求中,对私欲的抵制中,对歪风的斗争中不断修炼  相似文献   

15.
化解"价值观风险"是否需要"文化之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传统文化之根",同时西方腐朽价值观的抵御也需要"传统文化之根"。因此,作为"文化之根"的中华传统价值观必须实现"现代转化",包括传统"自由""平等"价值观的"现代转化"、传统"公正""法治"价值观的"现代转化"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现代化"的中华传统价值观可以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土壤,"现代化"的"自我修养"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现代化"的"价值规范"也可以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生态。于是,以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化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理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以传统价值观的"内涵现代化"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二是以传统价值观的"思维方式现代化"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6.
"90后"农民工与第一代、第二代农民工在群体特性与现实需求上存在显著代际差异。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因应之策为:一是要基于协同治理理念构建起满足"90后"农民工现实需求的社会保护政策网络,这是做好"90后"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二是要基于发展性原则做好"90后"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三是要借助科技媒介,创新应用契合"90后"农民工群体特征的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四是"90后"农民工密集的企业可以尝试营造出适应"90后"农民工代际特征的企业文化,基于企业文化创新来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五是要基于"90后"农民工的异质性特征加强对该群体的差异化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17.
悦读     
正政治《大勇中国》作者:伍旭升荐言:该书以阐扬"新民族""新文明"崛起为主旨,既反对狭隘激进的民族主义,又张扬当代中国的大勇精神,诠释了"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的国家意志。书中提出了一系列新颖又极富冲击力的主张,如"和为贵岂能一厢情愿""以文明连线战胜民主之弧""重塑21世纪中国的绅士文化""不文明,非中国"等。该书或将在中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规定是受教育者对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给予认知、判断、体验、评价的过程。感情作为情境规定的要素之一,不仅影响着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之"真"的规定,同时也影响着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之"善"与"美"的规定。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与运用中,必须既要"晓理",更要"动情"。  相似文献   

19.
正【引用】"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题为《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原文节选】乌鸟之狡,虽善不亲;不重之结,虽固必解。道之用也,贵其重也。毋与不可,毋强不能,毋告不知。与不  相似文献   

20.
王畿的“四无论”与钱德洪的“四有论”(实为“一无三有论”)至少有一共同前提,即“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无论在其早期,还是在其中晚期,其“至善是心之本体”的提法未曾间断且具诠释的连贯性。他揭示出其心之本体的核心意蕴,吾心是至善所止之地,吾心即是吾性,至善既是心本体的本质性规定,亦是心本体的根源性存在。至善的特殊品质在于“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