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为官之要,重在得人,这是我国古代政治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念。哪一个时期重视人才,知人善任,经济社会就发展;哪一个时期忽视甚至藐视人才,任人唯亲,经济社会就落后。国家和地区都是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汉高祖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布衣崛起而得天下的开国皇帝。刘邦出身农家,从小小的泗水亭长起家,最后取得天下,除了他豁达大度、宽仁爱人等原因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他善于识人用人。他在去世的  相似文献   

2.
张良之于汉高祖,算不算是好干部?恐怕人人说算。可是张良对于汉高祖的言行,却并不是句句赞成,事事拥护。刘邦打进咸阳后,一进秦宫,见宫内惟帐华丽,珠宝放光,美女迷眼,就不想出去了。樊哙劝他出去,他不听。于是张良就批评他说:“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还不错,刘邦  相似文献   

3.
西汉统治集团的骨干大都是刘邦发迹前结交的“狗肉朋友”,刘邦是沛县丰乡(今江苏沛县西)人,成年后当上了泗水亭长。秦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长一职。主要是为朝廷派丁催款、管理地方治安和民事调解,刘邦因此而与沛县的公职人员有了交往。  相似文献   

4.
汉高祖刘邦,生当秦末乱世,以一介布衣提三尺而取天下,开汉家基业四百余年。刘邦的成功,由多种因素所致,他本人卓越的领导才能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刘邦身上具有一个领导者所必需的许多优秀品质,服善之勇和从善之速,便是其中的两种。  相似文献   

5.
<正>《手敕太子文》是汉高祖刘邦病危时写给长子刘盈的一封敕书,以父亲和帝王的身份,临终向儿子谆谆告诫:要读书、要用贤、要治理好天下。这封敕书在历代帝王敕书中非常具有代表性,也是一篇很好的家训。刘邦在敕书中写道:"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刘邦称自己当年不爱读书,是因秦始皇禁书,自己也就觉得读书无用了。后来终于明白读书的重要  相似文献   

6.
具圣姬 《世纪桥》2010,(17):32-32,37
汉高祖刘邦具有着很强的领导能力,具有领导者的素质。他信任人才,重用人才,能充分动员他们的积极性,又能暗暗警戒和统领全局。于是当时天下英雄豪杰都投奔到他手下,组成了最优秀的团队,并且最终打败了项羽,走向了全面的胜利道路。刘邦也认为自己成功的根本原因是"知人善任"。  相似文献   

7.
从谏如流,历来被认为是从政为官之美德,集思广益之良方。翻开史册,不乏名垂青史的范例:秦王赢政颁逐客令,李斯冒险上《谏逐客书》,力陈逐客之弊,促使秦王收回成命,使得大批客士得以安居秦土,发挥才智,终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伟业。汉高祖刘邦本是泗水亭长,乘秦末之乱而起义,由于他豁达大度、从谏如流,能充分发挥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才干,终于以弱胜强,建立汉朝。一代明君唐太宗,更是虚怀若谷,能重用谏相魏,兴利除弊,故有“贞观之治”,至今仍为史家所赞颂。从谏如流决非胸无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平庸之举,而…  相似文献   

8.
陈木 《唯实》2002,(4):75-76
汉高祖刘邦封王侯、任大臣一般都是由大臣提出,并经过充分讨论才作出决定,而且全凭功绩高低,好像非常民主、公正。但在卢绾封王这件事情上,大臣们看清了刘邦  相似文献   

9.
清风慕竹 《党课》2011,(22):106-106
汉高祖刘邦一生征战,打了无数的败仗,平城之围可说是最令他尴尬的一次失败了,他被匈奴人布下的奇兵围困在白登山达七天七夜,最后靠贿赂匈奴单于的皇后才得以脱身。  相似文献   

10.
善用贤者     
据说,汉高祖刘邦本是一个卑微的泗水亭长,最终却打败了霸王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谈及“得天下”的原因,他说全靠自己用了几个贤者:“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得天下也。”美国的“钢铁大王”卡内基原也不过“穷光蛋”一个,但靠着过人的智慧  相似文献   

11.
读书与修养     
《资治通鉴》记载,汉高祖刘邦建朝后,经常与陆贾谈论治国之道,陆贾常引用《诗》、《书》中的话加以劝戒。刘邦开始听到这些很不耐烦地说:"我以马上得天下,要用什么诗书?"陆贾力劝说:"马上得天下,难道马上治天下吗?臣听说古代贤君,很注意彰明礼度,因此能长治久安。秦灭六国,任刑好杀,不久即亡了,假若秦得天下之后,效法先王,施行仁义,陛下怎能灭秦为帝呢?"刘邦听后,顿觉惭愧。于是命陆贾将古今得失之事著成一书,取名《新  相似文献   

12.
汉高祖刘邦封王侯、任大臣一般都是由大臣提出,并经过充分讨论才作出决定,而且全凭功绩高低,好像非常民主、公正。但在卢绾封王这件事情上,大臣们看清了刘邦的用人“民主”原来是作秀,实际上却完全是个人说了算。 卢绾与高祖同乡,父辈的关系非常好。卢绾与刘邦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少同  相似文献   

13.
领导应该有什么样的气质?什么样的气质特征有助于领导的成功?这是一个从古及今都在探讨和解答的问题。如果选汉高祖刘邦作为领导角色的古典标本来分析领导角色的气质特征问题,那么,他的“痞子领导法”无疑是他一个鲜明的领导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14.
战国时期,秦国接受了商鞅、申不害、韩非的治国思想,鼓励农垦,奖励军功,严密法禁,打击贵族,国势日强,相继消灭了韩赵魏燕齐楚六国,统一了华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王朝。然而秦王朝盛极而衰,二世而亡。为什么一个新兴的庞大帝国骤然间土崩瓦解?是什么促使秦朝的短命?这是汉初知识分子们共同思考的问题。总结秦朝教训,提出西汉治国方略的人是汉初政治家陆贾。汉高祖刘邦出身微贱,乘秦末之乱,发展自己的势力,与群雄逐鹿中原,战胜项羽,夺得帝位。凡靠武力取得政权的统治者,多看不起文人儒士。陆贾时时在刘邦面前…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事情,以及所见的冷暖人情,都会影响他事业成功的过程。重友情的汉高祖刘邦,心胸开阔,用人用得宽,招了一批别人的谋士,如张良、萧何等人来做自己的臣子,汉朝的规模因此而定。重亲情的朱元璋,圈子打得窄,除了淮西功臣集团,他在浙东找的文人,包括刘伯温都不是和他一条心。  相似文献   

16.
汉高祖刘邦算不上高尚。然而,他为了成就帝业,懂得“拒绝”,还是很高明的,正如范增所说的那样,刘邦对占领地区的库府银两不过问,美女也不接触。刘邦的“拒绝”是值得借鉴的。 所谓“拒绝”,就是“拒绝”你不该做的事和不该得的物。这常识,连新生儿也“明白”,他吃足了奶,便吐出奶头,任你怎么“哄”也不“接受”。所以新生儿不会因贪吃而闹肠胃病,在这一点上,现在的一些大人却不如新生儿,他们贪得无厌,胃口无底。比如“公款吃喝”、“公款旅  相似文献   

17.
正楚汉相争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拉锯性战争。战争双方的主帅,一位是西楚霸王项羽,一位是被项羽封为汉王、后来成为汉高祖的刘邦。楚汉相争开始时是楚强汉弱,而最终的结局则是刘邦"得天统"。汉武帝时司马迁写《史记》130卷,排在前面的12卷本纪写的是黄帝以来最高当权者的历史。本纪第七和本纪第八分别写项羽和刘邦。由此可以看出项羽、刘邦的历史地位和  相似文献   

18.
1957年6月13日晚,毛主席找我和胡乔木到他的住所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谈话。毛主席一开始就告诉我,中央已经决定调我去人民日报社,同时兼新华社的工作。谈到如何办报纸时,毛主席讲了一段很长的话。他从领导的任务一是决策一是用人讲起,评说汉代几个皇帝的优劣。他称赞刘邦会用人。他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  相似文献   

19.
快乐大叔 《党课》2013,(15):92-93
中国的史书有个传统,一个人但凡做成点事儿,有关他的过往就变得与众不同,甚至,就连他出生的时候也被老天赋予了“异相”。《史记》和《汉书》中都记载,汉高祖刘邦的母亲有一天在水边睡着了,梦见了神人,结果回家就生下了刘邦。既然司马迁和班固皆言之凿凿,便不由你不信。还有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汉武帝刘彻的生母王夫人怀孕的时候梦到有太阳入怀,汉武帝的老子汉景帝当时还是太子,还没当上皇帝呢,听到有这事儿便从此把刘彻加以重点培养。  相似文献   

20.
汉高祖刘邦,是一个演绎出许多故事让后人打发时光的历史人物。但他的平城白登山脱险,却不能仅仅视作那种茶余饭后的消闲调料。因其用于脱险的万式似乎更像一种生命力过于顽强的世态元素,以致到了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些“谋士”仍将此种方式作为打开所需通道的得力利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