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务伊琼 《学理论》2012,(21):52-53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是人类学田野民族志研究中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一方面确立了功能主义人类学把田野作业、理论、民族志等三要素相结合的范式;另一方面强调了体谅世界,反思自身这一人类学研究伦理。对人性的关注可以说是社会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目标,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探索人类学的实践意义才有可能保持其永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6)
战国时期的墨子和英国18世纪的边沁,分别是开中国与西方功利主义先河之第一人。以墨子的弟子记录整理的其言行的《墨子》以及边沁所著的《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两本著作为出发点,对墨子与边沁的功利主义进行分析比较。两者共通之处在于人性基础乃趋利避害、终极归宿乃社会利益。差异之处在于内在根基、实现手段、道德评价,分别体现为"天志"与"人性"、"兼士人格"与"自由享乐"、"志功合一"与"唯效果论"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他者的位置——兼评《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化与异文化的关系一直是人类学关注的重点。"他者"的地位在人类学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位置。本文结合《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书,对人类学历史上不同时期"他者"地位的变化进行梳理,借此帮助我们理清19世纪以来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大致脉络,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人类学的实验时代。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4,(27)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描写"典妻"、"卖妻"之俗的作品并不多见,比较著名的有许杰的《赌徒吉顺》、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和罗淑的《生人妻》三篇。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中国现代小说中的这种非常态的婚姻形式主要出现在我国南方地区,反映了在双半社会物质生活极度贫困的中国农村,广大农人的生存境遇,中国的人性遭受践踏,女性的命运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5.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依赖的哲学人性论的思维方式是使得其思想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学会人性论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在理解中把握人性的逻辑起点、原则和演变规律。在综观全书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矛盾分析则不难发现,人性可以被置于"力"与"爱"的双重空间维向中考察。在考察中,人性经历了由实体的本来性质延伸出思想属性的转变。"力"与"爱"是人性转变的先天形式条件。人性的思想化若无科学证据证明,是时刻偏向二者之一方的。  相似文献   

6.
凭借《大地》三部曲等中国题材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在其作品中多次描写"头发"这一细节,真实折射了特定时代底层民众的政治意识,从而凸显社会转型期的大众心理。她借助文学形象,从信息传播角度,深入探究造成中国社会落后的主要因素,进而强调了长期开放、交流与观念更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郝巨华 《学理论》2013,(3):155-156
佟振保和拉尔夫神父分别是中国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与澳大利亚长篇小说《荆棘鸟》中的男主人公。两个人物都具有良善、道德的"表"象,但也都具有卑劣、自私的内心。"表"与"里"的矛盾构成了他们性格的二重性,使两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在刻画人性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8.
陈帅 《学理论》2013,(11):209-211
20世纪初西方"神话"概念的传入真正使《山海经》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其后老一辈学者们运用人类学等新的学术理论为《山海经》的神话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其七八十年代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近年来结合考古材料尤其是汉画像石进行《山海经》的神话研究越来越成为热点,考古材料文化解释的不确定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极大挑战。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当代文化人类学交叉研究的尝试。通过挖掘中国先秦墨家思想的"兼爱"说,阐述其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理论意义,并将它与当代文化人类学的跨文化概念和其方法论的研究进行贯通。同时,试图为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一个伦理学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正李左人从2005年起开始关注扎巴母系制婚姻家庭,多次赴扎坝作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三年考察,五年创作,共八年"抗战",完成了文化人类学长篇小说《女儿谷:1937》作者以文化人类学的视野来观照扎坝鲜水河走婚大峡谷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以作家、学者的双重身份游走在文学与文化人类学之间,融文学性与学术性于一体,取得了艺术和学术的双重成功。《女儿谷:1937》将田野调查的实证与文学想象的虚构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的流行观点认为,马克思晚年对摩尔根等人类学家著作所作的篇幅巨大的笔记,表明了他晚年时期的一个新的研究动向——放弃唯物史观原有立场和《资本论》创作,转向实证科学、经验科学色彩的"人类学研究"。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能成立的,马克思在其晚年笔记中并未转向所谓"人类学研究,"而是立足于唯物史观的原有理论和方法,从历史哲学层次,概括、借鉴人类学家的最新科学成就,系统探索唯物史观的新研究领域——国家与文明起源理论、原始社会理论。"人类学转向说"不符合马克思晚年思想的实际状况,是对马克思晚年笔记严重误读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张超颖 《学理论》2012,(21):132-133,209
针对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所蕴涵的独特的人类学视角与方法展开分析,列维斯特劳斯在对文化碎片的描述与文化人类学的深刻反思之时,运用哲学、美学、心理学等方式给读者以一面独特的文化透镜,他深刻的思想和启发式的描述让"文化苦旅"得到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文化哲思"。  相似文献   

13.
张春梅 《学理论》2013,(3):153-154
狄更斯以熟稔的创作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丰满典型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生机勃勃、个性鲜明、栩栩如生,鲜活地留在每一个读者的脑海中。通过对狄更斯的前后期两部作品《奥立佛·退斯特》和《大卫·科波菲尔》的比较,对其笔下的"小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展现出"小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性色彩和深刻寓意。  相似文献   

14.
《求知》2017,(3)
<正>侯惠勤在2017年第1期《求是》杂志撰文指出:一、"普世价值"论争的本质在于:不是有无共同人性、有无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抽象争论,而是关于资本主义制度是否具有普世性和永恒性、中国是否要搞"全盘西化"的重大政治原则问题。"普世价值"一旦还原为政治价值,其"人类共同价值"之表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之实的矛盾马上就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是由盲目的力量在起作用,而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人是社会的主体,在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对人性问题的研究,历来是一个颇有吸引力的课题。当改革大潮在中国大地掀起的时候,人们表现出种种复杂的心态和行为,更加引起了哲学界对人性问题的关注。本文仅就人性的引导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其基本观点是:人性是可以引导的,人性的引导在社会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35)
《白蛇传》是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美丽传说,也作为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广为流传,这个优美而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从产生到成型,经历了几代文人的润色,白蛇从单纯的无情蛇妖到有人性的善良蛇仙,许仙从陷害娘子的无情无义到维护娘子的情义至尽,人物性格发生了重大改变。《白蛇传》的故事演变过程和文学价值值得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7.
王小舟 《学理论》2013,(17):221-222
卡尔维诺《命运交叉的城堡》以塔罗牌为发声方式,《一千零一夜》模式的纸牌叙述依靠对文学经典的直接引用、隐喻和改写。以分析心理学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的概念,研讨该小说中的人物如何从荒诞、人性缺失、语义不定的文本环境中获得"自我"并向"原型"复归。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性观在实践及实践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基础上,实现了对传统非实践人性观的超越;和谐人性观立足中国实际开创了实践人性观的新境界。实践人性观以现实和全面的人性超越了非实践人性观的抽象和片面的人性;中国和谐人性观继承了实践人性观的科学内涵,强调实践人性观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协调性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理念,都渗透着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的草稿中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通过对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以及相关著述的考察可以发现,"跨越"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反思,有其形成的理论渊源,是基于唯物史观的科学判断。同时,历史分析表明,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具有实现"跨越"的可能。显然,"跨越"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朝鲜族青年作家、朝鲜族第一个文化人类学研究者金文学的日语新著《裸体的三国志——日中韩三国文化比较论》最近由日本大阪东方出版株式会社隆重推出,并深受关注。本书着重比较、描述了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的外部行为及其深藏在其行为内部的深层思维结构,即中日韩三国文化模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