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7,(5)
晚清军事教育变革是我国军事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它开始于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在清末"新政"时期得以迅速发展,其目的在于挽救清政府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其特点体现在"师夷长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方面。晚清军事教育变革并没有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甚至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但它为中国近代国防建设和民主革命培养了人才,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李鸿章作为晚清时期能够影响清政府命运的大臣之一,始终在精心维护清政府以及他自身的利益。李鸿章军事建设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军事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构建了以防御日本的水路防御体系,促进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力。  相似文献   

3.
《党政论坛》2009,(8):41-41
李鸿章对近代军事的第一大建树是:把海防提到战略位置。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海军! 李鸿章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就关注了海防问题。他虽然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关注和提出海防思想的人,但却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提出海防比陆防重要,应该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以加强海防。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32)
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其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关系长期以来成为史学界热议的话题。郑大华教授在《晚清思想史》中指出,与清王朝相比,太平天国更有理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启者。事实上,就太平天国统治所存在的严重问题而言,其自身根本无力担负起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任,然其对晚清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却客观上成为清政府实施近代化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把晚清帝国推进到了国家建设的进程中。晚清的覆灭,民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国家建设的启动。近现代中国国家建设的核心主题是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中央政府来实现国家的整合。然而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中央政府的贫困化,近现代中国始终未能成功地建立起一个能有效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现代国家体系。  相似文献   

6.
正历史上,中国在很长时间,总是"在传统内变",主流文化始终还是在汉族文化传统系统里面作调整,这是因为在古代中国,无论是佛教、三夷教、伊斯兰教,还是明清天主教,始终没有任何文化可以挑战和改变这个汉族中国文化,所以,变化都是在传统内部的调整、适应、改革、变化。但是,到了晚清,由于坚船利炮、西力东渐的原因,中国不得不"在传统外变",不得不越出传统,文化就面临危机。  相似文献   

7.
中国史学发展到晚清,新的时代需要推动历史编纂的发展,一批见识卓越的史家均重视对典志体的改造。这一现象实有其深刻的必然性。典志体史书有两大特点:一是内容包涵宏富,适于记载典章制度和社会各方面情状;二是篇目设立极具灵活性,可根据需要增减、扩充,储备新知识,发表新见解。晚清民族危机深重,改造了的典志体正能符合呼唤御侮图强和倡导了解外国、学习外国的迫切需要,因而大放异彩。魏源、徐继畲、黄遵宪等爱国史家先后撰成的名著《海国图志》、《瀛寰志略》、《日本国志》,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宝贵的创新价值,并对探求救国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广州老白云机场航站楼是中国近现代民航发展史的历史见证白云新城作为广州市城市副中心之一正在筹划大规模地进行开发建设,这一优秀的近代航空建筑正由南方航空公司改造为办公用房,面临着被拆改成面目全非的局面。广州是中国近代航空业发展的始发地之一,中国近代航空史上早期的重大事件几乎都与广州相关。在当时孙中山先生的航空救国思想指导下,广州在近代民航业和军事航空业均取得了较大进步,也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5)
在晚清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日本进入晚清的视野有其必然性。是由于晚清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和日本进入中国的主动行为决定的,日本的影响具有桥梁和参照的价值和作用。"中国近代留日潮"和"日本教习的年代"的出现,可以作为日本对晚清教育改革影响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贾磊 《党政论坛》2012,(10):32-33
德国经济真正的支柱不在于像西门子、宝马、奔驰和克虏伯这样的大公司,而是在于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为扶持中小企业,德国政府长期以来甚至采取了"限大促小"的政策,在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限制大企业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