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秀 《学理论》2010,(19):190-191
陶渊明作为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凭借着他清新朴素的风格及其淡泊洒脱的隐者形象成为千百年来为许多名人志士所推崇和效仿的对象。试图以《饮酒其九》为例,分析陶渊明待人之质朴真诚以及其厌倦官场尔虞我诈后的洒脱和率真的隐逸生活,并以此窥见陶渊明是如何超拨于其他田园诗人,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独特而使人钦羡而敬畏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杨斗 《学理论》2009,(17):192-193
魏晋年间,中国诗坛被玄言诗垄断,是他,在诗坛吹起一阵清新的风,开一代田园诗派;他,挣扎在入仁与出世的矛盾中,最终与黑暗的官场决裂,归隐田园;他,在儒家与道家的思想中游弋,将儒、道的思想寓于自然的语句中;他,以平淡自然之语,成就了千古佳句;他,把金刚怒目的情怀深藏于那颗壮志成空的心中……他,就是陶渊明,爱酒、爱菊、爱书,安贫、固穷、乐道,悠闲于南山采菊的他,却将满腔的政治理想写在了《桃花源记》中,这就是充满矛盾的陶渊明,中国诗史上开宗立派的陶渊明,为后世诗人敬仰称道的陶渊明。作此文,只是想通过陶渊明的诗、陶渊明的经历找寻一些隐藏于他内心深处的思想,了解一下他诗中的自然平淡与胸中的慷慨忧愤。  相似文献   

3.
李碧莲 《学理论》2012,(35):197-199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誉为中国隐士文化的代表。才华横溢的陶渊明怀着"大济于苍生"的宏愿多次进入朝政,又多次回归自然。陶渊明的归隐既有个人主观原因,也有社会时代的客观因素。从个人原因来说,他的个性、所接受的思想、独特的个人经历都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客观因素而言,险恶的政治环境和森严的等级制度使他觉得难以适应并对政治产生了失望。正是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才导致陶渊明最终决定辞官归隐度过余生。  相似文献   

4.
李可 《侨园》2013,(4):46-46
<正>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就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不论是富贵贫贱,亦或是欢喜哀愁,都离不开酒。饮酒与文化,更是纠缠在一起,千百年来水乳交融。中国文人嗜酒的最初记录已无从可考,战国时代,这一现象并不是很明显,虽然当时也有过一些爱酒的侠士,但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还算不得是文人。而真正将文化与酒并在一起,大概应从土族的初兴算起,以后,文人和酒就纠缠在了一起,演绎出诸多美酒佳话。东晋陶渊明,当了80多天的县令便辞官归田,过着隐逸诗人的生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4,(33)
隐逸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发端于先秦,盛行于汉魏,风行于后世的各个朝代。隐士在传承和发扬隐逸精神的层面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用,他们或如儒家以邦之"有道"与否作为依据决定自己或仕或隐,或如道家顺应自然而追求身体力行的纯粹之隐,因而在隐士形象上千差万别。而孔子和庄子作为儒、道隐逸精神的代表人物,他们的隐逸精神值得一探。  相似文献   

6.
龙雨辰 《学理论》2012,(15):125-126
陶渊明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位非常优秀的田园诗人,通过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所处的时代,来重点阐述陶渊明文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陶渊明的文学思想深受儒家、道家思想影响,并将两种思想有机融合,形成独特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主张人们过着"息交以绝游"生活。所谓"息交",最本质、最具体、最核心的含义就是不搞货币交换。只要不搞任何形式的货币交换,人们就可以完全闭关在蚕茧式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就可以断绝"交"换、停止交"游"了。陶渊明主张取消货币交换的原因有三:他长期在农村,习惯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害怕货币交换打破了他茧缚中的平静;他反对官吏们挥金如土的腐败生活,认为只要取消了货币,官吏们就无"金"可"挥",就"腐败"不起来了;只要没有货币交换,人们就可以通达"秋熟靡王税"的理想"神界"。陶渊明所谓理想是一种脱离现实、违反规律的幻想,今日应予以批判。  相似文献   

8.
周建梅 《学理论》2009,(32):124-125
东晋诗人陶渊明历经人世的艰难困苦,终于抵达和谐圆融的生命境界,这样的生命境界呈显在他的诸多诗歌中。宋词中和陶渊明相关的意象非常之多,宋代词人欣赏并企慕抵达陶渊明之生命境界,在这些词人中苏轼和辛疾弃是其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9.
付琦博 《学理论》2012,(28):152-153
嵇康的隐逸思想是其自然论的玄学思想的一部分,为了摆脱世间种种矛盾的束缚,转而追求人与"道"的融合的人生至境,呈现为平和安宁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作自然。这种思想既是对传统隐逸精神的继承,又因其历史承担精神焕发了个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国情怀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赋予家国情怀以鲜明的时代内涵,形成了"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民族复兴"的圆梦情怀、"实干兴邦"的奋斗情怀、"以身许国"的无我情怀、"崇尚英雄"的革命情怀、"天下大同"的世界情怀的完备表达。今天,大力弘扬家国情怀,要不忘初心使命,引领新时代家国情怀建设;追求伟大梦想,凝聚民族复兴的宏大力量;培育良好家风,激活培育家国情怀的社会细胞;弘扬传统文化,强化家国情怀的教化功能;打造全媒体平台,构筑家国情怀的传播高地;构建大同世界,涵养中国人民的天下情怀。  相似文献   

11.
舒展 《民主》2006,(12):42-42
文学鉴赏是一门大学问。对于作家来说,他的鉴赏水平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他创作的艺术水平。谨以陶渊明来说吧:朱光潜说:“陶渊明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诗论》)鲁迅却说:在后人的心目中,陶渊明实在飘逸太久了,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他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的另一面,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鉴赏一个作家,要顾及全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题未定草》六)。梁启超、陈寅恪、朱自清……近现代的大师们有许多鉴赏陶渊明的高论名著。限于篇幅,恕不…  相似文献   

12.
潘琳 《学理论》2012,(15):127-128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他所创作的田园诗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瑰宝。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与众不同的思想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思想主题上,他的诗歌描写恬淡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发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抒发自己参加农耕的深切体会,赞美农业劳动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艺术风格上,陶渊明田园诗诗风清新自然,语言朴实无华;善于从平凡事物中营造出不平凡的意境,所创作的诗歌具有独特的意境美;并且他的诗含蓄深厚,意境深远。  相似文献   

13.
华锡兰 《学理论》2010,(23):196-197
自魏晋时期开始,山水田园诗被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固定下来,并开始得到广泛发展。特别是在唐代,山水田园诗得到了高度发展,出现了大量写山水田园生活而著称于世的杰出诗人。而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繁盛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道、儒、佛的思想影响力,隐逸之风的盛行,以及魏晋时期山水田园诗所提供的艺术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严登平 《学理论》2009,(31):177-178
思归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有文化现象,而这种文化现象其实在《诗经》时代就已经开始形成。本文试从恋家情结、厌战性格、孤寂情怀等三个方面分析《诗经》中思归诗产生的原因及其文化意义,并经过以后的不断地积淀、融合,丰富了思归母题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爱国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在高涨的爱国情绪下,如何表达爱国情怀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由于自身心理特点、社会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爱国情怀表达不当的问题。以丽水地区高校学生为例,探讨当代大学生爱国情怀的表达方式,提出"理性爱国"的策略,并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视角找寻"理性爱国"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6.
揭示传统清官人格的道德动因,应该秉承唯物史观从"三个维度"加以整体性、宏观域、发展性研究:一是探寻哲学基点,从"天人之辩"的理论思维加以追问。对于自然的本能敬畏和神格崇拜心理,催生了道德的意义和遵循道德的原始起点,引发了传统视域下对天道敬畏的理论命题,萌生出神秘的生命情怀。二是立足治国理政,从"德治之基"的实践思维加以追寻。道德人的价值诉求和道德教化的治理功效,孕育和推进了传统社会的德治思维和德化路向,培育出浓郁的家国情怀。三是回归终极理想,从"民本之要"的价值思维加以揭秘。无论是个体的圣贤追寻还是整体的政治理想,最终都是为了人的意义,目标都指向人的主体性实现,是"天人合一"命题的真正超越,彰显出鲜明的人民情怀。因此,传统清官人格是生命情怀、家国情怀和人民情怀"三位一体"的集中体现和价值升华。  相似文献   

17.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历经多次磨难而不灭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强化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宿书婷 《学理论》2012,(25):131-132
优美与崇高从来就不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而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美学范畴。陶渊明的诗歌中既渗透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气节,又流露出对自然旖旎风光的迷恋,正可以看作是崇高与优美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9.
《党政论坛》2013,(12):9-9
“九字心得”彰显民本情怀 “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我坚信,做人要正、办事要公,才能利国利民。”这是3月17日李克强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的一句话,充分表达了以民为本、勇于担当的理念和情怀。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老百姓一直在不懈地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东晋文学家、诗人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中那种人人各得其所、怡然而乐、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一直为历朝历代的人们心向往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