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生"三自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科学厘定"微时代"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微时代"研究生"三自教育"的困境,并提出了"微时代"研究生"三自教育"的新思路:培养网络认知,科学自我教育;注重网络实践,加强自我管理;捕捉网络信息,理性自我服务;提供广阔平台,营造教育氛围;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的传播活动即将进入"微时代"。"微时代"是以信息的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使用数字通信技术,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通过新型的、移动便捷的显示终端,进行以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活动的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视域下的城市社区"微治理"路径研究,既是对"微治理"场域下新媒体功能的多维审视,也是以新的媒体技术与互动传播模式推动社会治理的渠道探寻。基于新媒体与城市社区"微治理"的契合维度,提出新媒体视域下城市社区"微治理"实践路径,包括以新媒体拓展城市社区"微需求"表达渠道、以新媒体形塑城市社区"微参与"协商空间、以新媒体优化城市社区"微项目"运行路径。  相似文献   

4.
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单位体制"进行传播是一种典型的"在场"传播。随着"单位体制"的解体,主流意识形态"在场"传播也趋于失效。在此过程中,由于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和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对其的重视与运用,主流意识形态进入了"缺场"传播时代。"缺场"传播方式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既是一种机遇,又蕴含着巨大风险。为有效规避"缺场"传播的风险,主流意识形态应着力提升自己在"缺场"传播环境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微时代的到来,开启了公共话语权的平民时代,政府不再占据网络舆情的主导地位,微博逐渐成为网络舆论的主要阵地。微时代信息的裂变式传播和民众的聚变式反应,使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着"塔西佗陷阱"的困境。提出了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突破"塔西佗陷阱"的新出路:及时公开信息,主导舆论态势;主动承认错误,重塑信任关系;努力提高"微能力",发挥"政"能量。  相似文献   

6.
自2015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以来,学界对"照金精神"的形成及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成果主要涉及"照金精神"的内涵、产生背景、时代价值及培育路径。归纳整理"照金精神"的形成及发展,有利于明确当前研究现状,传播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有助于激励新时代中华儿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展示了新时代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促进这一理念的国际认同,既是时代发展的呼唤,也是中国实现大国复兴的要求。当前,西方话语霸权对中国的抹黑、部分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质疑以及中国自身相对孱弱的国际话语权等因素,严重制约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为此,我们要大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夯实话语基础;完善中国话语体系,扩大"中国声音";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促进理念共识。唯有如此,方能切实推动世界各国凝聚"命运共同体"共识,从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王静 《学理论》2013,(3):263-264
"微文化"发轫于微博的破土而出,壮大于微力量、微情绪、微需要、微爱心、微服务、微价值等的陆续"加盟"。在这种碎片化信息传播发达的时代中,微文化的出现引发一系列微妙变化,日渐强盛,毫不示微。作为"微时代"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者,应该善于观察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潜移默化中丰富其文化内涵,对其精神需求作出积极给养,同时以此为契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周静  刘乐舟 《理论导刊》2021,(2):100-107
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热点时刻"。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着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加剧、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分化、个体意识结构严重失衡等场域困境,因此必须在传播理念、传播话语、传播模式上与时俱进,主动应变。同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性质决定了其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传播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理论根基不能变、实现社会共同价值引领的功能定位不能变、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认同路径不能变、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价值向度不能变。实践中必须牢牢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既创新求变,又以不变应万变,共同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0.
孔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仁""礼"思想中所蕴含的道德教化、法制规范及社会和谐思想对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时代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其形成有着深刻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当下社会价值观引领、价值体系构建、文化软实力提升、美好人格构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孔子"仁""礼"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滋养与借鉴、传承和创新的内在辩证关系。孔子的"仁""礼"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突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重视个人与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国家义利观、落脚国家精神的筑建有着十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意见领袖是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重要节点,具有正负双面性的效能:既有加强社会监督、有效引导网络舆论、促进公共问题的解决等积极作用,又有容易引发网络暴力、加剧虚假信息传播、干预司法独立甚至被利益集团俘获等局限。微时代意见领袖不是洪水猛兽,只要对其积极培养扶持、实行分类管理、开辟吸纳合理意见的制度渠道,重视舆情预警,积极引导、规避风险,就能将意见领袖的巨大能量引入良性轨道。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系列歌曲的推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本文从政治理念的传播渠道、政治理论的思想宝库、政治理念的人文情怀,时代最强音方面,阐述了"中国梦"系列歌曲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从而为进一步发挥"中国梦"系列歌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微博、微信凭借用户基数、内容形式以及传播路径的优势,迅速成为影响力最大的网络公共领域。微时代的到来,冲击政府和公务人员话语权威和公信力、加大了社会管理的成本和难度;同时,也带来了实现服务、高效、包容的智慧型政府转型的契机。为此,政府应用更加开放、包容、理性的态度直面微时代的挑战,整合资源,搭建"微平台",建设立体化信息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4.
刘蓝蓝 《学理论》2012,(19):266-267
他们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90后"。他们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成长,在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的环境中学习,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与以往时代不同的特点。因此,新时期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应当采取符合"90后"大学生思想、性格特征的教育方式。文章首先从三方面分析了"90后"大学生素质现状,经探索后,提出四点建议:第一,注重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协调性;第二,增强"90后"大学生的党性修养;第三,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第四,强调思维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构建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节点上,更需要党的宣传思想战线继续高举旗帜,展现立体、全面、真实的国家形象。从文化滋养、理论借鉴、现实需要的三重向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的生成逻辑,坚守"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国家形象建设、推进中华文化复兴、推介中国经验传播的目标导向。对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外交思想时代化、有效强化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效助益培育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7)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动设计者,"问课"教学是教师不断地从时代变化中调整教学,使自己的教学更贴近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心理变化。"互联网+"的发展使教育成为一个教育资源共享的时代,信息的方便、快捷获取让教师之间相互学习,重视个人教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课"教学实施的建议如下: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式;转变考核观念,促进教学发展;潜心研究教学,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17.
在"微时代"背景下,青年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面临"危"与"机"并存的局面。价值选择、价值教育、价值主导、价值引领、价值认同之"危"是重重危机的主要表现。同时,"微时代"为青年核心价值观培育时空、理念、内容、方式、效果等带来机遇。我们要利用"微媒体",抢占"微阵地",实施"微渗透",融入"微生活",完善"微管理",净化"微环境",重视"微领袖",引领"微舆情",加强"微教育",提高"微素养"等有效措施,探索"微时代"青年核心价值观培育化"危"为"机"之路。  相似文献   

18.
安舒怡 《学理论》2014,(9):268-270
人类进入了"微时代","微信"具有如下特征:信息发布简短化;信息渠道多样化,信息发布快捷化,交互功能强大化,信息平台平民化,信息传播时尚化。同时,"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平台、管理门槛、教育方式、教育环境、教育原则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密切关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新现象,对于把握网络舆情的主动权,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微传播时代,民族文化传播突破了区域传播的时空局限,打破了跨文化传播认知障碍,微媒体展示出民族文化遗产传承、洞悉受众需求、凝结共识、情感沟通与陪伴,完善环境认知与监测的功能。就湘西地区民族文化与微传播现状来看,存在微传播内容的泛娱乐化削弱了民族文化内涵的厚重性,微传播多元价值的呈现消解了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凝聚性,微文化碎片式的传播与解读不利于民族形象系统构建等困境。在传播对策上,采取见"微"知著,以"微"切口凝练民族核心价值;造"微"入妙,以"微"路径收获共情体验;"微"言大义,以受众个体"微"视角丰富民族文化传播多样态;研精究"微""微"平台与教育联手推动民族文化内涵的"传与专",实现微传播背景下湘西地区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20.
黄巍 《学理论》2013,(23):240-241
"穆桂英"是戏曲和小说中的人物,是中国民众熟悉的一位勇冠三军的女英雄。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意识中,能成为"穆桂英"式的女性人物可以说是寥寥可数。而"穆桂英"形象在中国民间大量产生,并成为一个时代尊崇的女性形象则是在"大跃进"运动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劳动力的严重短缺,客观环境要求女性必须像男性一样参加社会劳动,在媒体报刊和实际生活中,"穆桂英"女性形象逐渐增多,并成为歌颂女性勤劳勇敢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