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唯物矛盾观的出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脉络的重要体现,也是与时俱进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参照。唯物矛盾观起始于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矛盾观的对话和反思,发展于恩格斯对唯物矛盾观的继承和创新,成形于列宁对唯物矛盾观的明确和系统化,完成于毛泽东对唯物矛盾学说的超越和发展,它的出场逻辑就是一个不断对话、反思、超越的过程。对话、反思、超越同样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出场逻辑。  相似文献   

2.
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强调“我”与“他者”之间经常性交往,“我”与“文本”、“我”和“世界”、“我”和“他者”都处在纵横交错的“网格”联系中。透析“对话主义”并将其喻义引入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探讨中,主流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之间应采取友好对话、相互“寻根”的交往方式。维护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的最重要琴弦是儒学,维护中国之所以为社会主义国度的最重要琴弦是马克思主义,二根琴弦采取“复调”式的合奏或许能奏出更美妙的音乐。  相似文献   

3.
从古代哲学角度和现代科学角度阐释张仲景辨治疾病之“人体自和”观,即从《伤寒论》之“自愈”论,“人体自和”观的诊断依据、治法应用,正气之于“人体自和”观等方面深入探讨张仲景“人体自和”观。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教学中,过去的“灌输教育”完全违背教育的本质。只有通过对话,教育的本质才能实现。对话不是形式,而是一种精神。对话的状态主要有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自我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当然,只有民主、平等、互动、全员的对话才是真正的对话。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确认是中、西、马三家哲学对话的前提,世界全球化的潮流与中国现代化的目标使三家对话成为必要,而共同的“入文关怀”则使三家对话成为可能。中国哲学如果要与西、马开展对话与整合,必须使民族性融入现代性的价值体系之中,再用“文化再解释”的方法使现代性取得民族性形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政治观是以“大同”思想为中心的和谐政治观,马克思政治观中的“共产主义”与此有类似之处,“和谐社会”思想正是中国传统政治观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结合升华。  相似文献   

7.
教育引导干部正确看待成长进步,力戒浮躁之风,营造心齐气顺的工作氛围和人文环境,是党员干部思想教育的现实需要。今年以来,孝感市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忠诚观、对待观、成长观、进步观、位置观”的“五观”教育活动。现将孝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聂利军为党员干部作的辅导报告摘编刊发,供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传统文化中的“忠君观”、“尚公观”、“诚信观”、“义利现”“节欲现”是“八荣八耻”的重要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9.
对话道德教育是对话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强调教育过程中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实施理念为走向发展人的目的观、回归生活的课程观、我—你的师生观以及营造自由交流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崛起态势“如火如荼”,美国首强地位“自恐不保”,中美关系逼近“振荡期”,业已存在的现实摩擦与可能爆发的矛盾冲突亟待有效的手段予以管控,相互疑虑日益增长的趋势亟需特别的渠道予以扭转,实现这些目标刻不容缓。正如1972年历史性开启中美关系的对话那样,中美急需切实管用的沟通对话机制,通过经常性、机制性的接触,起到增信释疑的作用,有助于保持中美两国政治、经济、安全乃至军事关系的稳定,最大限度减少不稳定因素,最大限度控制风险的扩大化。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应运而生,因之而兴,为推进中美关系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对话机制也有需要改进提升的地方。由此,如何深化中美对话机制、为塑造新型大国关系营造好的氛围,值得我们思考并为此提出见解、建议。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即一种“人本关怀”兼容“和谐有序”的社会发展理念。从法社会学视角讲,“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起点在于具体制度的构建。首先,“以人为本”应当根除“人治”而迎合“法治”;其次,“社会和谐”需要弥补“法律真空”,寻求法律与道德协调整合的秩序机制;再次,“可持续发展”要求摒弃“权力法律观”,推演“权利法律观”与“生态法律观”的优化嫁接。  相似文献   

12.
“奋斗”概念,古已有之,古代的奋斗观只是朴素的奋斗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奋斗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期,胡锦涛同志站在时代的高度,多次强调奋斗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他阐述了新时期奋斗观的新内涵: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团结奋斗,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奋斗观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中国文化?《周易》上有一个最早的界定:“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天文”一句,是要观察春秋代序,节序变化,看清时节的流变。“观乎人文”一句则是以观察人间百态凝聚起来的价值观,流化天下,用文明化育人心,涵养生命。  相似文献   

14.
学术信息2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战争观、主题观、格局观、新秩序观以及和谈观构成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基本架构,贯穿于其中的是和平思想,形成“和”的风格,具体体现在和平谈判、和平解决、和平协商、和平发展等诸多方面;邓小平主张不称霸、不搞军事集团、不搞军备竞赛、不树敌等思想也都具有“和”的特点。因此,在当前一些大国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的形势下,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02年7月31日在斯里巴加湾举行的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向大会提交了中国政府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该文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国政府关于国家和国际安全的立场和政策,指出了以行使武力和武力威胁为基础的旧安全观被以对话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安全观代替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安全的涵义已演变成为一个综合概念,其内容由军事和政治扩展到经济、科技、环境、文化等领域”。自民族国家形成以来,维护国家安全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最高利益和目标。以往的国际体系是一个弱肉强食,谁也…  相似文献   

16.
刘勰的“通变”观对折中思想和模糊理论出神入化的化用功不可没。折中,创造了一个自由的、民主的和公共辩论的空间,使新变论和复古论由紧张对立转化为和谐的对话关系,从而找到它们之间互相关联着的某种共同性,建立起一种更深刻的关于统一的看法模糊,不仅切合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而且引导人们运用模糊逻辑去对他建构的理论体系大厦进行全面辩证的判断与把握,从而避免了在一些无谓的细枝末节上纠缠。  相似文献   

17.
依据思考正义和解决正义的途径之别,正义一般分为理念正义(思辨正义)和实践正义。马克思之前的正义观囿于人的德性、理性思辨来建构社会正义观,故被划归为理念正义。马克思在批判考察了之前的正义理论之后,转向了实践正义观的诉求与探索。马克思正义观在实现了三个阶段的实践转向后,将其“地基”落在了社会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之上。马克思紧紧围绕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层层展开对自由主义正义观的深入批判,并最终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所有制构想,即社会所有制。马克思正义观的终极目标是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正义。  相似文献   

18.
作者通过对天皇观的历时性考察,对近代天皇观建构过程中所遇到的民间的抵抗等问题进行了考析,阐明了近代转型期日本人的精神动态,提出了所谓近代天皇观是在幕末前后伪造出来的“传统”的结论。作者认为,幕末的内忧外患危机意识是近代天皇观形成的重要契机,“近代天皇制是在内外危机加重的情况下用来对应秩序崩溃的重建秩序的原理”,天皇观以及其权威性“属于广大民众的幻想过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易经·贲卦》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中“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我国传统文化对文化本质的深刻揭示。由此可以简单说,文化就是“以文化人”。  相似文献   

20.
虽然“以人为本”的“人”可以理解为个人与人民群众的统一,但从实践生存论的视域看,其“现实的个人”的含义更为根本。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概念的提出,有着深厚的思想史基础,它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标志之一,也是马克思“个人观”形成的标志。“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个人观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的发展程度是社会发展程度的基础”;“现实的个人”是社会的“建构规律”与“发展规律”的基础。澄明马克思的个人观并实现它的引领作用,对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国民现代性意识的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增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