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程序工具论的理论反思,法律程序应当具有独立于实体结果之外的价值追求——程序的正义价值。程序正义价值的定义纳客,以及程序正义价值在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的实现状况。加强和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2.
程序正义是现代司法追求的正义价值之一。一般而言,刑事诉讼从开始到结束具有顺序的一致性,每个阶段按照刑事诉讼法的预先规定依次进行。然而,司法实践面对的情况复杂多变,刑事诉讼难免存在程序逆流现象。程序逆流现象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刑事诉讼某个阶段周期的延长,从而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权利产生重要的影响。文章从人权保障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我国刑事诉讼中存在的几种逆流现象的梳理,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处理建议,以期对规范我国刑事诉讼程序逆流现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律体系中建立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是必要的,但必须是在维护现代刑事诉讼基本价值的前提下,并结合我们的实际和需要予以规定,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设置刑事缺席审判的目的,是通过一个程序的合理设置,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因被告人不出庭造成的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冲突的问题,实现诉讼效率、诉讼正义、保障人权等诉讼价值的要求,使整个刑事诉讼程序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4.
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制度,是实现程序正义、保障人权的一项基本的刑事程序制度。然而,在刑事诉讼中,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制度却一直处于空白状态。本文从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的现状、构建的必要性以及域外参考等方面对我国如何构建该制度加以阐述并提出笔者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沉默权的确立是司法走向文明的标志,它体现刑事诉讼中权利的平等,司法的公正和程序的正义以及人权的保障。本文对我国确立沉默权的必要性以及与现行司法制度和实践中的冲突进行探讨,提出确立沉默权是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推进司法改革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6.
非法羁押、超期羁押问题的凸现,深层次的原因是传统刑事诉讼理论与实践仅注重了刑事诉讼的特殊性,而对审前羁押属性的定位不准确。从法哲学的角度反思传统审前羁押属性理论,重新审视刑事诉讼的诉讼共性,将审前羁押属性定位为诉讼保全,更有利于理清程序原理、完善刑诉立法,提高侦查、检察人员的程序正义意识,保障被追诉主体的人权。  相似文献   

7.
我国当前的主流观点认为刑事诉讼的目的在于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然而这一双重目的论无法成功回应各种质疑,有必要发展新理论取而代之。在德国,新兴的刑事诉讼正当性理论已经向主流的刑事诉讼目的论发起了挑战,它不再把最低限度的程序正义当作刑事诉讼目的,而是视其为刑事诉讼不可逾越的限制,认为目的与限制的共同作用产生了刑事诉讼的正当性。此理论的优点在于准确反映了刑事诉讼的实际情况,且避免了最低限度的程序正义进入权衡并被牺牲。借鉴这一研究进路后可以得出结论:刑事诉讼的最终目的在于为正当刑罚服务,服务的具体方式是查明真相与诉讼经济,它们是刑事诉讼的次级目的,对众目的的追寻受限于最低限度的程序正义。此结论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非但不矛盾而且能促进对条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我国1979年通过的《刑事诉讼法》在经历了1996年、2012年和2018年三次重大修订后,逐步进入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轨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我国刑事诉讼法治化的全程,健全与完善人权保障制度、建立多元诉讼程序体系、实现程序正义是其主线。其间,刑事诉讼程序法治化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并逐渐实现了立法设计与司法改革、立足国情与借鉴域外、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论刑事诉讼中的控辩平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刑事诉讼中控辩双方的地位及权利入手 ,通过对控辩平衡原则之确立及其对刑事诉讼实体正义及程序正义之影响的分析 ,结合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及司法现状 ,借鉴“平等武装”理论 ,评述“均衡对抗”观念 ,对刑事诉讼中控辩平衡这一原则进行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0.
完善我国军事刑事诉讼制度的价值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军事刑事诉讼制度的不完善主要源于其价值上的弱势。具体表现在军事刑事诉讼理论的价值弱势和军事刑事诉讼运行中的价值弱势。要完善我国军事刑事诉讼制度的价值就要树立科学的军事刑事诉讼价值观,确立行之有效的军事刑事诉讼特有原则,完善富有正义的平时军事诉讼制度,建立高效的战时军事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1.
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对被害人参与权的改革和发展,是国际刑事司法政策一个突出的方面。保护被害人的权利是刑事诉讼机制科学、公正的价值体现。刑事诉讼中不仅要完善对被告人诉讼权利的保护,而且应当同时重视和加强对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更完整、充分地体现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含义,不致使诉讼活动偏离公正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有证据表明司法权的民主特性是人类早期社会的普遍规律。2005年《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实施以来,司法权的民主特性获得了进一步凸显,但实际上除人民陪审员和人民监督员制度之外,司法权的民主特性并没有及于更大的视野。以刑事诉讼为例,无论是当事人主体地位与诉讼权利、律师辩护、刑事和解,还是社会公众参与司法和媒体监督司法,都应当是司法权民主特性的体现。将司法权民主特性做广义的理解,是对司法权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本把握,有助于强化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和实现程序正义。  相似文献   

13.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明确了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辩护人身份,增加了辩护人对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保障的规定,并对侦查阶段律师权利进行了扩充。随着世界范围内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加强侦查程序中的人权保障已成为趋势,按照被告人诉讼权利保障的国际标准,我国律师在侦查阶段的权利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刑事司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机制,在刑事司法领域,从国家追究犯罪的效果这个角度来看,侦查程序可以看作是整个刑事诉讼的基础。从人权保障的角度来看,刑事被追诉者的各种权利保障在侦查阶段是最薄弱的,所以侦查程序也可以看作是刑事司法人权保障关键。而我国的侦查程序尚未完善,还存在许多不利于人权保障的问题,因此,加强司法监控,完善侦查监督机制,扩大律师在侦查阶段的参与范围和参与权,强化刑事被追诉人的权利保障,明确其真正法律意义上的诉讼地位,切实深入贯彻无罪推定原则,将侦查法制化,从而实现刑事司法领域人权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5.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是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的主题思想.长久以来,由于受“重打击、轻保护”的司法传统、“犯罪控制论”的诉讼目的理念和我国反腐败形势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职务犯罪侦查权侵犯人权现象时有发生.现行刑诉法通过确定辩护制度、证据制度、技术侦查等制度,对职务犯罪侦查权进行了扩张和限制,为人权保障提供了立法基础.  相似文献   

16.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原则,是保障刑事实体法正确实施、保证司法公正和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正确有效途径,在刑事司法活动中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与保障.从刑事程序法与刑事实体法规范的对象,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发生影响的顺序,对刑事诉讼结果的影响等方面看,在刑事司法过程中,应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且程序公正优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现代司法理念是最深刻,作用和影响最重要的法律意识,其内涵十分丰富,最为重要的是人权保护、正义与效率、自由与秩序理念。刑事司法工作人员必须具有刑事理性和程序理性的现代刑事司法理念,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权和社会。  相似文献   

18.
在同一案件同时涉及刑事与民事两个诉讼时,实践中一直坚持刑事诉讼程序优先。这一原则曾经是解决刑民交叉案件行之有效的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适用这一原则过程中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严重违背了制度设计的初衰。在当前越来越强调关注人权、关注民生的时代背景下,该原则适用过程中的异化反应给诉讼当事人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国家也一再为此承担额外的诉讼成本,应该考虑刑民交叉案件的多元化处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加强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是国际上刑事司法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我国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时,把被害人规定为诉讼当事人,从刑事诉讼基本原理的角度分析,这种把被害人的诉讼地位提到当事人高度的做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在司法实践中也名不副实。被害人的刑事诉讼中的科学定位应当是特殊的诉讼参与人,根据特殊的诉讼参与人的定位,被害人应当享有一定范围的程序启动权和广泛的程序参与权。  相似文献   

20.
新刑事诉讼法在强化人权保障理念、规范强制措施、健全审判程序等方面都作了较大修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事司法制度的重大发展和健全完善。然而立法意图在实践中的有效贯彻还有待于实务部门出台司法解释,对相关条文作出进一步的细化规定和配套措施。例如关于证人保护的条款,从维护控辩双方诉讼权利和促进庭审程序公正等方面看,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由于证人的权利和义务处于失衡状态,因此落实起来困难重重,可谓"华丽的条文,艰难的落实"。在保留证人出庭义务的前提下,通过加重辩方、控方和社会的义务来平衡出庭证人的权利义务天平,可以使新刑事诉讼法中关于证人保护的条款得到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