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独联体各国并未朝着六个月以前所设想的松散联盟的方向发展,相反,他们之间的对立不断加深,亲俄和反俄两大集团正在形成。那些因主张民主、反对极权而上台的部分俄罗斯首脑态度也日趋强硬,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一位国家顾问声称“保卫居住在俄罗斯联邦境外的俄罗斯人的法律及其它权利事关重大,否则将严重损害俄罗斯总统的威信。”乌克兰、摩尔多瓦、阿塞拜疆以及波罗的海三国的政治首脑担心一个过去的帝国会卷土重来,因此这些国家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反俄联盟,乌克兰是其中最有实力和最坚决的一员。乌克兰的总统顾问说出了其它几国的共同忧虑:“俄罗斯梦想成为旧俄帝国的继承人,目前的经济危机促使当  相似文献   

2.
自彼得大帝改革以降,历代沙皇就强行且快速引进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以期强盛俄国.此举刺激了俄罗斯帝国上流社会励精图治,却给社会下层和知识界以巨大压力,孕育出深沉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诉求.然而,庞大的俄罗斯帝国是17世纪以后大规模扩张而迅速形成的,这导致其疆域内族裔构成多元和宗教成分复杂.为了有效治理这样的国家,俄罗斯民族主义又被帝国提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俄国民族主义”.而俄罗斯帝国在融合一部分现代欧洲文明因素之后变得更为强盛,在疆界上和中国发生越来越多的争端,在文化归属、价值观认同、精神追求等方面也和中国之间产生复杂的碰撞,俄罗斯民族主义随即成为帝俄时代和苏联时期理解中国问题、处理中俄关系的重要根据之一.在后苏联俄国重建历程中,这种民族主义是其重要推动力之一,同样延及到俄中关系领域:俄罗斯民族主义之于当代俄国对中国的认知、态度、情感、评价等,远不是临时的情绪表达,而是有着历史根据和理论基础的自觉行为,包括大众媒介关于中国形象塑造、知识界关于汉学研究、政界关于俄中双边关系的理解和处理等.这些行为既不能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所限定,又在文化结构和精神深处导致俄国人折损中国所期待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效力.  相似文献   

3.
中俄油气合作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俄罗斯是世界上的油气大国,西伯利亚和俄远东部分是石油心脏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位于“内新月型地带”的东端,因而,俄油气对中国有很强的吸引力。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成为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石油消费国,供需缺口逐年增大,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因此,随着俄油气工业政策的调整及“东向油气战略”的实施,对于中俄这两个欧亚最大的邻国来说,如何认识中俄在油气领域的合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4.
2006年以来,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连续爆发所谓签证、“间谍”风波,使原本就龃龉不断的双边关系更是雪上加霜。透过这些矛盾和冲突,可以看到其中有格鲁吉亚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因素,主要是俄美地缘政治博弈的结果。俄罗斯在“间谍”风波中的强烈反应表明,在同美国关于独联体主导权的争夺中,俄罗斯已经开始由原来的“软抗争”转向了“硬对抗”。这既是美俄双方战略利益冲突的反映,也表明普京统治下的俄罗斯正在形成新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5.
在俄罗斯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存在着“文化论”和“制度论”的分岐。后者推崇市场经济和代议民主,采用了渐进主义和休克疗法的政治经济结构。但实际情况的不如意为俄罗斯人所共知。因而俄知识界开始发掘俄文化的永恒价值,强调俄文化在其道路选择中的意义和深层驱动作用,期望以此有助于指导这种制度创新的实践。确实,任何研究俄历史与现实  相似文献   

6.
俄乌冲突爆发后,人民币在俄罗斯经济中迅速扩大了使用,推动俄罗斯货币领域发生了结构转型,甚至有人用“元化”来概括这种新现象。文章在梳理俄方相关叙事的基础上,主要根据俄罗斯官方数据定量刻画了人民币在俄罗斯的使用情况,并对其推动因素和影响进行了分析。人民币的扩大使用主要体现在强制性高的主权领域以及俄罗斯贸易商的支付货币转型,而在居民和一般企业的存款和资产配置中的地位仍微不足道。俄乌冲突背景下人民币扩大使用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实力提供的竞争优势。包括“卢布化”在内其他选项的不可行也决定了俄罗斯不得不进行有利于人民币的“货币转型”。人民币不仅是一种去美元化的工具,还对俄罗斯经济在高压制裁下保持基本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近期尚无意放开资本账户让人民币自由进出国境,这决定了人民币在俄罗斯作为资产保值增值和投资工具的可能性有限。另一方面,随着俄罗斯离岸市场人民币资金池扩大,其反向作用于我国内汇率形成乃至金融稳定的风险也将增加。制裁本身也为中俄金融和经济合作设置了诸多限制。所以,俄罗斯的“去美元化”不可能是完全的“元化”,人民币在俄罗斯的扩大使用也不会威胁美元在国际货币领域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英国和俄罗斯的交往始于1553年,在400多年的时间里,英俄关系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17-18世纪,以彼得一世改革为标志,俄罗斯对于英国的科技与制度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和模仿,英国则默许俄罗斯取代瑞典成为东欧最强的国家,两国保持着足够的默契和友好关系。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帝国成为欧陆霸主,海陆帝国的竞争主导了19世纪的欧洲格局。最终两国在克里米亚兵戎相见,并且使俄国失去了欧陆霸权。进入20世纪以后,英俄帝国都面临着现代民族国家兴起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英国主动放弃了帝国,但也同时失去了全球大国的地位。而俄罗斯则通过建立苏联的方式,以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维持大陆帝国的实际存在,但因为无力应付与海洋文明的整体性竞争,耗尽了内部的活力,最终也以解体而告终。冷战结束后,影响英俄关系走向的很多限制性要素并未发生明显改变,英俄两国几次尝试在双边关系上有所突破,但都无果而终。400多年累积下来的历史逻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前两国关系发展的基本走向,英国国内对俄负面认知将长期存在,且英国对外政策仍在延续以美英特殊关系为核心的基本思路,英俄之间相互依赖程度仍然较低。如果这些历史形成的基本条件不发生变化,未来英俄关系缺乏互信、低位运行的状况将很难得到有效改变。  相似文献   

8.
漫漫谈     
崔泓 《新民周刊》2022,(36):36-37
1.口“制”心非 嘴上凶狠身体诚实?六个月前,不少外国公司和外资企业宣布对俄制裁,开始大规模撤出俄罗斯市场,展现出一去不返的姿态。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是“U形”销售线路。很多西方公司想尽千方百计,试图继续留在俄罗斯。他们一面要遵守制裁法令,一面绞尽脑汁,“有的企业稍微改变了品牌、工作方案,或是采用了新的设计方案”。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副部长维克托·叶夫图霍夫说。  相似文献   

9.
1月 3日 俄罗斯最大银行储蓄银行开始向客户全面开展欧元现钞存取款和兑换业务。 4日 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在明斯克说,建设俄白联盟的同时不应损害白俄罗斯的主权与独立。 10日 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克瓦什宁说,俄联邦军队从车臣撤军的计划已经完成。 14日 俄罗斯交通部宣布,为缓解俄铁路长途客运长期亏损的状况,俄国内铁路长途客运票价自15日起上调30%。 15日 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对新闻界说,去年俄国内生产总值比上一年增长了5.2%。 俄罗斯工业和科技部第一副部长斯维纳连科公布,预计今年俄工业生产将比去年增长3%至4%并将在  相似文献   

10.
"9·11"以后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的努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结束以后,俄罗斯从"帝国"旧梦中解脱出来,从国内稳定和外交方面努力重振大国地位.在俄美关系方面,俄罗斯抓住"9.11"以后的机遇,成为美国反恐战争的伙伴;但普京认识到俄美关系的基础仍然十分薄弱,远不如俄欧关系更具实质性,俄罗斯的命运在欧洲,特别是旧欧洲;另一方面与中亚诸国在反恐、反核扩散以及缉毒方面进行积极合作,同时还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进行集体安全合作.  相似文献   

11.
“劳动俄罗斯”在上周六的代表大会上作了以下总结:切尔诺梅尔金政府在叶利钦总统的领导下,已经促使全俄劳动人民大罢工,并且连续数月不给劳动人民工资。代表大会一致决定:“要让这种开端有一个合乎逻辑的结局”,目的是要“摆脱资产阶级政权,消灭“反人民的殖民主义制度”,而后就要将政权移交给劳动人民阶级及其先锋核心——俄罗斯共产主义工人党。  相似文献   

12.
复杂的时空变迁和外部力量的政治博弈之下,摩尔多瓦在独立以后长期面临民族认同和国家身份定位、“德左”和加告兹地区分离主义、国家治理能力弱等问题。受俄乌冲突影响,“德左”以及摩尔多瓦的经济社会形势雪上加霜。西方基于摩尔多瓦地缘战略地位上升大幅增加战略投入,乌克兰和罗马尼亚也加强与摩尔多瓦的合作,促使摩政府采取激进的政策,加速推进罗马尼亚化和去俄化,加快与欧盟和北约合作的步伐,导致摩政府与“德左”当局的关系以及摩俄两国关系持续恶化,摩尔多瓦成为俄罗斯与西方地缘政治博弈的又一个“前哨”。俄罗斯、西方、乌克兰、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和“德左”各有利益诉求,摩尔多瓦以及“德左”的走向存在高度不确定性。预计短期内在俄乌对峙相持不下的情况下,在“德左”及摩俄爆发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但长期看这种风险呈现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3.
金融工业集团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在俄罗斯经济转轨进程中的大规模形成,可以被理解为:与通过市场和一体化企业内部交易相比,私有化后以收益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更偏好组建金融工业集团进行交易.在交易成本理论框架下,资产专用性是组织选择最重要的变量,但是在转轨条件下,各种组织内部治理机制自身的状态变量更为重要,而后者正是由经济转轨内生决定的.结论是:组建金融工业集团是企业对转轨制度环境的理性反应.  相似文献   

14.
据来华的俄罗斯留学生称:当今俄罗斯大街小巷出现了过去没有的新景观:占卜卦摊比比皆是,有很多青年人围着卦摊占卜看相,他们都重复一个动作:伸出青春之手让卜师看自己的手相,听凭他对自己的未来发表“绝对准确”的预测。这种街头的特写镜头在俄已非罕见,俄罗斯青年在相当程度上的心理失衡、失重,已成为他们的“通病”。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在四个多世纪中不停地向外扩张,其原因并不在于存有建立全球或欧洲统一帝国的野心。在帝俄的扩张过程中存在着两个较为持久的因素,即文化和经济的边缘位置以及边陲地区的可渗透性。与西方国家的殖民模式不同,俄罗斯的扩张表现为吞并相连的领土,新吞并区域被置于俄的社会和行政管理之下。俄罗斯的扩张始终存在着难以消化和吸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金融制裁通常指国际组织或主权国家根据相关的制裁决议,针对特定的个人、组织、实体或者国家实体所采取的一系列截断资金流的惩罚性措施。随着全球金融化和美元化的发展,凭借美元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美国把金融制裁发展成为其对外政策中一种新型的非对称权力。2014年开启的美欧对俄罗斯以金融制裁为主导的大国博弈新模式,提供了研究金融制裁的鲜活案例。从手段上看,美欧对俄制裁处于蓄势阶段,未来美欧对俄金融制裁是否加码还需继续观察。从美欧试图迫使俄外交转向的目标来看,目前对俄金融制裁尚未成功,制裁的效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过金融制裁已经给俄罗斯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天然气外交浅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2001年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以来,在俄罗斯学术界和政界关于建立能源帝国,开展能源外交的声音就不绝于耳。2006年之初的俄乌天然气之争更使得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连波 《德国研究》2022,(5):25-47+113-114
冷战后,欧盟试图在其边缘建立包括能源生产国、过境国和消费国在内的能源大市场,实现“区域能源自给”。欧盟将俄罗斯视为“待帮助的改革对象”,致力于能源治理“规范性权力”的东扩。其间,欧盟对俄能源战略面临着安全化启动困境(安全化或非安全化),但非安全化占据上风。随着“规范性权力”东扩受阻,欧盟将俄罗斯确认为“存在性威胁”。在互动中,欧盟对俄能源战略出现明显的安全化互动困境(精英与大众、施动者与指涉对象),2022年俄乌冲突则加剧了这种困境。欧盟为此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对俄能源替代甚至脱钩战略,对俄能源战略安全化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欧盟对俄能源安全的实现,欧盟仍面临安全化的结果困境(安全的常态化或不安全的常态化)。  相似文献   

19.
论俄罗斯新制度安排及其特点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现阶段,俄罗斯基本上完成了大规模的制度变迁,正在努力构建一种与俄罗斯本土价值观念相适应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的基本特点体现在“可控的民主”与“可控的市场”,它们被认为是俄罗斯“可控式”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这一制度安排的产生基于以下社会背景:第一,叶利钦时期所推行的“自由式”的制度安排,被俄罗斯转型10多年的实践证明在俄罗斯行不通;第二,普京治理国家的理念及普京政府的政策措施的推动;第三,“可控式”制度安排是俄罗斯民族价值观的体现,并成为俄罗斯经济增长及其未来崛起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在这种推断的基础上,本文对俄罗斯“可控式”制度安排及其主要内容和具体表现,以及它对于拉动俄罗斯经济增长、促进俄罗斯崛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试图给出一个结论:俄经济发展将有可能沿着具有俄罗斯特征的“可控式”制度安排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20.
帝国研究视角下的苏联解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联的建立与演进,似乎都与"帝国"有复杂的关联性。其前身——俄罗斯帝国是典型的陆上帝国。苏联成立后坚持反帝立场,但之后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其标志就是形成了核心—边缘的帝国结构体系,以苏联统治中枢莫斯科及俄罗斯为核心,向外形成了三层边缘地带,其中第一层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第二层是中东欧华约成员国,第三层是在亚洲和美洲的经互会成员国。苏联解体实际上是"帝国终结"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次迟来的非殖民化,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这方面的具体原因至少有以下三个:其一,苏联领导人对当时局势的认识及判断和采取的对策及政策;其二,边缘地区民族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动员和发动作用;最后,"帝国的负担"成为难以承受的现实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