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王学荣 《理论导刊》2012,(2):54-55,58
按照拉卡托斯的观点,科学理论之为科学理论,关键在于它是由"硬核"与"辅助保护带"组成的完整体系,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科学理论也不例外,也由"硬核"和"辅助保护带"构成。"硬核"之为"硬核",乃在于它是该理论最基本的理论公设和根本主张,因而,它构成了该学说的基石,表现了该学说的本质。"科学的实践观"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理论公设和根本主张,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和本质,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硬核",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硬核",于是"科学的实践观"作为"硬核"之"硬核",成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硬核"也就顺理成章了。  相似文献   

2.
雍涛 《理论视野》2007,(10):11-13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坚持和发展"两论"的基本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两论"也要发展,特别是应根据"科学的认识",建立起"科学的社会实践观"和科学的矛盾观。  相似文献   

3.
科学的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底色,面向现实的实践指向一直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达实践范式的路径,是在批判地吸收传统哲学同现实的矛盾运动中,实现革命性地突破。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对现实指导的"肯定",必须要对从社会历史中产生的传统哲学,为何不断形而上学地构建一个个体系化的理论实体,却被发展着、革命着的现实解构掉的否定历程,进行批判性地追溯和反思。通过回溯马克思主义哲学脱胎的"源"和"流",更好地立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4.
国内长期以来将"历史唯物主义"定位为"马克思学说的哲学灵魂",这其实是对马克思学说的最大误解,是对"历史唯主义"的"理论时空"的错误定位.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从理论空间角度看,仅仅是揭示"人类社会"的人被"物化"、"异化"方面的客观事实之实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是从经济领域研究资本剥削使人成为依赖于物的经济动物所形成的总的科学观点,它根本不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从时间角度看,它所研究的主要是"史前社会"经济形态自然过程中的人被物化、人依赖物的客观事实及由此产生的"唯物"或"物本"理论,并不包含马克思揭示的正态人化事实及创意的人本主义理想哲学.故"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时空"是狭隘的.马克思哲学绝非是"以物化为象"的"历史唯物主义",而只能是"以人化为本"的"实践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5.
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构成马克思精神观论域的历史处境。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可分为唯心主义精神观和旧唯物主义精神观,基于实践唯物主义之上的马克思精神观,把精神置于"现实生活过程",当作"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去理解,由此扬弃和超越了西方哲学的精神观传统。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观在对人的精神与自然界、人自身、人与人、社会关系变革及精神生成和发展等问题的阐释中,对人的本质、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的深刻把握以及对精神及其发展规律的深刻透析,为推进当代中国精神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6.
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构成马克思精神观论域的历史处境。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可分为唯心主义精神观和旧唯物主义精神观,基于实践唯物主义之上的马克思精神观,把精神置于"现实生活过程",当作"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去理解,由此扬弃和超越了西方哲学的精神观传统。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观在对人的精神与自然界、人自身、人与人、社会关系变革及精神生成和发展等问题的阐释中,对人的本质、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的深刻把握以及对精神及其发展规律的深刻透析,为推进当代中国精神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理论界反响热烈,纷纷展开了各种角度的解读和研究。我们认为,从哲学角度的解读和研究尤为必要,因为只有从这个角度入手,才能把握科学发展观在党的理论体系中的确切定位,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理解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才能够准确地阐明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为此,本刊组织专家学者对这个重要问题从哲学的各个角度展开笔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理论界反响热烈,纷纷展开了各种角度的解读和研究。我们认为,从哲学角度的解读和研究尤为必要,因为只有从这个角度入手,才能把握科学发展观在党的理论体系中的确切定位,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理解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才能够准确地阐明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为此,本刊组织专家学者对这个重要问题从哲学的各个角度展开笔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理论界反响热烈,纷纷展开了各种角度的解读和研究。我们认为,从哲学角度的解读和研究尤为必要,因为只有从这个角度入手,才能把握科学发展观在党的理论体系中的确切定位,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理解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才能够准确地阐明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为此,本刊组织专家学者对这个重要问题从哲学的各个角度展开笔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哲学思维方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理论界反响热烈,纷纷展开了各种角度的解读和研究。我们认为,从哲学角度的解读和研究尤为必要,因为只有从这个角度入手,才能把握科学发展观在党的理论体系中的确切定位,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理解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才能够准确地阐明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为此,本刊组织专家学者对这个重要问题从哲学的各个角度展开笔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13)
马克思从"哲学"转向"实证科学"贯穿着一条内在逻辑:自身世界观思想未成型之前,以他人的哲学原则为前提来研究现实问题;随着对现实问题尤其是对政治和经济问题的研究,他发现哲学原则的荒谬和无用,就离开"哲学的基地",转向"实证科学"研究。在马克思的"实证科学"中,"实证"强调研究"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基于实证研究历史而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就是"实证科学"。实证研究的思维方式的确立为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诞生,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最终实现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12.
王东 《理论视野》2012,(12):19-20
我讲的题目是"哲学创新的七大课题与历史使命",有个副标题是"十八大精神、理论创新、哲学意义"。第一个是时代观问题。就是说要继承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时代观,从改革创新时代观高度,或者说危机创新时代观的高度,更好地理解十八大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质及其历史意义。作为一个哲学工作者,我这两年有时候也提出一  相似文献   

13.
康渝生 《学理论》2008,(20):28-32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还拓清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理论观点出发,深入细致地分析了科学观的实质与核心,即“以人为本”;并且在人学理论的框架内分析了科学观的内涵特征和精神实质,最后,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从"哲学"到"实证科学",实质是反对从哲学原则出发,反对以"哲学"代替"实证科学"研究来获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实证科学"研究立足于对"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进行研究。以这种方法来考察社会历史而形成的历史观理论即"实证科学"。马克思从"哲学"转向"实证科学",清算了最后的"哲学信仰",开创了从"人们实践活动""人们的存在"出发去解释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最终实现了其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15.
柴亚冰  方守林 《学理论》2011,(20):25-26
马克思主义哲学成长于德国古典哲学,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是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基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由观看作是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生长出的一环,是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由观的一种方法。介绍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并结合两者的自由观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16.
"第一要义是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统领和基础,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内涵的逻辑起点。"第一要义是发展"的"发展",是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以至环境发展的综合与统一,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统筹兼顾的发展。把"发展"理解为单一目标的经济发展是片面的和错误的,把发展是第一要义曲解为经济发展是惟一要义更是有害的。完整准确地理解"第一要义是发展"对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如何理解、阐释和评价恩格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概括为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个"老问题",同时又是学界持续关切的一个"新问题"。作为"新问题",它不断地"活化"了老问题;作为"老问题",它又真切地"深化"了新问题。从"活化"老问题与"深化"新问题的视角去探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仅对于深入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对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是富有启发性的。一、用新问题"活化"老问题在通常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著述中,都是在引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理解的"科学"主要有两重含义:首先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揭示。以此观之,马克思主义可以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但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理解还有另外一个极为重要但不太为所人注意的侧面,那就是它强调一切科学的"历史性",认为科学不是纯粹理性的产物,而是与人的感性活动即生活和实践密切相关,因而是历史地演变着的。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都是"历史科学"。这一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概念区别于同时期其他科学概念的主要之处。  相似文献   

19.
哲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们运用了哲学史特定的研究方法开始了对哲学自身发展过程的研究。这一研究伴随着哲学的独立化而始于近代。黑格尔在哲学史研究上的卓越贡献被马克思称之为“开始奠定哲学史的基础”,并为马克思主义创立科学的哲学史学科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观是集人类哲学史认识精萃之大成的结晶,它为真正科学地研究哲学史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和前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基本观点,经典作家们有过很多论述,但最集中的概括说明莫过于马克思、恩格斯  相似文献   

20.
实现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和解、沟通、双赢以及和谐发展,必须澄清关于自然科学与哲学关系的片面的、模糊的和错误的认识,正确理解和处理二者的关系和作用。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自然科学决定哲学发展水平,为哲学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和发展动力,但要防止夸大自然科学作用的科学取代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对自然科学具有理论包含、理论指导、理论先导、理论启发作用,但是要防止夸大哲学作用的哲学决定论、万能论,以哲学取代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