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成夫乐 《共产党人》2006,(12):28-30
1929年农历4月12,我出生在山西省阳城县西交乡的一户普通农民家里。母亲在我3岁时就去世了,我的童年是在姥姥家度过的。 12岁那年,父亲把我送入小学上学,学校离家很远,所以我一直住在学校里。15岁那年我考入晋豫中学,因为家庭条件困难,加之路途遥远,父亲每月都要徒步翻山越岭给我送口粮。为了不想让父亲太辛苦,也为给家里减轻负担,我辍学了。  相似文献   

2.
“为救爸爸而‘毁容’.我心甘情愿”今年17岁的申小莉家住姜堰市顾高镇,家中还有一个比她小3岁的弟弟。父亲申宝富今年42岁,是家里的顶梁柱。4年前,母亲蒋建兰因身患疾病,无法从事体力劳动,申宝富就在家里开设了一个酿酒作坊,用卖酒的钱维持一家四口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正>毛泽东与账本的渊源已久。1936年9月,毛泽东在保安窑洞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说:“我刚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我开始给家里记账。”还说到他父亲脾气暴躁,常常打他和两个弟弟。“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从9岁到17岁,毛泽东一直给家里记账。1910年秋毛泽东留下一首“孩儿立志出乡关”的诗,  相似文献   

4.
我的丈夫自2007年外出打工至今毫无音讯。我带着5岁的女儿独自生活。在这期间,我丈夫没有给家里寄过一分钱,我一个人带着孩子非常辛苦。请问,在我丈夫不在的情况下,我能够到法院申请离婚吗?  相似文献   

5.
吴文仙 《当代贵州》2011,(29):23-23
“残联给我们解决了不少困难” 走进镇宁自治县城关镇镇坝路一家送水店铺,居家托养对象之一的李玉敏正和几个朋友在店里说笑:“我不能动,这些姐妹们经常来家里陪我,就没那么无聊了。”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名54岁的山区农民,1984年入党,种了一辈子地,没出过几回山。 以前,我看到村里其他党员订党刊,觉得没啥用,就以家里究没钱为借口没有订阅。去年起,乡里出钱给我订了《共产党员》杂志,发到手里却没怎么看。去年,市里有一家种子公司到我们村来推广新玉米种子,在我的劝说  相似文献   

7.
我的父亲王达夫,乳名王丙娃,1918年2月出生在四川渠县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里,全家人就靠我爷爷给地主打工来维持一家人半饥半饱的生活。家里穷得连草鞋都买不起,父亲经常打赤脚板。家里只有一床破被子,晚上睡觉时人多不够盖,父亲只得去柴草棚,把草扒开一个洞,钻进去睡觉。父亲4岁时,爷爷得了重病无钱医治,眼睁睁地看着他离开人世。家里没钱买棺材。只好找了一领破席下葬。  相似文献   

8.
周不走 《当代工人》2011,(18):48-49
服务员下海 我老家在农村,家里穷。你看我说话像啥都明白似的,不瞒你说,其实我没念几天书,18岁就结婚,是跟人换亲,我到那家当媳妇儿,那家的姑娘来我家给我哥当媳妇儿,也没领结婚证。19岁时去县城小饭店打工,当服务员,认识了城里—个光棍,就是现在咱家那个,比我大7岁,  相似文献   

9.
林河 《党建文汇》2011,(4):33-33
近日,25岁的王雨一觉醒来,家里突然变得空荡荡的,年近六旬的爸妈竟然“离家出走”了,手机也关了机。“他们究竟去哪里了?我要找他们回来……”王雨是重庆江北区寸滩一家单位的机械维修工,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已经工作了4年。怀里揣着爸妈临走前留下的信,王雨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10.
1978年,我出生在豫东南地区一个叫崔庄的小村庄里,那是实行伟大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第一年。爷爷说,我一出生就给家里带来了好运——地里的麦子大丰收。全家人望着屋里面那一大囤麦子,欢喜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加上我又是家里的第一个男孩,于是,给我起一个什么名字成了全家人争论不休的话题。爷爷说,民以食为天,家里从来就没有收过这么多的麦子,就叫“麦囤”  相似文献   

11.
《当代党员》2012,(4):75-75
编辑同志:你好!我今年45岁,在一家非公有制企业任办公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去年,我们支部按照上级党组织要求开展一项重要活动。为了开好动员大会,我事先挨个给党员打了电话,结果开会时只有一半党员来了。  相似文献   

12.
我有一个15岁的儿子十分聪明,上中小学时曾连续跳级,现在已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前不久,他将自己的一项发明专利转让给一家公司。他还未成年,我担心他在与成年人打交道时吃亏。我想撤销与那家公司的转让协议,这样可以吗?  相似文献   

13.
张小雷 《党建》2010,(2):53-53
徐特立,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原名徐懋恂,字师陶,又名徐立华,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他从小家里很穷,4岁丧母,父兄种田,终年劳作,一家仍不得温饱。为了不使孩子成为睁眼瞎,父亲省吃俭用让他上了6年私塾。  相似文献   

14.
张小雷 《世纪风采》2009,(10):46-46
徐特立,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原名徐懋恂,字师陶,又名徐立华,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他从小家里很穷,4岁丧母,父兄种田,终年劳作,一家仍不得温饱。为了不使孩子成为睁眼瞎,父亲省吃俭用让他上了6年私塾。  相似文献   

15.
《求是》2010,(13)
<正>我今年53岁,家住江西省莲花县南岭乡岭水村。打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亿万农民就有了好光景。我夫妻俩春耕夏作、秋收冬藏,每年还饲养一些家禽家畜以补家用。后来我凭着缝纫手艺到广东一家制衣厂打工,妻子在家里种地、带孩子。没几年功夫,家里有了一些积蓄,孩子们的学杂费不用愁了。  相似文献   

16.
算你狠     
樟树 《党员文摘》2008,(12):43-43
在加拿大女儿家里.家里的经济、家务,女儿的话差不多近乎于指示.这是洋女婿甘心情愿接受的.他笑谈为“她是我的老板”。涉及政治和文化,则是“一家两制”各自表述。这不,家里的电视,楼下那台有不少中文频道,女儿《大明王朝》连续剧看得津津有味。楼上,我的洋女婿,一个加拿大土生土长学建筑的老外,则看着他的英语节目。我这个洋女婿除了对自己民族自信以外。  相似文献   

17.
李克农一直在隐蔽战线工作.对党无限忠诚。当时他的工资也不多.还要缴纳党费.还要捐助一部分钱给“济难会”,用以救济死难者的家属.因此.很少能照顾到家庭。他的三儿子李伦后来在回忆父亲时谈道:“1934年初.父亲在江西苏区工作的时候.用一家商号的名义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我母亲写了回信.她也让我给父亲写一封信。母亲也不限制我,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相似文献   

18.
我读小学那几年,父亲病重,三个姐妹同时上学。有一年,家里实在凑不齐学费了,怎么办?我想,作为老大,我还是不读算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我把我的想法跟妈妈说了,没想到妈妈一口就答应了。听到妈妈真的让我退学,我又舍不得了,想到我真的就要离开可爱的学校,离开那些敬爱的老师,心里空落落的。我托一个同学搭信给老师,说我不能读书了。  相似文献   

19.
解放前,我父亲 7岁、伯父 9岁时祖父就去世了,本来就很穷的家更是雪上加霜。伯父 16岁那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他饥饿难忍,便乘机溜走了。乡丁到家里来抓人,没见到伯父便把我爹给抓了去,我爹当时才 14岁。伯父知道我爹老实、本份,给国民党当炮灰,只有死路一条,就寻到国民党部队把我爹换了出来,不久后伯父又逃走了。从此,两兄弟一直不敢回家,在外面躲到解放后才回来。   解放了,人民当家作主,穷人彻底翻身,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可我家还是贫困,两间住房是祖上用土坯垒造的,低矮、潮湿、阴暗。 1970年春末夏初的一个晚上,一场…  相似文献   

20.
王亚平 《学习导报》2013,(13):40-40
刚上小学那会儿,放了学我背着书包就跑到地里帮爸妈干活。种花生,他们在前面挖坑,我跟着后面给他们撒种子。邻居逗我:这么小,你会吗?我撅着嘴说,当然会。 小时候,家里条件差,我只有一个玩具,是奶奶给我缝的布娃娃,布娃娃的头发是用红毛线编的。8岁的时候,有一次趁着妈妈不在家,我悄悄端着一盆脏衣服,跑到家门前的小河边去洗。结果,衣服没洗干净,却把一大块肥皂用完了。妈妈回来一看直摆手:乖女儿,你这不是帮忙,是捣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