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刑法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倾向于把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中的暴力仅限于有形暴力,而将对于干涉婚姻自由所采用的威胁、恐吓等无形暴力排除在外。这无法回应当今人权至上、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时代主题。对使用威胁、恐吓等无形暴力干涉婚姻自由且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作入罪处理有着充分的法律和伦理依据,但同时也应当注意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许昕 《新东方》2006,(10):61-64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是解决其与自然(这里是绝对意义上的自然概念,在这个意义上,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万物都属于自然)的关系,哲学的使命即是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反思、选择和改变。现代人类的环境问题是现代哲学转向通过关注现实来反思人类文化走向的直接原因。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和创造物,人类只有通过对自身文化的反思才能不断地从自为走向自觉。这一过程反映了人类智慧的成长和审美、道德的进步,哲学作为文化之根的地位和价值也得以彰显。马克思的生态和谐价值观体现了他试图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和哲学反思来找回人类失落的生存家园和…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暴力研究中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忽略了青少年主体的特殊性,二是忽略了青少年暴力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区别.青少年“玩暴力”现象,是青少年暴力研究中一种被忽略的客观存在.承认并深入研究青少年“玩暴力”现象,是解释青少年暴力现象特殊性的突破口和深化青少年暴力现象的基础.就其关系来看,青少年“玩暴力”一般是青少年暴力的基础,青少年“玩暴力”是青少年对暴力认知失范的行为表征,青少年对暴力的认知失范的固化是导致青少年暴力的必然诱因.  相似文献   

4.
冯周卓  ;卢德之 《求索》2007,(8):159-161
“他者”意识一直贯穿于马克思实践哲学发展的始终,基于实践关系可以消解“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当代西方哲学所推崇的“他者”,要么诉诸上帝来解释,要么仍局限于二元对立。离开了实践中的社会关系,“我”就只能是纯自然物,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有通过实践,“我”才能借用“他者”的力量显示“我”的存在。“我”在实践中与“他者”相遇,被实践关系所规定,只有与“他者”达成共识,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纷杂的2009年已经过去,这一年,中国在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中傲然独立,以非凡的魄力和意志完成了GDP保八的既定目标,应对国际局势变化和挑战越来越自如和自信。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守望着自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6.
测量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与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差距的研究,一直处于国际可持续经济发展测度研究的主流地位,而生态足迹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生态足迹是一种重要的判别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量方法,自1992年被提出以后便备受人们关注.在介绍生态足迹理论的思想渊源、前提假定和核算步骤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的生态足迹理论应用研究进展,并对生态足迹理论应用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杨积祥  丁忠甫 《前沿》2009,(3):98-100
为了彻底批判主流世界观及其人类中心主义取向,奈斯认为必须从哲学根基上对其进行颠覆,建立一套新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基础。由此,奈斯提出了格式塔本体论思想,这为深层生态学等生态哲学和整体主义的环境伦理学提供一种哲学本体论证明,同时也解决了生态哲学或环境伦理学何以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民族政策“反思”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富强 《桂海论丛》2009,25(6):37-40
2009年新疆“7·5”暴力事件发生后,国外一些媒体包括一些学者,对中国民族政策进行“反恩”。为避免谬种流传,文章对这些“反思”进行反思。认为,所谓“共产党创造民族”说,是无稽之谈。那种认为是中国民族政策把民族边界清晰化,提升了民族意识,酿成了民族分裂主义的恶果的观点也是错误的。中国民族关系结构的实质是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56个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分层次性和兼容性,民族意识并不一定等同于民族独立、民族分裂,但这种民族意识必须在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范畴之内,否则,就会滑入民族分裂主义的泥潭,给中华民族带来灾害。  相似文献   

9.
赵春珍 《前沿》2013,(18):33-38
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和生态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跨国界生态问题H益严峻,生态问题的政治化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生态国际关系理论应运而生。生态政治学者们在批判传统国际关系两大主流理性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生态国际关系理论。这种理论具有新国际关系理论的许多特征:批判性、跨学科性和生态问题中心性。特别是在促进全球环境的正义诉求中,生态国际关系学者们开始关注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许多边缘声音,包括环境非政府组织、绿色消费、生态科学、生态经济、绿色政党等,体现出鲜明的生态特点与生态立场,对推动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和国际生态政治合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也难免一些价值争端。  相似文献   

10.
徐国超 《前沿》2010,(9):169-173
本体论意义上的"生态"与"家"的意境紧密相连,它不仅指称整体、系统的关系,更暗示着一种"生生"的状态。"生"与"仁"、"和"是同位一体的,在儒家的伦理系统中,往往用"仁心"来诠释生生之德,从而使天道、物道、仁道、人道在生生之道中合而为一。"态"从华夏文明的思维特征上看,与中国传统的"象"思维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文化渊源上说,受儒、道、禅的浸润,"态象"涵摄、贯通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全体。"生态"的本体意义便可以从"生"与"态"的辩证关系中作出相对的言说。  相似文献   

11.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滋生和助长了以正义之名实施的网络暴力,网络上任意诽谤、侮辱他人、践踏他人隐私,演化为多数人的“暴政”与“狂欢”,网络的非理性表达实质上是言论自由的异化和“道德民兵”的审判。遏制网络暴力,要加强网民的媒介素养,增强网民的分辨能力和抵御低俗文化的免疫力,也要规范网络语言,引导真正的良善和正义,同时加强平台把关责任,落实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期以来,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甚至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自然科学技术的误用、滥用是生态问题的直接根源;社会制度的重要缺陷,特别是资本追逐利润的逻辑,是造成生态问题的深层次根源;支配自然和“捕获”自然的哲学理念,是造成生态问题的意识形态根源。  相似文献   

13.
这是迄今为止,陈光标遭遇的最严重的一场形象危机。当盈江灾民与“中国首善”一起高举钞票的照片出现在公众面前,引起的反响之大,远超陈光标本人的意料。而此前他的台湾、日本之行,也颇受争议。事实上,公众围绕“暴力慈善”的争论,不过是对近年来曝光频频的“陈光标争议”的一次集中爆发。  相似文献   

14.
“网络暴力”行为主体特质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孺 《求索》2010,(12):140-142
互联网作为一种交流方式已渗透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网络社会里,政治参与方式、传统的权力结构与分配机制都发生了转变,这拓宽了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渠道,公共生活的议事模式也由此从相对"精英主义"的架构转为了一种相对"大众主义"的结构,整个议事过程中的草根性与"年轻化"得以凸显。然而,网络在给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一些有悖于德性的甚至违法的言论或行为显现并迅速传播,"网络暴力"由此形成。"网络暴力"侵犯了当事人隐私权等合法权益,给当事人造成心理伤害或精神伤害,必须引起全社会,尤其是网络监管部门的重视。我们无意解决网络暴力的监管问题,本文的要旨在于分析"网络暴力"行为的主体特征,为监管部门的相应决策提供可资参考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现代生物技术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发端,经过近50年的蓬勃发展,已使人类的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既带来了进步,也带来了负面影响,还潜藏着新的危险。全面把握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状况,辩证地审视其可能产生的后果,深入探索如何使现代生物学更好地造福于人类,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莫素娟 《传承》2010,(18):74-75
作为哲学的思维方式,反思是人类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哲学思维的特性。反思也就是思辨思维,它是对思想的思想,具有超验性、批判性、综合性和前提性。哲学反思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人类在发展中不断地反思,又在反思中不断地进步。  相似文献   

17.
作为哲学的思维方式,反思是人类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哲学思维的特性.反思也就是思辨思维,它是对思想的思想,具有超验性、批判性、综合性和前提性.哲学反思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人类在发展中不断地反思,又在反思中不断地进步.  相似文献   

18.
重要瞬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的一个有关意识流小说的文学概念.伍尔夫通过对意识瞬间的捕捉,反映了存在作为现象的本质.更重要的是,重要瞬间还展现了存在的更高形式,诸如物我交融、物我两忘等.这些都为小说人物最终到达天人合一的澄明之境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19.
"他者意识":社会主义和谐人际关系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者意识"意味着把"他者"带入了"我"的道德视野之内,呈现的是"我"对"他者"的认同,这种认同表现为"团结互助",这是一种新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者意识"是社会主义和谐人际关系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笔者认为,所谓"网络暴力",是未来民主化进程必定要经历的暂时性社会混乱在虚拟空间的提前预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