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笔者在本文中以广义的政治文化的概念为基石 ,尝试性地将菲律宾的政治文化发展过程主要分成三个阶段 :早期政治文化、殖民地政治文化和独立后的政治文化。早期政治文化是菲律宾在东方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带有“个人权威”色彩的政治文化源头 ;殖民地政治文化是菲律宾在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下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菲律宾政治文化的影响 ;独立后的政治文化是菲律宾在 1946年以后以政党政治为主要特点的政治文化。笔者从菲律宾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出发 ,考察菲律宾政治发展过程和文化发展过程 ,总结菲律宾政治文化的特点 ,并从菲律宾现实的政治行为找出菲律宾政治文化的表现形式 ,从而为了解菲律宾政治运作方式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香港沦为殖民地后,美国在港活动愈趋频繁。时至美西战争前夕,美国驻香港总领事的委任及其活动为美国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支援;在港英当局奥援下,美国方面对菲律宾香港委员会开展舆论、情报及司法等斗争,并思考战后如何利用华人开发菲岛;为策应香港部署,广州、上海、新加坡与马尼拉等地美国领事与香港展开合作,加速并吞菲律宾。上述行动构成美国在东南亚扩张的重要环节,香港成为美国在远东扩张之战略要点,是菲岛以外不见硝烟的"战场"。 相似文献
3.
反教会运动是近代菲律宾民族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菲律宾宗教民族主义诉求的目标是推翻西班牙教会的专制统治,争取菲律宾民族的宗教自由与平等权力.菲律宾反教会运动不仅推翻了西班牙天主教会,而且确立了\"政教分离\"的原则,并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菲律宾独立教会,对推动天主教在菲律宾的本土化、多元化以及文化解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铸造和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 中国传统文化是根植于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主义的土壤之中,对现代社会而言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早期菲律宾华人的 参政意识与政治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某些束缚。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菲律宾原住民族阿拉安人主位式的神话观.笔者通过五次参与式田野调查,深入民都洛岛山区,搜集当地阿拉安人“活形态”的洪水神话、创世神话,调查原住民的神灵信仰.本文首先介绍了阿拉安人及其神话的基本情况;然后从学术史的角度回溯了“神话观”在民俗学研究中所涉及到的理论和方法;接着重点论述了阿拉安人把神话视为想象的、地方性的历史,作为当地重要的、神圣的“地方性知识”,进行朴素而真实的讲述;最终提出神话在阿拉安人中是作为地方性的、神圣的历史而存在的,是原住民理解世界起源、人类起源、本民族起源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是原住民“地方性知识”系统中不可缺失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6.
包茂红先生撰写的《森林与发展:菲律宾森林滥伐研究(1946—1995)》,从战后菲律宾政治、经济、社会与森林互动共生的角度,全面展示了菲律宾森林生态发展的曲折历史,是当前环境史研究的优秀史著。作者用跨学科的方法具体而系统地研究了菲律宾历史上森林滥伐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从不同于西方和菲律宾学者的视角,给出了新的超越以前二元对立的更为全面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试图展示中韩两国间端午文化遗产争论的建构内容,了解两国大学生对端午文化遗产争论的认识差异,并探讨端午文化遗产争论在中韩两国关系中的作用或贡献。论文的研究在“中韩两国在端午文化遗产争论过程中是否存在认识差异”、“中韩两国跨文化交流中的端午文化遗产争论对两国文化起到的作用(贡献)”、“中韩跨文化传播过程的参与者特点是否对端午文化遗产争论的认识差异存在影响”等方面有了一些发现和结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详细地描述了战后菲律宾农业技术变革及相应制度建设的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动态作用过程。本研究发现,菲律宾在20世纪60、70年代所取得的农业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早期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技术研发的支持。然而,从长期看,菲律宾政府支持农业技术研发的政治意愿并不高,导致相应的制度建设扭曲,从而造成了长期农业发展的不乐观。 相似文献
9.
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已进入民主巩固阶段,对过去转型的分析有助于对现阶段民主巩固问题的理解.地处东南亚地区的菲律宾与印度尼西亚提供了可资比较的民主转型经验,以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中关于民主转型原因--威权政体政绩与合法性下降、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宗教变化、外部因素直接影响和示范效应等五个因素分析为基础,菲律宾与印度尼西亚的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威权政体政绩与合法性下降这一因素可能是第三波民主化转型的普遍原因,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宗教变化、外部因素直接影响和示范效应等四个因素可能只是适用范围较小的民主转型原因. 相似文献
10.
农业农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2020,(3):43-44
农社发[2020]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要求,我部组织开展了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依据《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和相关标准,经省级主管部门推荐、专家评... 相似文献
11.
菲律宾南部的穆斯林问题一直是现代菲律宾社会的热点,历史上的菲律宾也经受过伊斯兰教的重大影响。伊斯兰教传入菲律宾是它在东南亚迅猛的传播、扩张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传入菲律宾的过程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在全球视角中,菲律宾的伊斯兰化始于伊斯兰在全世界范围内东扩到达东南亚,一面是伊斯兰教东进,一面是西班牙西进、葡萄牙东进,在东南亚东端的菲律宾相遇碰撞。所以菲律宾的伊斯兰化是整个伊斯兰世界的扩张及其与基督教世界的争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基督教世界绕过半个地球来到远东与伊斯兰世界再次发生文明冲突的碰撞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东南亚研究》、《南洋问题研究》和《亚太评论》三份学术期刊,根据东南亚问题研究论文的载文量、内容(国别与主题)和作者三个指标,对这三份刊物2000—2005年的载文进行了统计、对比与分析,并由此管窥中国东南亚研究的成就、视角与问题。 相似文献
13.
菲律宾的业务流程外包与信息产业:发展、动因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菲律宾的业务流程外包与信息产业(BPO-IT)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拉动菲律宾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和缓解贫困的引擎.本文介绍BPO-IT产业在菲律宾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的贡献;探析支持该产业在菲律宾快速增长的外部推力与内在动因;分析菲律宾的竞争与比较优势,预测BPO-IT产业在菲律宾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步入九十年代 ,菲律宾政治渐趋稳定 ,但政党活动十分活跃。一些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政党面对新的情况 ,进行了力量整合 ,政纲调整 ,也进行了新的权力角逐 ,在政治发展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迹。随着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 ,菲政党政治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这是菲律宾政治中值得注意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5.
菲律宾新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行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本文概述了PPP模式在菲律宾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进展及发展趋势,分析了菲律宾政府大力推行该模式的经济动因及PPP模式的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建议及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国际著名东南亚史专家韦德编辑的六卷本《中国与东南亚》的内容、目的、特点及其贡献等进行了简介和分析,并结合中国的东南亚研究状况提出了个人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东盟在东亚合作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冷战后区域一体化现象中的新生事物,备受世人瞩目的东亚合作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并呈现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本文旨在分析和评估东盟在东亚合作进程中的独特作用.文章首先简单介绍了东亚合作的基本进展与现有机制;接着论述东盟领导下的东南亚地区一体化进程,指出它不但是构成东亚合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也为东亚合作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基础积累.第三部分着重分析冷战后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东盟转向东亚合作的原因和过程,在指出东盟主动发起和推动东亚合作既是外部压力的结果也有求得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同时,突出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新殖民主义与菲律宾民族主义的回应:1898—193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在菲律宾推行的新殖民主义,促使菲律宾民族主义表现出抗衡、合作或拒绝的回应.二者的互动在殖民地时期的菲律宾产生了一系列后果.文章就此提出了独特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当代亚洲杂志》2012,42(3):493-513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ormation of place-based war memories in contemporary Japan by examining the Japanese grassroots movements to preserve war-related sites within the local and national politics of “cultural property,” and the developments in which the Ichigayadai Building No. 1 in Tokyo and the Matsushiro Underground Imperial General Headquarters Complex in Nagano are conserved to recall the memories of the Asia-Pacific War in Japan. Both places embody the war of aggression carried out by Imperial Japa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Ichigaya site was home to the Imperial General Headquarters during the war. The Matsushiro site refers to gigantic underground shelters and tunnels built at the end of the war to relocate the Imperial General Headquarters of the Ichigaya site. Both sites gained social and national attention in the 1990s by raising questions of how to convey memories of suffering caused as well as suffering experienced to the next generation. By introducing the struggles to conserve war-related sites, I argue that contemporary Japan's public memory-making and -remaking processes are shaped by contestants to reclaim places. 相似文献
20.
东南亚的中国文化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已经成为现代国际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形式。东南亚地区曾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了中国文化消费的传统和群体。本文以2000年至今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输入东南亚的情况为基础,分析利用文化消费的形式扩大中国文化影响的可能性。笔者认为,中国文化产品在强调传统文化特点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东南亚民众文化消费的取向,兼顾文化宣传和娱乐受众的目的,从而达到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