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静 《行政与法》2009,(5):33-35
从1958年沿用至今,我国的<户口管理条例>将人口划分为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两大主要户口类型,并据以实行相应的社会福利待遇.这项法律制度不仅加剧了城乡差别,阻碍了人口资源自由流动,也影响了社会稳定,至今已难以为继.因此,完善我国户籍法律制度,必须突破传统思维,从目标模式、改革原则及法律完善等多方面入手,进行整体法制变迁.  相似文献   

2.
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身份到契约是梅因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著名概括.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进程也可从此角度作一理解.一方面,旧的身份传统如宗法观念家族关系和相对较新的政治身份如家庭出身、阶级成分、所有制之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而逐渐淡化或退出历史舞台,契约关系与契约观念逐渐生根;另一方面,某些旧的身份传统仍严重存在,如城乡之别、官民之别、家族关系等.超越身份传统走向契约社会的关键是平等化、民主化、市场化和观念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黄桂琴 《河北法学》2012,(12):163-168
户籍,指的是登记居民户口的册籍。户籍制度是政府职能部门对所辖人口的出生、死亡、迁徙、婚姻等基本状况进行登记并进行相关管理的一项法律制度。通过分析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西欧、美国、俄罗斯、日本的户籍制度,并与我国户籍制度进行比较研究,阐明户籍制度的理念为身份平等,户籍制度的价值为保护迁徙自由,户籍法律制度具有私法功能。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为实现城乡居民身份平等,实践法律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4.
确认归侨身份是侨务法律制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对其进行安置和保护其权益的基础和起点。归侨能否融入国内主流社会是检验归侨安置政策的最重要标准,以此标准衡量,我国过去60年来的归侨安置政策不完全成功。现行归侨安置法律存在着归侨身份确认不严谨、安置内容不明确、社会保障范围窄、忽视融入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等问题。因而有必要积极探索建立公民居留期制度,实现公民动态管理,完善确认归侨身份的法规规章,明确“促进融合”新对待归侨方针,免费提供强迫性和自愿性融合课程,澄清现行法律归侨安置方面的歧义性规定,进而完善归侨身份确认和安置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
在追求自由平等的现代社会里,农民工、外嫁女等带有身份特征的群体却出现的越来越多,他们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常常选择法律维护自身权利,但是现有民法保护的不足常使这些身份群体的诉求得不到回应;另一方面,产生于社会生活中的多种身份关系并不都适合由法律规范调整,所以,研究法律语境内的身份概念,弥补法律的漏洞,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法律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了台湾户籍法律制度的框架,分析了台湾户籍法律制度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前大陆户籍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身份制度的私法构造以个人间的组织状态与市民社会的结构性存在为前提。个人生活在身份体中。身份体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组织或群体,是私法秩序的重要载体。身份体作为利益配置单位,通过确定成员身份界定身份体内外关系,实现其内部身份关系的制度安排。身份制度私法构造的基本要素包括身份利益、价值体系、区分机制、行为规则和外部标志。身份制度以某类组织或群体而非原子化个人为调整对象,确认和规范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强弱共存状态,形成身份权利特有的形式与功能,并以“命令—服从”的治理模式替代平等协商机制,在身份关系的变动中体现对意思自治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徐忠明 《中国法律》2008,(6):40-41,109-111
在《身份社会与伦理法律》中,梁治平曾经写道:虽然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初版於1947年,但是今天读来仍能启入神智,令人耳目一新。这不是偶然的,它与瞿同祖采用的独特研究方法与丰富文献资料密切相关。只是,今天看来,本书的不足也不必讳言.而其原因乃是,作者对以下两个方面强调不够:第一,中国古代社会是身份社会:第二,中国古代法律是伦理法律。  相似文献   

9.
户籍制度在中国的存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最初的户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需要,所以户籍制度的改革就是现在的当务之急.文章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户籍改革的成果和不足出发,联系最新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户籍改革制度的指导意见,分析其中的原则条款,得出户籍制度背后的法理知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的侦查文化产生于中国的传统社会,是这一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传统侦查文化与传统政治关系密切.随着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专制的不断加强,侦查文化也逐渐发达。中国以农耕经济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对传统侦查文化的影响很大。用智慧进行侦查和破案、用文字记录侦查的经验等常见于中国史籍。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其与中国传统侦查文化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有侦查职能的官吏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要学习与传统文化对接的礼法结合的法律。中国传统的侦查文化也渗透进传统法文化。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进程的全面启动与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推进使得都市社会中的法治认同成为一个重要论题。一方面,都市社会的发展消解了传统法治认同模式赖以存立的共同体,另一方面都市化的进程又塑造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并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进而构成了一种新型的共同体——媒介型共同体。媒介型共同体以异质性的不断生成为其正当性基础,以多重空间分配与构造为其基本特征,并且超越传统的依托于民族国家的共同体模式,形成了一种依托于都市和全球的新型共同体。都市社会中的法治认同要求利他主义的都市法律主体,立基于"都市—全球"的互动结构,以空间分配促进都市法律主体对于都市法治的认同,最终指向都市法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下,法治才有存在的可能性。不同类型的和谐社会,产生不同的法治状况。中国传统社会下的法律只能够是保护贵族的特权和强化社会的不公,近代西方个人主义才有体现平等自由的法律。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法律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挣扎,传统法治特质正在消失,西方现代法治特质尚未扎根。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语境中的当代民法文化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内涵及法治价值目标影响着民法文化的内涵与特质。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建构当代民法文化具有必然性但也存在现实障碍。要建构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法文化必须采取两项对策: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大力倡导自由主义精神,建立并完善市民社会;以民法文化的基本理念净化传统文化与道德,建构一种融传统文化与道德和民法文化于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型民法文化。  相似文献   

14.
法律传统并不意味着是过去的东西,而是同人们的现实法律生活须臾不可分离,发挥着较显著的功能。这些功能具体可包括以下方面:提供法律文明不断进步的基础、预示法律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进行社会整合与社会控制、为法制创新提供借鉴、指引与评价人们的法律行为以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等。了解法律传统的这些功能,对于我们明确实现法律传统的现代性创新与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路向的认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雷勇 《现代法学》2006,28(1):16-28
中世纪的自治城市明显地区别于封建体制和教会所建立的社会秩序,它孕育和加强了西方社会的世俗自由权利;并且,逐渐发展出了一套理性的法律体系即城市法,使城市活动和管理行为被一套理性的法律规则调整,为西方法治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引发了身份对当代人和当代社会深刻影响实施的思考。身份的连带责任效应表明,拥有某种身份的人所实施的违反道德或法律的行为必然会连累到其他拥有相同身份的人。身份的搭便车效应表明,拥有某种身份的人所做出的高尚或伟大的行为可能会惠及到其他拥有相同身份的人。身份的刻板印象效应表明,社会上形成的对某一身份的刻板印象会影响拥有该身份的个人的命运和社会地位。法律上的很多制度,包括连带责任制度、结社自由制度、反歧视制度等,与身份的这些效应和影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民事立案程序之立法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贤华 《行政与法》2004,(10):80-82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设置的立案程序存在弊端,难以适应加强诉权保障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的时代要求,故应认真审视与重构民事立案程序。笔者认为,民事立案程序在逻辑结构上是由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接收程序、审查程序、决定程序及救济程序构成的“子程序”系统,每个“子程序”均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功能,均应予以认真探讨和精心设计。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和谐社会就是指社会中的各个主体、各个方面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协调有序、共同发展的良性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建立在以民主法治观念为核心,以平等公正,效率诚信,秩序与利益均衡为主要表现的价值目标基础之上的,而民法作为市民社会最基本的法律制度,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不动产登记簿的制度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鹏翱 《法律科学》2009,(5):128-135
不动产登记簿是不动产物权的基础,在设置上应有统一性,有合理的构造和编制标准。登记簿的记载对象应在物权法定的基础上,满足实践需求,并要有合理的记载程序。登记簿应根据不同内容而对不同的公众公开,并受正当程序、法律救济等制度措施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论和谐社会与法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和谐社会与法治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是社会主义社会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阐释了和谐社会与法治两者的内涵,探索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中国现实社会的审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运用法治来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