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晃儿现代文学馆已经满十周岁了,而且这座现代中国文学档案库即将由它寄居的那座古庙迁入一座永久性的大厦里。在过去这十年里,它接待了国内外千百位学者,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重要的资料,举办了多次展览,并在海峡两岸文艺界起过巨大的桥梁作用。在庆贺它的十周岁之际,我们不能不想到现代文学馆的创始人:巴金。在我心目中,巴金是位手持火炬。把一辈子当三辈子来活的人。或者说,是位自己写,也关心旁人写的人。三十年代他的书已在由开明书店一本本地印出。他的作品不愁出路。然而他还关心我们那一辈刚露面的青年作者。他花了由青年到中年大量的时  相似文献   

2.
世说新语     
《当代广西》2014,(18):9-9
正一个人安静地待在井底,是我做了一辈子的梦。——村上春树在爱丁堡国际图书节受访时回答"到底井代表了什么",他说,只要想象自己待在井底,就有很强烈很生动的场景出现,"你看写小说就有这个好处,你想到哪儿去就到哪儿去。真是太棒了"你要关注专业以外的事情,但是你必须要负责任。不能够胡说八道,比如我的专业不是教育,我要对教育发言,那我要对  相似文献   

3.
我的父亲王淦昌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似乎仍不时出现在我们眼前,他的声音还不时在我们耳边萦绕,扶着他老人家在院中熟悉的小路上散步的情景也历历在目地浮现于脑海之中……在事业上父亲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著名科学家,但在生活上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生活朴素,待人平等,帮助别人是他最高兴的事。对人真诚、胸无城府、直言不讳是他做人的准则。除偶而听听京戏外,父亲在我的印象中就是工作,节假日也不例外,每次去家中探望,他都是在伏案工作。有时想到一个问题会马上打电话请某某来讨论,而且要刻不容缓地马上来。他对我…  相似文献   

4.
谭颖 《两岸关系》2014,(9):55-56
正"我发现很多朋友到台湾个人游,只有短短的几天,基本上是走马观花。我想写一本书,告诉大家怎么透过在台湾看到的景点去理解台湾,认识台湾,让大家知道现在的台湾人都在想些什么"——廖信忠因为《我们台湾这些年》一书走红的台湾青年作家廖信忠住在名人荟萃的上海静安区。邻居们谁也没有想到,这位来自台湾的"邻家大男孩"居然是畅销书作家,蜂拥而至的媒体都冲他而来……融入上海,成为"她的一份子"廖信忠,1977年出生在台湾士林,台北长大的他对大陆有着深深的好奇。2005年他退出兵役,摇身一变  相似文献   

5.
范晓晖 《中国保安》2004,(10):16-18
今年36岁的曹洪波是一名普通的保安员,也是北京保安系统对外宣传报道战线上小有名气的一员老将,京城许多报刊的编辑都熟悉这位“保安写手”。一个多月前的一天,记者打电话向曹洪波发出采访约请,电话那头的他有些语塞,随后传过来的声音有点激动:“我个人太普通了,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但杂志社能想到我们这些干外宣工作的,让我很感动,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鼓励,那我就来聊聊外宣这一行的苦与乐吧。”“我不是一个成功的人,但我是一个刻苦的人,为了做好保安外宣工作,我倾注了全力。这不光是因为自己喜欢文字工作,更重要的是,我懂得宣传报道对保…  相似文献   

6.
2014年10月,我漫步在台北南京东路上。我抬头一看,电线杆上并排挂着一黑一红两张海报,那黑色海报上的照片好熟悉。一看,那不就是傅聪吗?在傅聪头像的下方,写着"拥有萧邦灵魂的当代东方传奇"。在红色海报上,则写着"傅聪80大寿演奏会"。哦,岁月飞逝,这位当年的"青年钢琴家"都已经"望八"了!傅聪是著名翻译家傅雷的长子。我曾写过一篇关于傅雷夫妇在"文革"中含冤离世的报告文学《傅雷之死》,美国《华侨日报》在转载时把标题改为《傅聪之父傅雷之死》,这表明在海外华人中,傅聪的名气比他的父亲傅雷更大。  相似文献   

7.
<正>张立柱的作品总使我想到记忆深处最为熟悉的一幕,村头的老槐树下,是乡民们聚集的公共空间,在这里,他们交流信息,休息整顿,然后走向田间地头。事实上,张立柱就是那棵村头的老槐树,他的倔犟如同树干,他对家乡的爱,如同树根,深深地扎入黄土高原,他的绘画,就如同槐树的浓荫,在夏日给予我们无声的滋润。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教师,特殊的职业使我同孩子有更多的接触机会。课间时,偶然发现一名学生的教科书封皮上贴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两个字:真棒,鲜红的色彩和熟悉的字体立即勾起了我的回忆……他是个纪律很好但成绩一般的学生。一次小考,我出了五个题目,不是很难,许多同学答得都很好。当批到他的卷子时,发现他有一道题答错了,但我想这对于他已经很难得了,于是在帮他改正了之后,在下面的空白处写了两个字:真棒。没想到就是这两个字竟让他如此的珍爱!竟然端端正正地贴在了教科书上!评语,对于教师也许真的就是那挥笔的一瞬,而它给学生们带来的却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寂静的海边,有一簇烟火,一个人的背影渐渐清晰,在初升的太阳下,一个声音发问:“我是谁?”一组生活中最平凡的人,声音带着暖意,作了解答:“我是离开最晚的那一个,我是开工最早的那一个,我是想到自己最少的那一个,我是坚守到最后的那一个,我是行动最快的那一个,我是牵挂大家最多的那一个。”  相似文献   

10.
童年時我愛聽故事,每晚都是媽媽的故事把我送入夢鄉。上學後我才知道,媽媽的故事是來自一本書,它的名字叫《一千零一夜》。沒想到長大後我會從事文學,更沒想到年近不惑時結識了一位神奇的中國民間故事家,他的故事把我送回了童年的夢幻中……是在一次採訪中見到這位八旬老人的。他叫劉德培,家住湖北省五峯山區。那裹羣山重嶺,交通十分閉塞,山裹人很難享受到現代文明的關  相似文献   

11.
近日,见到南帆这本新著《关于我父母的一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我很感兴趣,几乎是一口气给读完了。这固然因为作者是熟悉的,更主要的是这本书所写的大多是发生在50年代的旧事,我也算个"过来人"吧,读起来自然感到特别亲切;同时,我也的确遭遇到一次阅读的震撼!胡适先生当年力倡大家都来写自传,不论大人物小人物,那意思是要保存社会各个层面的直接资料,其旨高远。大人物写传那是天经地义的,他有功绩可以向后人夸耀,有隐衷需要向历史辩白,传记这种文体简直就  相似文献   

12.
信任对接     
离检票进站还有一段时间,独自踱到大厅里茫然地看着来来往往的陌生人,货架上堆积着的各色食品,电视屏幕上不断闪去闪回的列车到开时刻表。独自一个人在茫茫然然想着心事……我在想心事的时候,就看见迎面走过来一个高高大大笑容可掬的人,他那方方正正的大脸上写着一脸的诚恳,他的笑他的目光都直对着我,那感觉好像我是站在这里迎他的一个熟人似的,我快速地在记忆的索引里寻找着是否见过这样一张面孔,那时他已来到我身边热情地朝我点了一下头然后说:“你好。”我出于礼貌便随口回了一句:“您好。”那人就跟我擦肩过去了。那人走出好…  相似文献   

13.
一地尊严     
<正>他是一个父亲。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竟然会沦落为一个沿街乞讨、渴求怜悯的人。他把一张硬纸板做的广告牌立在纸箱旁边,上面写着:好心人,求你救救我的儿子,他还那么小,生命还没有来得及绽放,可是他患了白血病,需要很多钱,需要好心人的帮助。他低着头,不敢看街上匆匆的行  相似文献   

14.
那张照片呢?     
读汉川市委黄修平同志写西藏山南的散文集《高高的罗布莎》,勾起我再一次想到了山南、珠峰、布达拉宫……更有那张照片。2004年6月,我随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同志去了西藏。行前,有人告诉我:“到西藏比出国还难!”我问为什么,他说气候环境恶劣,特别缺氧,内地人很难适应。果然同行的有两位同志,仅在山南苦撑了一夜就不得不返回。我到了最该去的地方。那里是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是藏民族的摇篮,是唐朝  相似文献   

15.
常常写一些东西,也因此认识了一些常常写东西的人,也就常常读人家的东西。久而久之,但凡看什么文字,都要先看看文章的作者。不想,又有了一个新的问题:有些作品实在是看不下去的。某人的类似的作品一多,那结果就是导致了我对他全部的作品的反感,只要看到他的名字就决定不再看他的作品。我说,他的名字在我的心目中臭了。 近来,有关出版社侵犯作者名誉权而被作者诉诸法律的报道屡见不鲜,我在内心里大声叫好:这些作者自然明白他们和出版社的关系。宁可断了自己  相似文献   

16.
初恋女友     
我的一个朋友失恋了。失恋的主要原因,是他向现在的女朋友提到了前女友。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没有心眼的男人,心里想什么嘴里就会说什么。他提到前女友的原因,是因为现女友吃的一串糖葫芦。他见她吃的高兴,很自然地想到了前女友,他觉得真是奇怪,竟然在一个相同的地方,碰到了两个完全不同但都喜欢吃糖葫芦的女孩。她呢,生气了,站在天桥上和他吵,你总是提她?你如果还忘不了她,你如果觉得我没有她好,那你找她好了!他急了,我早就忘了,我现在根本没想她,我想的是你。她说,想我?那你为什么还再三的提她?我和她有可比性吗?他抓住她的肩膀,像…  相似文献   

17.
把握心志     
大概身在文化单位的原因,觉得真正文化人出身的“官”们中,不乏贤达之士。这种人没有俗官身上那股酸味,很有风骨和个性。几年前,写过一篇弘征先生的访谈文章,寄往《澳门日报》,大概是编辑在处理稿件时,交接失误,不慎将拙稿遗失,但我万万没有想到,就为这点小事,总编辑李鹏翥(梅萼华)先生亲笔给我写了两封信,一再道歉,并希望我能再寄,以为补救。  相似文献   

18.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驻足凝视一座石像的经历,当我们为眼前静态石像的完美或缺憾惊叹和惋惜之时,我们却很少想到其实我们自身的每一个个体都是一座被到处流动展览的动态石像。前时读到一篇美国人写的小文,题目就是“生命的石像”,文中大概意思是:测验人的品质有一个标准,就是他工作时所具有的精神。假使他对工作,是被动的而非主动的;假使他对工作,没有热忱和爱好之心,而只觉得是一种苦役,那他不但不会有所成就,他本人的品格也会受到影响。工作就是一个人的人格表现,看到一个人所做的工作,就是“如见其人”了。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工作采取搪塞…  相似文献   

19.
车车因为杀人被公安局抓了。 “车车?”“杀人?”“就他?”骤然听说,熟悉他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车车,男,未婚,年逾不惑。因其有些智障,似乎与未成年的小孩相去不远。所以认识他的人大多在背地叫他“那瓜娃子”,就是傻瓜的意思。他在我们这里关了近一年,这是他给我讲的有关他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漫画与幽默     
马克·吐温的幽默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去拜访法国名人波盖,波盖是一个喜欢挖苦人的文人,他想取笑美国历史很短就故意说道:“美国人在无事闲暇时往往爱想念他们的祖先,可是一想到他们祖父一代就不能不停止。”马克·吐温立刻以充满诙谐的语句反击说:“当法国人无事时,总是尽力想找出他的父亲是谁。”发信父亲让儿子去邮局发信,儿子走了以后,父亲才想起忘了在信封上写地址。当儿子回来后,父亲赶忙问:“你没有发现那封信没写地址吗?你还没有把它投进信箱吧?”“已经投了。没写地址我倒是早就发现了。”“那你为什么不说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