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妈妈很爱我,但她的“爱心”举动太过分了!她老是向同学打听我在学校的表现,偷看我的私人日记,用家中电话分机偷听同学打给我的电话等。我说她的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侵犯了我的隐私权,可妈妈却说她作为监护人,享有知情权,我的隐私权应让位于她的知情权,请问,究竟是我的隐私权重要还是她的知情权重要?  相似文献   

2.
隐私权作为人格权的一种,为各国立法保护.然而在公共健康领域,政府等公权力部门采取的各类公共卫生行为举措介入私权领域,限制甚至"侵犯"公民隐私权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对于公共健康语境下对公民隐私权限制尺度和个人隐私权的具体边界两大难题,通过公共健康的公共利益属性优先于隐私权、第三人知情权和健康权的特别考量两个角度论证隐私权...  相似文献   

3.
隐私权,作为公民的一种权利,它的立法保护,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活动的时空范围变得异常宽阔,隐私权的屏障被抽象地打开,人们置身于几乎透明的"玻璃社会,个人的隐私空间变得狭小、隐私权常常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个人的隐私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将对网络隐私进行探讨,从中找出对策,以服务广大民众。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法制观念的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隐私权的保护。论文对隐私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隐私权的两种保护形式,并对我国的隐私权民法保护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健全隐私权民法保护的立法制度思路。  相似文献   

5.
袁梦 《法制博览》2015,(6):178-179
反腐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任务。近来,微博反腐成为一种新兴反腐手段,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又同时暴露出漏洞。笔者旨在从微博反腐的本体概念,法理本质分析,通过降低话语暴力与规则缺失可能性,平衡公民知情权、监督权与官员隐私权、名誉权,从而使微博反腐发挥更好作用。  相似文献   

6.
胜利  君君 《工会博览》2008,(2):23-25
员工在一个周末被公司“手机定位”,认为是剥夺个人空间的侵权行为.即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而公司则认为,进行手机定位跟踪是知情权的需要。也是单位的权利。双方于是走上法庭。2007年12月,此案一审宣判:公司构不成侵权.  相似文献   

7.
梁瑛 《法制博览》2022,(12):111-113
公众人物隐私与公众兴趣、公共利益息息相关,由于我国现有的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制度缺少常态化规定,以致在司法实践中频繁出现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新闻舆论自由的冲突问题.基于此,为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从我国立法实际出发,颁布司法解释和指导案例来明确概念,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实现对公众人物的分类保护,同时参考域外"合法评论...  相似文献   

8.
网络实名制下的隐私权是一种特殊的隐私权,不同与一般意义上的隐私权。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保护这一特殊意义上的隐私权。但是这一问题已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2010年实施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行为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网上开店使用实名制已启动,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网上从事活动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保护公民这一特殊的权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2019年,一起人工智能案件引发人们广泛关注。本文结合杭州Y动物园“人脸识别第一案”,尝试从法理学的角度,分析人工智能时代下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风险以及个人隐私权保护与相关法律规制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透明”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已露出一种时尚的端倪:“厘士衫”、水晶鞋……透明给人以一种纯洁、飘逸、坦然率直的感觉,又给人好多遐想。当然不会有完全透明的衣服,否则就是“皇帝的新衣”了。“透明”之所以富于魅力,其实在于它处于若隐若现之间。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人们获取和发布信息的一个新兴平台,隐私权在网络这一新兴环境中,正受到巨大威胁,也使隐私权保护这一问题再次摆到人们面前。我国对于传统隐私权的理论研究虽多,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隐私权保护不够重视,使得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而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侵权又以许多更新的侵权形式表现出来。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的保护现状和国外的保护模式,进而提出我国在网络环境下对隐私权的可取的法律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12.
政府作为公权力的主体,对于其相关活动和政策等情况的公开一直是我国在处理政府与公民之间关系的关键。但在行政信息公开的现实情况当中,公民的知情权与隐私权,行政单位对其掌握的某些行政信息保密权等出现了一些矛盾,加上我国在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方面还没有一部统一完整的部门法,因此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3.
赵璐 《法制博览》2023,(15):17-20
随着“弱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加剧了隐私权本身的模糊性;公众长期以来对于隐私权的忽视,立法和监管的不完备,维权成本高等加剧了当代隐私权危机。本文尝试从隐私权确权、提升公众的隐私权保护意识及扭转司法偏向、完善隐私保护的行业标准和市场机制,以及加强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出发,进行隐私权保护路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走进万户千家,博客等网站的兴起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晒"生活。但近几年,人肉搜索事件频频发生,引发了人们对网络环境下隐私权安全的担忧,也引发了人们对网络隐私权保护问题的思考。从人肉搜索案件中吸取教训,要以人肉搜索对网络隐私权的侵害为基础,探讨网络隐私权的内涵、特征,观察我国现存网络隐私权的法律适用、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缺陷,建立网络隐私权的责任机制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孔子曾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但并非所有公共人物都能有此自信与雅量。范志毅名誉权案一审判词中出现“公共人物”概念,而《民法典》草案删除了公共人物隐私权保护反向倾斜规则。一者令人赞赏,一者令人遗憾,也令我们看到了中国新闻司法进程的曲折性。  相似文献   

16.
杨佳 《法制博览》2015,(1):57-58,40
隐私权在全球范围类来说都是一种新兴权利,我国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关注隐私权。我国2010年的《侵权责任法》第2条可以看作是我国首次在立法上确定隐私权是我国民事权利的一种,表明隐私权的重要性从立法层面被得以肯定,但是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对隐私权的保护还存在诸多不足的地方,文章希望通过对隐私权民事法律保护制度进行探讨,为我国隐私权在民法上的保护尽绵薄之力。在对隐私和隐私权作出基本概念认识后,仔细分析了隐私权的内容和特征,明确隐私权的具体内容。接下来就我国当前民事法律制度对隐私权的规定进行分析探讨,认为我国对于隐私权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存在空白阶段、名誉权保护阶段和隐私权保护阶段三个阶段,分析总结各个阶段我国隐私权的保护现状。最后文章从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对隐私权的保护建议。第一,在民法典的人格权内容部分明确隐私权的构成及内容;第二,从公众人物隐私权和网络隐私权两个重点方面进行专项立法,给予当事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外在对中国推动共同富裕的解读中有一些共识,也存在认知分歧。具体说来,在中国为何会推动共同富裕这一问题上有“社会发展之需”和“争夺治理话语权之需”两种解读;对中国推动共同富裕是“现有体制的加强”还是“政策根本性的转变”的认识存在分歧;对中国能否实现共同富裕存在乐观和悲观两种态度;关于中国推动共同富裕的影响也有将实现“共同繁荣”和可能增加“共同风险”两种声音。其中一些认识是由于偏见与误读造成的,需要我们对此进行回应与澄清。  相似文献   

18.
王青楠 《法制博览》2015,(4):89-90,8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全世界的人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信息时代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同时信息时代也给人们带来了困扰,其隐私权不断被侵害,因此,本文将分析信息时代隐私权民法保护,并介绍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将提出信息时代完善隐私权民法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田园馨 《法制博览》2013,(6):130-131
隐私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公共官员与公共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为维护公共利益,我们有必要对公共官员的隐私权进行制度上的限制。限制公共官员隐私权,对维护公民知政权和监督权,推动民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监督公共权力,树立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但这种限制并不意味着对公共官员隐私权的彻底剥夺,只有按照一定的原则,不断完善立法和制度构建,才能在维护公共利益与保护公共官员隐私权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促进我国民主法治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盛夏已然来临,秋天还会远吗?很多时候,因为有期待,所以生活充满希望. 前不久,本刊通过对职场人士的培训情况问卷调查,发现了人们在追梦中所拥有的期待,那是一种对坦诚文化的追寻,一次渴望透明管理的探讨.在问卷中,100%的被调查者均表示,期望在体面劳动下,建立一个公平开放透明的“游戏规则”——将职业培训写进劳动合同,成为用工双方彼此的约束.而不要像个别单位一样,以“培训”当说辞,将问题和困难推给员工,让他们对未来迷茫和无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